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成功,登上皇位。第一次例行朝会时,朱棣要求建文帝的旧臣们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彼时兵部尚书齐泰、大儒方孝孺等人因为与朱棣作对,刚刚株连九族甚至十族,整个南京可谓充满肃杀之气,大臣们噤若寒蝉。  相似文献   

2.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了他侄儿建文帝的江山,建文帝生死不明。许多资料则证明,建文帝当时还活着,为了寻找建文帝和防范建文帝东山再起,朱棣不惜劳师动众兴建武当山。建文帝疑案成为朱棣兴建武当的一个重要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3.
郑和(1371—1434),原姓马,回族人,祖籍云南,排行第三,乳名三保,他十一岁上朱元璋统一云南时,被掳去带往南京。后朱元璋将其赐给燕王朱棣为侍童。郑和为人聪慧,颇受朱棣宠爱。在“靖难之役”中,立战功,朱棣为了嘉奖,封他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改名和。  相似文献   

4.
<正>朱棣(dì)的儿子中有两个最有希望继承皇位:长子朱高炽(chì)是个体弱多病的胖子,但心地仁厚;次子朱高煦(xù)勇武力过人,在靖(jìnɡ)难之役中立过战功,原本最受朱棣宠爱,但他实在太骄纵蛮横,朱棣最终权衡之下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汉王的封地原本在云南,朱高煦不肯去,嫌那地方偏僻,朱棣又把他封到青州,他又嫌穷。结果忙于国事的  相似文献   

5.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以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先生的名字命名。学校在充分解读朱棣文精神、深入探究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启智"教育。通过创设"综合、拓展"的智慧课程,塑造"简约、开放"的智慧课堂,培养拥有"爱与智慧"的教师、"志善勤恒"的智慧学生等策略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6.
朱棣是1997年世界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祖籍江苏太仓。我校创办于1999年9月,自从我校被命名为朱棣小学以后,我们就在思考如何发挥名人效应,开掘名人教育资源,从朱棣的成长、成功、成名的事例及他的言论中去寻找人才的成长规律,为构建我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提供借鉴和指导,并  相似文献   

7.
<正>太仓市朱棣文小学地处太仓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的名字命名。自1999年创办以来,秉承"沐浴朱棣文精神,丰富学校内涵,促进师生最优化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追求"四个一流"的办学目标,即"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全校教师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务实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6,(3)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登基。他深感各路藩王势力太大,为了巩固中央王权,乃决定“削藩”。于是,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经过四年的鏖战攻入南京,建文帝逃出宫禁,不知所终。朱棣登基称帝,就是明成祖。  相似文献   

9.
<正>解缙(jìn)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内阁首辅大臣,这个人头脑灵活,以善于回答棘手的问题著称,被称为当时第一大才子。永乐三年,皇帝朱棣(dì)想立太子。候选人有两个,一个是长子朱高炽(chì),另一个是二儿子朱高煦(xù)。朱高炽爱文厌武,拥护者是文臣。朱高煦则恰恰相反,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高煦冲锋在前,立下赫赫战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不可能重来一次,作点假设也蛮有意思。假如明成祖朱棣没有大兴土木建造故宫,或者建造的级别降低一些会怎样?假如康雍乾三朝没有劳师动众建造圆明园会怎样?我们知道明成祖朱棣干了两件耗费巨资的事情:一是建造故宫,二是郑和下  相似文献   

11.
姚亮  王伟 《江苏教育》2007,(11):F0002-F0002
这是一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代著名科学家朱棣文命名的学校,建校于1999年,现有教学班39个,学生1800多人。几年来,学校研究并弘扬“朱棣文精神”,按校有特色、师有特点、生有特长的思路,创规范+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12.
洪武十三年朱棣之藩北平前,曾在京师(南京)、中都(凤阳)暂住过近十年时间.在京师和中都的宫中,皆有朱棣的临时燕邸.在京师燕邸,他遵照规定常常侍奉在朱元璋身边聆听教诲;先后在大本堂和文华殿中跟随老师读书、学习;洪武九年,遵从父命与徐达之女成婚.在中都凤阳,朱棣缅怀祖先之恩德,追忆先辈之功绩,了解民风民情,学习攻守之略,提高理藩能力.徐氏亦随之前往,明仁宗朱高炽即诞生于此.  相似文献   

13.
1980年7月2日,在江苏太仓县刘家港,出土了长达四十四丈、宽达十八丈的大桅杆,相传这就是明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十一日“三宝太监”第一次率船队下西洋时使用的大桅杆。“三宝太监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领导这一壮举的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介航海家,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先导者郑和。郑和(1371——1435),原姓马,小字三保(保,一作宝),云南回族人,在宫中当宦官。不久他到了燕王朱棣手下。明太祖死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经三年战争,攻破南京,从惠帝手中夺取皇位,称为明成祖。在朱棣发动的政变中,郑和显示了非凡的机智和才干,“出入战阵”并“多建奇功”,得到朱棣  相似文献   

14.
靖难之役中朱棣放弃了大宁,并且一直没有恢复。在本文中,作者首先论证了因"酬劳三卫"而放弃大宁的说法缺乏根据;其次探讨军食供应困难是大宁没有恢复的重要原因;接着指出重视权宜之计忽视结构平衡是朱棣边疆政策的主要失误,从而触及到困扰明代北部边疆问题的更深层次。  相似文献   

15.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不是寻找建文帝。也非炫耀国威。前期主要目的是通过“金钱”和“大棒”并用的政策来获得海外各国的“外交承认”。后期是郑和及其使团人员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主动要求下西洋。朱棣是前期下西洋的推动力。后期这一主要推动力就变为郑和了。  相似文献   

16.
秦永芳 《教育艺术》2003,(10):49-50,51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朱棣文教授的这些话是对科学研究的由衷感慨,也给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以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略谈靖江藩王与桂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为了强化君主专制主义的集权统治,他先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封藩,二是废相。朱元璋对他的子孙,采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的制度,目的是为了既能屏卫天子,又不至于“尾大不掉”,重蹈汉、晋封王的覆辙。然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象朱元璋所想的那样,在他去见上帝之后,建文帝开始削藩,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朱棣即明成祖。燕王朱棣发动兵变,表明了朱元璋的封藩,和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朝政治是格格不入的。故  相似文献   

18.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郑和一家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其生活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家人迫于无奈,将他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宦官。在封建统治下,宦官是被人鄙视的。但郑和在做宦官期间,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因而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此时,明朝皇室内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从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到1402年攻破南京,这期间的争斗史称“靖难之役”。在此期间,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因此…  相似文献   

19.
因为太子朱标性格懦弱,遇事少有决断,朱元璋一向对他不满意,怕将来他守不住江山。得知父亲的心思,四儿子朱棣就在“有帝王之气”上大做文章。朱元璋其他的儿子大多流氓气重,在各自的封地里纸醉金迷、为非作歹、不守法度,唯独朱棣在燕国安抚民众,不爱折腾,因此“得军民心,众诚谓其有君人之度”。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驭宦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史家在谈及明太祖朱元璋严驭宦官时,皆赞誉有加,认为明代重用宦官源于成祖朱棣,与朱元璋毫无干系;其实不然,明代宦官擅权的祸根在太祖,朱棣不过是“萧作曹随”而已。宦官出使、监军、干预经济、刺臣民隐事监觞于洪武年间,它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并不以朱元璋个人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