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蓝悖论”经古德曼提出后,引出了各种“绿蓝”学说,有些学者从某种意义上将“绿蓝悖论”等同于“新归纳之谜”。本文通过对“绿蓝悖论”悖不悖的多视角分析和回答,指出“绿蓝悖论”不悖,它不能完全表达“新归纳之谜”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
自古德曼提出著名的“绿蓝(Grue)悖论”后,便激起了各种各样的“绿蓝”言说。仅就“绿蓝”谓词的语义,便有基于各种理解基础的不同解释。那么,究竟应如何理解“绿蓝”?事实上,对“绿蓝”本真语义的合理析定,不仅直接关乎到对“绿蓝悖论”的理解和解决,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古德曼“绿蓝悖论”的最终旨趣的理解。同时,也会在间接意义上为我们正确解读“新归纳之谜”及其深层哲学内涵提供方式和路径上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古德曼悖论是困扰西方哲学界近四十年迄今仍然悬而未决的一个哲学难题。本文从逻辑上驳斥了古德曼悖论,区分了限定性语言和非限定性语言,提出了如何使用限定性语言进行正确逻辑推理的普遍性理论,修正了卡尔纳普对纯定性谓词和定位谓词的定义,回答了古德曼对于卡尔纳普的诘难,澄清了有关“绿”和“绿蓝”对称性争论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绿蓝悖论在科学哲学、归纳逻辑、形式知识论等领域激起了热烈而持久的讨论,沿着语言论、科学方法论、贝叶斯主义和知识论等路径形成了几十种解决方案。已有研究成果基本上围绕包含绿蓝谓词的绿蓝假说本身之"合法性"展开争论。这些方案认为谓词绿蓝不具可投射性,而包含不可投射谓词的假说是不可投射的,因此这些假说不可被确证,不能根据它们进行预测,从而悖论不会产生。这些方案在解悖技术上很直观明了,但在哲学说明和辩护上遇到极大难题,没有哪一个方案得到学界广泛承认。从确证的另一个关系项证据这一崭新视角来审视绿蓝悖论的构造过程,可以表明古德曼所断言的绿蓝悖论不成立,从而绿蓝悖论被消解;进而对该方案进行辩护,并利用证据路径上的新研究成果佐证绿蓝悖论和确证研究的证据转向这一指认。  相似文献   

5.
归纳问题与绿蓝问题都是涉及证据对假说的支持程度的问题,绿蓝问题可以看作是归纳问题的一个升级版本,它使得归纳问题以更为明显地方式凸显出来。人们为了对付绿蓝问题,提出了各种解决办法。赛斯博瑞(R.M.Sainsbury)在《悖论》一书中曾给出一个解决方案,文章试图反驳赛斯博瑞解决绿蓝问题的基本想法,论证他的想法过于强大,以至于排除掉了一些我们想要得到的假说。  相似文献   

6.
古德曼提出新归纳之谜的初衷,是借绿蓝悖论以解决可投射性假说和不可投射性假说的定义问题,进而构建可行的确证规则,其实质是对休谟问题的转换。然而出现了新归纳之谜的定位含糊的迷局,这种迷局是其本身的谜结造成的。从科学确证机制,以及新归纳之谜的语境机制两方面分析可知,“新”谜具有定性标准、确证的语用分析和“假说→证据”的确证模型这样三个特点。定性标准与确证语境之间的矛盾,以及有效确证与无效确证区分之困,导致了新归纳之谜的不易解。  相似文献   

7.
在古德曼看来,像"反事实"、"倾向性"以及"可能性"之类的概念都无法得到显明可见的经验事实的证实和支持,因此都无法合理地把它们作为与实证科学的基本原则相容的科学概念来使用。另一方面,古德曼认为在归纳推理中出现绿蓝悖论的原因在于我们把命题之间的"证实"关系仅仅看作是证据与假设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包括"过去实际进行过的预测及其结果的记录"在内的大量背景知识对证实关系的作用。实际上,导致绿蓝悖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迄今为止观察到的宝石都是绿的,并不能保证我们随后观察到的宝石也是绿的,我们观察到的下一块宝石也完全有可能是蓝的(或别的某种颜色)。因此,古德曼实际上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消除"绿蓝悖论",这是由归纳推理不同于演绎推理的本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对如何构造科学归纳逻辑系统,逻辑学家们面临一些疑难和谜题,其中最为奇特的谜题是尼尔森.古德曼提出的古德曼悖论,对归纳逻辑的合理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绿蓝悖论是信念接受理论中出现的一种悖谬状态。作为信念的科学假说是否被接受及其接受标准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者对科学假说的接受及优选提供了一个可证伪性标准。面对绿蓝悖论的挑战,证伪主义者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作了应答。波普尔用“子类关系”来比较相竞争假说的潜在证伪者类策略无法在绿假说和绿蓝假说中理性地作出选择,而“维”的比较策略受损于其对表达系统的相对性也无法作出选择。把波普尔的验证度量化理论运用到解决绿蓝悖论时,波普尔的量化理论也不能为绿蓝悖论的解决提供一个充分性标准。  相似文献   

