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时花开     
李阳海 《学语文》2005,(3):18-18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作者引述文题中的材料,并举出一个事例来,这样立论就有了针对性和现实感。接下来是一个过渡段,由现实过渡到从前。作者列举了中外许多名人在挫折面前不屈服。化解痛苦的例子,有事例,有分析,令人信服。尤其是文末的那几个自然段组成段落的排比,气势磅礴,一贯而下,大气不凡。最后值得提及的是结尾段,几句富有哲理而简短的议论,使主题得到升华,给人警示,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2.
焦点数字     
最幸福国家排名 中国内地位列125 “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2005至2009年间访问来自155个国家及地区数千名受访者,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以1至10评分,得出“人生评估”幸福指数,指数高的人属“生活如意者”,其他则为“身处逆境者”及“饱受折磨者”,  相似文献   

3.
《黑海风暴和天气预报的产生》(高语六册)是一篇剖释哲学事理的说明文。文章一共有十三个小节(自然段),作者用了两个小标题,将其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举出典型事例,引出具体问题(说明中心)。第1节:简述事例:黑海风暴与天气预报的产生。第2节:分析“黑海风暴”、“天气预  相似文献   

4.
正《谈礼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理文。课文通过三个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课文第1自然段点明题旨,以中国的古训为引子,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2至第4自然段引用了三个事例来论证这一观点。第一个事  相似文献   

5.
彩色的心     
作者擅长就一个事物作由实到虚的表达。最后四个自然段中有五个“心”字,前三个“实”——物, 后两个“虚”——全文的出彩点。文中倒数第四自然段中的“涂”字宜删去;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的“涂”字宜改为“着”字!  相似文献   

6.
《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片段:师:本课讲了什么道理?(生答)师:俗话说"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胜于雄辩",课文的第3自然段就摆出了三个名人事例,请细细默读这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他们确实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呢?圈画出关键词语,写写批注。(几分钟后师生交流体会。师相机指导朗读。)师:三个事例学完了。后面一个省略号代表什么呢?生:表示还有许多事例。  相似文献   

7.
三个小标题中的第三个字指明了引述材料的的方向,且在引述时遵循“方向”行文。①“治”——同自然相争,②“牧”——同自然相济,③“归”——同自然相谐。文章标题中的“旋律”二字,宜改为“古韵”,以更好统率三个历史材料。如果不更改“旋律”二字,“陶潜归田”宜更换为现代事例,如“祖昌归田”(甘祖昌将军在全国解放后解甲归田);这样,上古、中古和现代的事例都有了。如果将“陶潜归田”更换为域外现代事例,就更妙了:古今中外事例都有——从时间到空间,用例都符合“必要而又充分”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至今思项羽     
编者推荐:此文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至七自然段有四个“转折”,前三个语境义相同,但第四个语境义不同。前三个为第四个过渡,第四个为全文立骨。第四个“转折”后的话,为第五自然中的“欣慰”明示隐含信息。为看凸显最后自然段中的“仁”字,倒数第三自然段中的“遗憾哪”宜删除,倒数第四自然段中的“民当生矣”宜展开写。  相似文献   

9.
首段的最后一句作为引出下文的过渡句,很恰当;如果能将其变化为“这只蝴蝶引导我回到了生命的春天”,放在文章的最后——就更有文采了。最后两个自然段太直白,其意应蕴含在蝴蝶的意象中——将第二自然段中的“重生”二字展开写。  相似文献   

