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 星在《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杜甫的佛缘禅路与禅意诗境》一文中写道,杜甫尊儒、奉儒。在作品中屡以儒者自居。然而,开元天宝间盛极一时的禅学观念。对杜甫本人的思想、作品。以至诗学观念等,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诗人童年的经历中,其飘游、登临以及寓居生涯中,都透漏出超乎尘想、静谧玄远的禅意禅趣。  相似文献   

2.
王维深受儒、道、禅的影响,三教在其思想中简直有着让人难分彼此的交融。王维哲学思想的最基本特征是以儒为体,庄禅为用。王维思想整体构成的丰富性,表现出三教混为一谈的多元整合和融会交复,这种有意无意的混淆,交相渗透,互为阐释,形成了他以禅理化儒、道的心灵本体,形成了外禅内庄的任运意志和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3.
交往僧徒、游历佛寺、参禅问法,是杜甫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而身处佛境,濡染玄理所获得的宗教体验和心灵感悟都在涉佛诗作中得到了呈现。杜甫的禅宗思想是滋生禅意诗风和禅机诗意的源泉,禅宗观照方式更是其诗禅互通、以禅入诗的的门径,而且造就了为数不少且质量上乘的涉佛诗作。  相似文献   

4.
佛教思想是杜甫思想中的重要部分,其中的劝善、博爱与儒家的仁民爱物在杜甫思想中达到一种互补和融合,特别是在晚年,成为杜甫重要的思想资源,丰富了杜甫的儒学精神。本文试从作品入手,对杜甫的思想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电视剧《大宅门》主人公白景琦性格分析为线索,剖析景琦一生做人形式用的是儒家文化思想,做事方式是道家文化思想,所追求的人生最高生活目标是禅家文化思想。文章分析白景琦性格时并不是把他的所做所为与儒、道、禅三家文化思想一一对应,而是以儒、道、禅三家思想整合剖析景琦的性格、为人和处事。文章还以景琦为代表剖析了儒、道、禅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心理的审美性,重新解读中国文化所形成的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心理构成。  相似文献   

6.
李竹 《文教资料》2012,(19):4-6
在中国诗学传统中,儒家诗学和道家诗学经历了从冲突向互补转化的过程,而这是以人为转换中介的。杨乃乔先生把儒道冲突之悖立与互补之整合分为五种势态和方法,并提出了人在互补中构成的"内儒外道"和"内道外儒"两种人格类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从其生平和诗歌来看,其人格类型是属于"内儒外道"型,而这对其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佛禅思想的个体价值观是:在吸收、融合佛禅思想时,始终以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追求个体生命的适意、任远。表现出的对禅的理解就是:尚禅,却非专一精研,而是融合各种流派的思想;崇佛,却非割裂儒、道思想,而是融儒、佛、道为一体;好禅,却没有放弃生活享受,仍在追求情感的满足。  相似文献   

8.
著名学者金丹元教授之新著《禅意与化境》被列为有影响的“文艺探索书系”,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22万言的专著力图站在新的哲学高度来探索禅学与中国文艺之关系,而著者也确以其敏锐的目光和触觉,独特的构架和建树,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像。全书以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史为纵轴,横向穿插禅与儒、道等传统文化思想的互渗互补,由中国禅的产生、流变起笔,对禅意的涵义作了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9.
耶律楚材纵横儒、佛、道三教,是中古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这个问题是一个鲜有的研究课题。作者认为,研究历史上这样一位少数民族政治家的儒、佛教观,选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他的儒佛教观具有“宗儒”、“重禅”的特点,并有强调儒佛互补、调和儒佛的色彩。本文依次论述了耶律楚材“宗儒”观的形成及其表现,“重禅”观的形成及其表现,以及调和儒佛的“儒佛互补”问题。并通过论述剖明,在对待儒佛关系上他实质上偏重的仍是儒,这是同他的“济世安民”的抱负和“经国治世”的主张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杜甫以传统儒家典型的兼济思想与入世精神著称,但佛家空门的禅思玄理,对其心态与创作仍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诗人童年的经历中探寻其佛缘禅路;在飘游、登临以及寓居生涯中,无不透露出超乎尘想、静谧玄远的禅意禅趣。  相似文献   

