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巧妙运用有效的方法。我觉得大致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一、设疑探究法 “疑”就是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设疑置疑;在学生的头脑中摆设矛盾,激发他们去积极地思考和探究。它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抵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 “疑”设得好、设得妙,就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积极思索探究的过程中,求异创新  相似文献   

2.
何友珍 《广西教育》2006,(1B):77-77
语文教学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刨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而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新课题。研究性学习不是为了培养研究者、科学家 ,而是为了培养一种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初中研究性学习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研究》这一课题 ,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的思想 ,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与思考。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决定着他的教学方式 ,也决定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阅读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邹顺伟 《云南教育》2004,(10):27-2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小学阅读教学提供一种新视角。《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思维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开始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产生疑问,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纵深发展的体现。所以,要教会学生阅读,首先在于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变无“疑”为有“疑”,由不会“疑”到会“疑”,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潘绍昌 《云南教育》2008,(12):38-39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也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交流者。这一转变,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技能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课堂上巧妙地“设疑”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设疑?  相似文献   

8.
赵玉柱 《中学生物学》2009,25(11):21-2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激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激发他们积极思维,诱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地学习研究,进而解决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搞好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主体,首要问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无过于质疑问难。我尝试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实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以疑促思,自读释疑,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一、个人预习,小组交流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确立课文的探究目标,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一个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0.
张洁  董洪滨 《成才之路》2009,(27):19-20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和激发点.创设物理情景,设“疑”激“思”,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在“疑”这一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多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敢于质疑、乐于探究,  相似文献   

11.
我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尝试。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具体做法是: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二、通过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四、引导学生主动设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五、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化学实验教学具有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不论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实验,不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教师都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1多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维1·1从实验现象设疑,培养学生观察和逻辑思维能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何把儿童这种强烈的自主探究的精神需要 ,有效地注入到耗时低效的阅读学习中 ,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呢 ?为此 ,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两疑一思”的课堂阅读导学模式的尝试性研究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两疑一思”课堂阅读导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两疑一思”是学生质疑、释疑并反思其学习行为。这种导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为最终目标。主要是力图从尊重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4.
1.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遵循“设疑(发现问题)——探究(研究问题)——归纳(问题解决)——应用(问题迁移)”的流程,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共同研究,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以读为本,读中明理。围绕中心议题,自主探究与发现,个性解读,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应精心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与情感;指导学生选择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16.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它是教学双方主动探究、真诚合作、共同解读的过程,也是学习方式、研究意识、探究精神得以培养的过程。《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疑在何处?     
设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故意设置一定的疑难或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善于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设疑、疑在何处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答案、提升思维?1.紧扣疑难点设疑疑难点是指课文中学生易被迷惑、分辨不清之点和难以理解之处。它们往往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也是学生思维容易受阻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疑对学生思维及时加以疏导。例如,《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而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制约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下是笔者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做的一些探讨。一、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善于设疑,把教学内容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静 《甘肃教育》2010,(16):50-50
一、设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并渴望及时释疑。这时,如果教师尊重他们学习的意愿,学生就会自觉、积极地投入学习之中,反之,则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核心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三个字 :“实”、“疑”、“活”。“实”即“真实、扎实、朴实”。教学的“实”即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有效地、深入地学习。“疑”即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伴随着对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