10.
换一种眼光     
编者推荐:首例引出立论,十分契合标题中的"眼光"——给了"眼光"以特定的语境义。此文还需要升格:文中写了三个"面对",如果能将任何一个"面对"所在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说透——新颖的例证及其独到的分析——就会达到发展等级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雅舍》一课给人三点启示:一是身处逆境,在超脱中定位宠辱不惊的角色;二是身处逆境,在乐观中寻找人文精神的价值;三是身处逆境,在淡然中透析禅宗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从大纲规定的小学生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和连 续性来看,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是以段的训练为重点的,特别是理解自然段的训练。在小语义教6册中,编者安排了“注意句与句的联系”、“怎么说就怎么写”、“读懂每个自然段”、“把一段话写清楚”,这4个读写重点训练项目。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呢? 自然段是文章在结构上的基本单位,读懂每个自然段是读懂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算是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呢?这里有两个标准:①读懂每句话;②搞清自然段中句与句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读懂每个自然段,应按下列步骤和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世界和我     
编者推荐:此文成功之笔在最后三个自然段。倒数第三自然段,在“误会”后提出“如果用整个世界交换我,你愿意吗”的问题,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果此文未写此问,只写“误会”——误会法是作文大忌。倒数第一、二自然段中的介词结构,很妙——确立了角度。此文还需要升格,升格的措施是:在第一自然段中加上确立角度的介词结构,“等于”一词要更换为更准确的词;或者将第一自然段删除。标题要换个买在的词,以便行文由实到虚。  相似文献   

14.
《谢天》是一篇议论散文。议论散文中的议论同一般议论性文章中的议论不同,它不用论据,更不用论证,它是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的。《谢天》一文便是如此。文中写了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祖母之于我家”,第二个事例是“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第三个事例是“我对‘谢天’的一种新的觉悟”。文章从儿时祖母教育“我”吃饭就得“感谢老天爷”谈起。当时,“我”认为祖母的话“是既多余、又落伍的”,认为那是迷信,是脱离实际的唯心论。因为事实是,“我”  相似文献   

15.
变格前后两文对立立论,都能成立。变格前作文将“修身”定位为“克服弱点”——小节;变格后作文将“修身”定位为“具备忧国忧民之心”——大节。变格前作文最后自然段中的“他们走向成功不是努力克服弱点”,宜改为“他们走向成功不是竭尽全力克服弱点”。变格后作文运用对比论证,对林和靖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做出独特的分析——有创意。  相似文献   

16.
编者推荐:第二自然段中的"新天地"将标题中的"什么"和卒章"机遇"联结起来。此文还需要升格:倒数第二自然段应该补充事例,强化"意义",向纵深开掘。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十分注重自然段的教学.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求一年级“认识自然段”,二年级“能初步理解自然段的内容”.那么.在第三册教学中对于自然段的训练应把握些什么呢?根据大纲要求和从教材内容来分析,应当是从形式上的认识向内容上的理解过渡.也就是说,如一年级主要是从形式上认识什么是自然段,到了二年级(第三册)就应当从实际内容上领会自然段的意思.在段的训练中应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画图背书     
背书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特别是写景的课文,没有故事情节,背起来就更困难了。我本来很怕背写景的课文,可是,自从我五年级下学期摸索出了“画图背书”法以后,就再也不怕背诵写景的课文了。那一次,学习完了《月光曲》后,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最后三个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主要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屋内的情景,第二个自然段是皮鞋匠在听贝多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第三个自然段是贝多芬记下《月光曲》。其中第二个自然段最长,背起来也最吃力,该怎么背呢?开始时,我一句一句地…  相似文献   

19.
“不求甚解”是《不求甚解》的核心概念,读这篇文章要注意这个核心概念内涵的前后变化. 文章第1自然段指出了立论的基础.作者写这篇文章针对的现象是“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语境中的“不求甚解”应理解为“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是“不求甚解”在文中的第一种理解.作者对此表达的态度是“其实也不尽然”.  相似文献   

20.
苏轼罪废黄州,生活穷困潦倒:“债负山积,想年载间将有饥寒之忧。”然而,他却仍能坚守爱国忧民的素志,以全副身心去躬耕劳作,体验痛苦,抗争厄运。并把这些身心活动,视为生活与创作的一种补尝,从而促使他的思想更加豁达,心灵充满智慧,创作走向高峰。文章从他在黄州的思想、处世智慧和文艺成就三个侧面,展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身处逆境而不改其乐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