10.
绿蓝悖论的语言论路径解悖方案很大程度上以谓词的"牢靠性"为逻辑基础,而"牢靠性"方案又以谓词"绿蓝"和"绿"在时空上的"对称性"为前提。在确立对称性论点的基础上,论证了牢靠性方案对绿蓝悖论的消解及其不合理性——一个谓词之所以"牢靠"的深层次原因仅仅是因为"运气"。  相似文献   

11.
对于古德曼来说,在归纳推理中出现绿蓝悖论的原因在于我们把命题之间的"证实"关系仅仅看做证据与假设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包括"过去实际进行过的预测及其结果的记录"在内的大量背景知识对证实关系的作用。克里普克对在"遵守规则"、对某个语词或名称的意义或用法的掌握、用某个名称对某个人进行命名或指称等问题上可能产生的悖论作了大致相同的诊断,并为消除这种悖论开出了大致相同的药方。他们二人都不约而同地把向某个"问题"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回归作为摆脱和克服休谟式怀疑论幽灵的基本途径,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灵感实际上都来自"后期维特根斯坦"。  相似文献   

12.
成长小说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主要叙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上的发展,在各种遭遇和经历过后,能克服挫折而长大成人的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霍桑——一位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文学大师——的代表作《红字》和短篇小说《年轻的布朗先生》中丁梅斯代尔及古德曼.布朗的心  相似文献   

13.
蒋星耀先生的“悖论的统一模式定理”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解决悖论的方法,然而该定理的原作者在应用这一定理分析悖论逻辑问题时,却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使得千百年来探求解决悖论方法的旅途中出现在我国上空的一线希望之光又被乌云遮住了.我们有必要对蒋星耀先生的“悖论的统一模式定理”及其分析悖论的方法再作进一步的讨论,并对理查德悖论、罗素悖论、说谎话悖论等悖论的成因提出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们熟知的朱自清先生,以散文见长,《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真挚、深厚、清幽"(语出叶绍钧《朱佩弦先生》)。对这些名篇的各版本解读累现报端,可谓"前人之述备矣",而收录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绿》,却鲜有探究、发声者。究其原因,或在于《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目情景、事理结合得疏密有致,研读者颇能感受到种种情思、理趣,进而作阐释、生发;小品类的散文《绿》,状难摹之景,抒单纯之情,主题不丰润,手法显单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期,一场关于什么是科学的争论,再一次把何者可以作为科学的标准的论题引入人们的视野.这场争论最终涉及到科学哲学问题、涉及到归纳问题.我们不禁要问,归纳作为科学推理的核心合理吗?面对休谟的诘难和古德曼悖论,归纳虽然不能够提供必然性结论,但归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发现的方法,归纳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实践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岳铁艳 《教书育人》2011,(9):111-112
成长小说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主要叙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上的发展,在各种遭遇和经历过后,能克服挫折而长大成人的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霍桑——一位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文学大师——的代表作《红字》和短篇小说《年轻的布朗先生》中丁梅斯代尔及古德曼.布朗的心路成长历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 现代悖论研究产生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它主要是采用现代逻辑作为工具来分析和探讨悖论。如果从1901年“罗素悖论”的发现算起,那么,时至今日西方学术界对悖论的现代研究已有九十年历程。在悖论的现代研究中,国外有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和不同角度提出了处理悖论的方法和解决悖论的方案,本文结合于此,对现代悖论研究的进展进行探讨。一、罗素的类型论罗素是现代悖论学说史上第一个指出悖论的重要性并给予认真研究的人,也可以说他是悖论学说现代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901年春,罗素把康托关于无最大基数的证明经过一番仔细思索之后,发现了一个悖论;1902年他向弗雷格正式提出悖论;1903年在他的《数学的原则》附录B中,提出了类型论的初步设想;1906年,他提出了三种可能解决悖论的方法,即量性限制理论、曲折理论和  相似文献   

18.
李军 《人民教育》2005,(24):28-29
徐江先生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引起了很大反响,鼓掌喝彩者有之,愤怒指责者亦有之。蓝瑞平先生的《全盘否定,失之偏颇——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批判》(以下简称蓝文,见《人民教育》今年第23期)就是反对者的代表作。同样“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笔者在细读蓝文之后,却难以有什么共鸣,反倒产生许多疑惑,现求教于蓝先生及诸位方家。一、我们没有完成任务。在蓝先生看来,“教会了学生识字、阅读、写作”,把孩子们送入了大学,就可以说是“基本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神圣任务”了。但这个任务的完成并不能证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首先结合国家对建设工程总分包做出的多项法律规定,归纳总结出了建设工程总分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其次按照新《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之规定,对建设工程总分包业务的几个涉税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对总分包业务中总包方对分包工程的会计核算方法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本对张颐武先生被认为是大陆后现代主义理论代表的观点,进行总体的粗略梳理,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在中国,后现代主义有“话语平移”的可能;“第三世界化”的坚持和建构;理论、现实的悖论。章具体揭示张颐武先生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认同之时,又指出其观点与之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