11.
论杜诗体现的儒家"仁"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唐代,儒学获得了较大发展。杜甫便是出身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并以儒家者流自居,自小苦读儒家经典,奉行儒家的思想道德。其诗歌亦主要体现了儒家文化内涵。本文就杜诗中所体现的儒家“仁”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旧有的隐逸文化和唐代特殊的隐逸风尚为杜甫的隐逸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杜甫人生的主要方向,道家的隐逸情怀是辅助其思想成熟的工具。在其一生中,间接性的贯穿着隐逸思想,这种隐逸情怀调节了诗人困顿时的情绪。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理想破灭、社会批判和自我人性发现三个阶段,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儒家伦理自觉的意义,从对"儒术"的质疑而重新回到儒家仁政理想之上。他从内心深处发现了"恻隐"的善的情感,并始终保持着仁爱理想和博大情怀。同时,他又以诗人的方式不断反身自省,探寻人性的本质。从杜甫的思想界限看,他最终无法逃脱中国专制社会传统政治格局和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思想格局的限制。杜甫的思想遗产尽管包含了上面所说的道德自觉、社会批判、人性关怀等内容,但在整体上或许正属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权威平民化"的有效组成部分。杜甫本人在思想陷入困惑时,他也曾尝试用中国传统的道家非道德思想和外来宗教佛教的观念来反思儒家道德思想,但不可能有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通过杜甫诗歌的回溯,着力探讨杜甫诗歌能超越时空历久存在的内在价值,即杜甫诗歌儒性根源的具体体现,如“儒生气象”与“儒生语言”,以及当今价值视野下思考杜甫诗歌现代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类思维认知水平与文学创作有内在联系。汉代离古未远,汉代文学代表作品的辞赋,表现出明显的理性思考的轨迹。汉大赋中的理性思考既表现为对儒家政治、道德的追求,又表现为讽谏意识的增强、讽谏内容的增多。汉代抒情、说理赋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理性思考,具体落实在个人行藏出处的人格建构上,体现出对自然本真人格的追求。儒、道的合一影响及汉代士人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傅雷的美育目的观集中体现在《傅雷家书》这部教育著作中,即德艺俱备、人格卓越。他的美育目的观源自于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对西方文化的合理吸收。他站在“大美育”的立场把美育目的规定在人的整体发展层面上,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儒家思想为尊,因此,古代公文通过直接或间接引用儒家经典,作为指导思想、出发点或证明具体观点的论据。这不仅使公文思想深邃、富有内在张力,也使儒家政治伦理和实践理性得到传扬。作为临民治事工具的古代公文与作为儒家思想具体表现形式的儒家经典相结合,成为“治统”与“道统”有机结合、互相补益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18.
杜甫诗歌中“尔汝群物”的现象,体现了诗圣“民胞物与”的仁者胸怀。宋明理学家长于体认诗圣人格,在他们看来诗圣的“尔汝群物”情怀正是宋明理学尤其是心性中和哲学“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命题的生动注脚。同时,“尔汝群物”的宇宙情怀与现代生态伦理中的“我一你”关系也是相通的,面对今日严重的生态危机,儒家人文主义的这一思想尤其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9.
天宝后期至乾元年间,杜甫和许多思想上推崇儒学,创作上以古体诗反映现实民生疾苦的诗人交往,如和他共游慈恩寺且相互唱和的储光羲、薛据、高适、岑参,还有《箧中集》诗人张彪、孟云卿、王季友,可能还有《箧中集》的编选者元结以及苏源明、郑虔等。杜甫和他们进行过诗歌创作的讨论,杜诗中留下了学习他们的痕迹。杜甫此时一改前期的创作风格,用大量的古体诗反映时局动荡和民生疾苦,杜诗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受到这些诗人创作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杜诗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真谛,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庭珍独具美学蕴涵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