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鹤楼送别》一文教学已经接近尾声,此时,教师如诗的语言在教室里深情流淌:"故人已乘白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腔离愁化成了这首诗——"学生齐声朗读古诗";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春水荡荡,满腹别绪凝成了这首诗——"学生再次齐读古诗";一路平安,朋友保重,来日再续,千言万语聚成了这首诗——"学生又齐刷刷地朗读古诗。听课教师纷纷低声赞叹":教  相似文献   

2.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唯一一篇送别诗必读篇目,它对学生理解送别诗内容、了解送别诗特点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唐诗鉴赏辞典》陶慕渊先生对该诗的尾联进行了如下诠释:“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  相似文献   

3.
送别诗在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本文就古人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仪式、送别的思想感情谈点浅薄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谓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首诗都是著名唐代的送别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由于两位诗人的禀赋、个性的不同,在具体写法上仍有很大差别,感情色彩也完全不同。王维的一生可以以张九龄罢相分为前后  相似文献   

5.
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五、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些诗大多都是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些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指导学生把这些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诗中人物依依惜别的场景,品味诗中浓浓情谊,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流传久远的著名送别诗,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由于两位诗人的禀赋、个性的不同,在具体写法上仍有很大不同。《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王维是位山水田园诗人,个性多愁善感,且有消极避世思想,故而他的这首送别诗伤感情绪似乎更浓一些。诗中一开头就勾画出一个能增强离别情绪的环境——客舍,制造一种凄凉的氛围:从视觉、触觉角度描与离别环境,清新俊逸又略显伤感,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郁心情。后两句模拟诗人当时频频劝酒安慰行者的话语,声声劝、字字情,直抒离别情怀,  相似文献   

7.
一、早自习让学生抄读名家诗词。开头见好诗词就抄,比较零散,后来要求按诗的内容和风格组成诗组,把鲁迅先生《自题小象》、《自嘲》,周总理的《大江歌罢掉头东》,组成献身诗组,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的《游山西村》组成田园诗组。我还编写了边塞诗、送别诗、豪放诗、朴素诗等等不同类型的诗组,在抄读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不同风格、流派等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不计其数的诗词佳作中,常有立意独特、写法新颖、个性突出之作,使读者觉得耳目一新,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送别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许多送别诗都是传诵千古的佳作。这当中不少作品写离愁别恨,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格调低回婉转,情绪抑郁悱恻。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案例与策略解析]一、一比送别诗,提炼相同点1.出示古诗背诵单元目录,锁定学习内容。2.指导学生读正确整首古诗,并读出一定的节奏。3.明确这是一首送别诗,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并随机出示:《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4.讨论并发现送别诗的共同点:送什么人、怎么送、到哪里去、看到什么景物、抒发诗人的什么情感。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送别诗的一般特点:送别诗一般都包括人、景、情,并附以板书。6.聚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1)指导学生联系课题、作者,明确送别的人物。(2)出示前两句诗,抓住"夜"  相似文献   

10.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作品描写了在暮霭笼罩下、笛声伴奏中,作者与友人一次各奔前程的分别。此诗以长于抒、情、富于风韵而为人称颂传唱。诗的第一句以景带情。  相似文献   

11.
古人说:“断其十指,不如伤其一指。”教学中四方出击、面面俱到,不若抓住重点讲深讲透效果好。本词中写景的词句是体会情景交融写作特点的关键,课堂上对这三句诗我都做了精讲,引导学生着重领会。   讲“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这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然后让学生展开想像抓住“凄切”“长亭”等重点词语,深入理解体会。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 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突出…  相似文献   

12.
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那枝菊花又挑衅般地出现了,王老师生放下手中的课本,“严肃”地走到那个学生跟前,那个学生惊恐不安,紧紧攥着那枝菊花,脸上写满了讨饶和委屈。  相似文献   

13.
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他暗暗压下心中的怒气,继续讲课。谁知他的忍耐并没有阻止这个学生的恶作剧,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他偷偷在心里对自己说:“第三次,如果有第三次……”可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  相似文献   

14.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这类文章大多是在通俗易懂的故事叙述中揭示古诗词的创作经历、背景、内涵等,将诗词名句包含其中,文质兼美,故事生动,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章以送别为线索,文中有诗,诗文互照,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这首《渭城曲》,前两句布景,叙写送别的时间、地点、气候、环境氛围,后两句抒情;表现了与友人离情难舍和对友人前路珍重的真诚祝愿,情韵深长。后世的许多送别诗都深受其影响,诗成后即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直至今天,从此可见,杰出的艺术作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为送别诗。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朗读·赏析·比较三个环节。朗读训练是感受语言的有效途径。在范读之前。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指导朗读的要点:诗的节拍,停顿,重音,感情。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诗四句,一二句语调有轻有重,语速平缓;第三句语调略为高昂,突出“更尽”一词;第四句“无故人”语调渐低缓慢。前二句用清音,后二句用浊音。这时的朗读是一种流动的形象,诗中  相似文献   

17.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诗人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本课教学以"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为教学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学生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诗人对话,在师生互动的品味中体会一份浓浓的送别情。与此同时,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通过学法的归纳,让学生自主学习《谢亭送别》,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8.
正"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因为离别而伤心不已,潸然泪下。在唐诗这片璀璨的星空中,送别诗永远是一颗耀眼的星座。近年来高考中诗词赏析题中送别诗题材也较多出现,可见高考对于送别诗有一定的重视。送别诗中的意象选取较为固定,而根据选取意象的空间、虚实、乐哀等不同,我们可以将送别诗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学生在诗歌赏析中如果能够正确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9.
“文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文体,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下面,我就结合《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来谈谈体会。一、“无为式”链接,唤醒师生的先见“无为式”链接也就是对“诗”“文”不进行链接,教学时就“诗”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中的一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比如说什么是“西辞”,什么是“下”,李白为什么称孟浩然为“故人”,孟浩然为什么要下“扬州”,等等。而对于这些词语,课文并没有进行解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立即进行“诗”“文”链接,而是先让学生就一、二两句质疑。对于学生通过读诗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采用交流的方式分享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问题,比如“西辞、下扬州”等由教师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20.
陈国安 《教师博览》2012,(11):56-57
这首诗被“腰斩”后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只剩下前四句,基本上就是一则“看图说话”的材料了,根本看不出是一首送别诗。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李唐王朝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即便是少年,也带有时代的忧郁,所以他的送别诗不会写得像李白那样昂扬,反而充满了凄婉的神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