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的优化,特别是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和基于信息产业的广东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迫切需要部分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或其相关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而产教融合是转型发展的主要模式。本文探讨如何在产教融合思想指导下,通过目标体系、师资体系、课程体系、实验实践体系、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模式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针对产教融合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走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对丽水学院、韶关学院、宜春学院三所样本学校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深入剖析了园林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体系设置与行业前沿脱节、内容安排与行业衔接不畅、教学开发与行业参与不足、实践体系与行业融合不高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增加前沿内容、整合课程结构、完善合作机制和优化实践体系四方面与产业融合的有效措施。并进一步探索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园林专业产教融合的"四对接一核心四阶段"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加强应用型本科专业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也越来越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推进和深化产教融合,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向特色鲜明和教学水平一流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文章简单概括了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了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困境,并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转型下深化产教融合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余学院通过统筹"五大行动计划",积极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办学体制与机制,努力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一是以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计划为统领,营造转型发展制度环境。二是实施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构建转型发展的合作创新模式。三是启动"双师型"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奠定转型发展师资保障。四是规划特色专业群建设行动计划,打造特色优势专业。五是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行动计划,确保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意义重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融合以及在融合中生长。融合包含产教融合、城校融合、学术与技能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性与特性融合五个方面。应用型大学应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7.
毕文健 《江苏高教》2020,(7):71-78,124
为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国家提出"产教融合"的战略思路和"创新教育组织形态"的政策导向,目前试点院校主要集中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内设的新型教育组织被命名为产业学院或行业学院等。本研究梳理大学教育组织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基础;分析传统教育组织形态对当前产教融合创新内涵的不适应;借鉴组织形态管理理论"10S企业形态分析模型",搭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教育组织新形态的架构;设计各个组成结构向新形态演进的路线,全面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教育组织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产教融合是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阐述民办本科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从打造双师型队伍、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打造共建专业等方面着手,以宿迁学院为例,深化产教融合,助推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9.
产教融合是适合轻化工程(染整方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产教融合将有力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转型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体系的构建,可使高校产学研合作育人再上新台阶,对学校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提升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质量是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的目的.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点,突出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合作机制,通过系统化、规范化设计,明确评价体系总体结构、评价维度和评价指标,为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滁州学院学报》2022,(2):98-102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对滁州学院的应用型转变历程进行研究。从推动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四个转型”,推深产教融合、三段融合、理实融合、专创融合“四个融合”,推进专业应用品质、课程应用品质、合作育人品质、教学质量文化“四个提升”等方面,探讨了筑基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不同阶段实现应用型转变的路径、措施与策略。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应用型转变及加快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主持人语】2016年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全面推进向应用型转变的关键一年,有两件大事要事可以载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史册。一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启动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支持推动转型文件落地。2016年3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编报"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547号),"十三五"期间,遴选支持100所左右地方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急需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型人才,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我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时代正悄然来临。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新挑战,以及国家进行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新建本科院校应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主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14.
民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发展所需。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产教融合是高校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以市场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比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本文简单阐述了现代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现状,重点提出了产教融合视阈下,民办本科院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思路,以期构建一个长效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用人单位对新时期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责任的本科院校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念,在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变革,其中最具针对性的莫过于对产教融合理念。从产教融合理念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多重意义入手,全面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现阶段践行产教融合理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产教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转型发展中的新建本科高校必须凝聚产教融合推进高校建设的发展共识,建立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教融合体系,拓展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产教融合领域,发挥"双师双能型"教师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把产教融合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所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具备"双师双能"素质且高度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顺利转型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已在社会各界达成普遍共识。而如何推动教师转型,实现教师"双师双能"素质的快速提升也已成为应用型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随着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产教融合已不仅仅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路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更为教师的转型发展创造了全新契机,为教师"双师双能"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关键抓手。  相似文献   

18.
提高办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转型发展的保障.采取“观念引导先行”“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措施,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从而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9.
针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汽车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改革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平台支撑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实践与理论学习融合、学生职业发展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破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适应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突出问题。实践表明,该模式能促进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地方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吻合,对提升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产教融合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该文通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现状分析,结合衡阳师范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提出适合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