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第18-20页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比较等过程,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2.参与对图形的围、折等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空间观念。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交往、合作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1.呈现情境,引导观察谈话:小朋友,这两天动物园里可热闹啦!小动物们正忙着搬新房呢!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呈现画面:各种小动物搬进新房并从不同形状的窗户里露出头来)继续谈话:你们看,它们搬进新家后多快…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策略。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4~15页。教学目标:1.在拼搭立体图形和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2.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并初步会用上、下、左、右等词来表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具:电脑课件。(有关拼搭立方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具:每位学生准备至少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评析:在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时,既考虑了基本目标,也充分考虑到弹性目标中重视对学…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判断出下一个物体。让学生能用规范的语言把自己发现的规律描述出来。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各种颜色不同的图形。教学过程:一、玩中导入,确定目标师:今天陈老师想带你们去数学乐园里玩一玩,愿意去吗?生:愿意。师:数…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掌握其含义。3.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地参与到认识“周长”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获得对“周长”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教学难…  相似文献   

6.
教材: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初步画出正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渗透多侧面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3.情感与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想像、议论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识别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渗透分类等数学思想. 3.通过关注生活中的对称,体验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1页。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规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2.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3.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学重、难  相似文献   

9.
教学反思: 1.遵循学生认识事物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心理规律.根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安排"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研究-练习拓展-应用提高"几个环节,使学生经历从"数学情境-数学问题-探究交流-明理内化"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85页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最简单的图形或实物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发现规律过程,掌握按规律将简单图形或实物进行有序排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需要"活"起来.  相似文献   

12.
提高课堂效益永远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图形计算器提供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线索和丰富的数学活动机会,为学生数学学习构筑了起点.对使用图形计算器学习初中数学的3名学生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工具对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以及教师的观念转变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数学教学中要发挥图形计算器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实验数学思想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好的情境创设可以唤起学生数学学习的激情,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图形折叠问题的实质就是轴对称变换,其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真正实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本文根据新课标、新变化与中考命题趋势的关联性的要求,以"图形的折叠问题"一堂专题复习课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经历参与、反思、内化等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清晰地建构出这类问题的解决策略,从而达到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P4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知道什么是面积,并会用一定的方式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
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教学为例,探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授课内容创设观察、猜想、归纳、计算、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积累数学观察、数学猜想、类比迁移、归纳概括等经验,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变换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及自我评价的过程;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由"青朱出入图"进行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观察、猜想的欲望,而且还能感受到数学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其个数关系。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9.
1 前言 现代课程重点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主要是思维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从已有经验出发把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化为重视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实现从"书中学"到"做中学".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对数学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认识图形>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笔者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0~42页。教学目的:1.通过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2.通过找、摸、画、剪、围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创造、合作交往等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认识这些图形,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搭积木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