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多重失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共性技术可以为多项相关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在市场机制下的发展面临各种类型的失灵问题。针对已有共性技术失灵研究的不足,对传统共性技术供给模型的基本假定进行了修正,构建了将供给和扩散纳入统一视角的分析模型,从技术特性的角度对共性技术区间做了层次性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场机制下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的"组织失灵"和"市场失灵"以及扩散的"制度失灵"和"市场失灵"。产业共性技术的多重失灵决定了政府对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的干预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关注共性区间的两头。最后基于产业共性技术与企业专有技术的可结合度,分析了不同层次产业共性技术的扩散方式。  相似文献   

2.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本文围绕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的思路,在分析产业共性技术涵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分析了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指出了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模式是建立政府主导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同时,提出了政府主导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形式和主要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供给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的"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特征,分析指出当前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存在供给严重落后于需求之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以政府研发供给为主导、产学研联合研发为辅助、市场研发供给为发展方向的共性技术研发供给战略。  相似文献   

4.
在对一般技术扩散概念的综述的基础上,对共性技术扩散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特别指出共性技术扩散的高网络性、高关联性和高政策干预性是其区别于其他专有技术扩散最本质的特征和区别.  相似文献   

5.
王敏  方荣贵  银路 《中国软科学》2013,(9):124-132,111
本文从参与主体、供给组织的形式与结构等方面对处于不同产业生命周期阶段中的共性技术研发联合体的供给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以半导体产业为例,通过典型案例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为不同产业生命周期阶段中的共性技术研发联合体的组建和运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技术船舶产业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发展是克服各种研发失灵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家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的基石和重要支柱。鉴于此,从技术链视角引入技术弹性、扩散度和成功率等参数,概括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政府-市场结合3种情形,建立高技术船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Stackelberg主从博弈模型,并对不同模式下的投入程度和最佳收益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市场主导模式下船舶研究院、船企的投入水平和效益远不及政府主导、政府-市场结合模式,不应该采纳;当某项产业共性技术弹性低、横向和纵向扩散难度大、船舶研究院获益少时,运用政府主导模式更加合理,反之则选择政府-市场结合模式。最后,从政府清晰定位角色、产业共性技术分类等方面提出管理对策,为高技术船舶产业的进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张衍芳  凌海英 《科研管理》2019,40(8):215-223
文章试图破解中小企业在共性技术供给中内部无力研发、外界无路扩散的“盲点”困境,基于中泰国别比较视角,通过对一项共性技术应用案例进行纵向剖析,分析泰国对中小企业共性技术供给机制作用点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泰国共性技术供给机制经历了从技术下沉型向需求上浮型演变的过程,同时赋予共性技术更多的公共品属性;从中得出可借鉴的经验:要破解中小企业在共性技术供给中的“盲点”位置,必须做到技术“沉得下、沉得稳、沉得准、沉得好”。  相似文献   

8.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出现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技术体系复杂导致供给困难,技术开发时间长、风险高。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加强对策,包括:依托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现象,通过组织创新克服组织失灵现象,由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企业集群供给产业共性技术,对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模式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技术预见德尔菲调查中共性技术课题识别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共性技术对一国产业技术能力提升有巨大推动作用,其特性决定了政府应成为其供给与扩散的主要推动者.但是,当前世界各国对于产业共性技术的识别尚缺乏有效方法.在各国技术预见实践中,尚未有人根据德尔菲调查结果对共性技术课题识别进行研究.以"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能源技术领域为例,通过分析备选技术课题之间的相关度,得到若干项共性技术课题,以期为国家关键技术选择、优先发展技术领域的确定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创意设计发展现状,提出了面向创意设计的共性技术平台开发与研究框架;并探索总结出若干创意设计产业的运行模式.创意设计共性技术平台的开发和创意设计运行模式的探索,对于建立和健全我国现有的创意设计服务体系,提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历史上中西技术发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技术进步之于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章运用了技术演化的模型研究与历史实证分析,指出由于技术进步改变了生产函数和增长模式,使得中西方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当代中国的技术进步对策。文章认为,依靠技术进步对策可以实现技术产业化,并最终实现集约式经济增长和转型。  相似文献   

12.
国外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国外信息技术接受模型TAM、TAM2、UTAUT和TAM3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模型提出的工作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以及测量方法等方面作了比较研究.通过对比发现,各模型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局限,后续的扩展模型尽管对前人的成果进行了改进与完善,但仍然存在着测量方法问题、忽视动态过程变化、研究对象单一等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冯平  宣慧玉 《预测》2001,20(2):38-41
本文首先分析了股票投资技术分析的特点,然后阐述了遗传算法及基于遗传算法的分类器系统的基本理论.最后,详细讨论了遗传算法及分类器系统在两种最常用的股票投资技术分析方法(指标分析和图形分析)的计算机化中的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国家关键技术遴选与评价一直是我国研究的重大课题,但技术强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影响我国国家关键技术的科学选择。长期以来,我国在进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时主要以定性方法为主,很少系统考虑我国技术受限因素。深入探讨了基于技术受限的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我国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的实际。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对于技术创新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中石化技术创新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石化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提出中石化可选择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技术体系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因,技术体系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的核心动力,二者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分析技术体系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互动式的技术进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能力的耦合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企业技术能力和技术管理能力的耦合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技术能力和技术管理能力的耦合度模型,具体包括功效函数、耦合度函数、耦合度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函数.最后,运用该模型对G集团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G集团的技术能力和技术管理能力处于中度耦合、中度协调耦合状态.  相似文献   

18.
《普罗米修斯》2012,30(2):272-274
Grea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has masked concern about the safety of the procedures involved. It seems that those carrying out oncogene research using these techniques may be exposed to considerable danger of contracting cancer. A thorough program to assess the risks involved is required to replace the complacency of ignorance which now exist, and it is required before rather than after damage is done.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技术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伟伟  朱彬  于渤 《软科学》2006,20(3):133-136
阐明了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概念,描述了技术管理体系的作用过程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技术管理的三个维度和三个子系统,说明了各维度和子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构建了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空间结构模型,从而为技术管理的研究奠定了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钢铁工艺技术创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钢铁工业的创新过程是以工艺创新为先导,以装备创新为核心,带动钢铁产品创新的持续创新过程。技术“S”曲线已经成为思考技术创新模式的核心工具。本文首先探讨炼铁工艺技术“S”曲线,然后描述炼钢工艺技术“S”曲线,最后论述“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艺技术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