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小侃 《考试周刊》2012,(90):72-7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借助具体事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正确理解正比例的含义,学会运用正比例的含义.判断相互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相似文献   

2.
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是小学阶段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后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仍会有不少疏漏。比如,判断“圆的直径一定,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成正比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成正比例”,学生会认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按梯形结构编排的,以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应用题为序。其纵向联系不十分紧密,所遵循的是单一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法。学生学习中,对正,反比例概念容易混淆。为此,不得不被动地安排较多的对比练习进行弥补,以致教学时间过长,教学效果欠佳。笔者在教学时,重新组织知识结构,以正比例意义反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为序,来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把正反比例知识组织成一个网络结构,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正、反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两个成正比例的量中除了源自本义的等比之外,还有其他的等比并加以证实和应用,以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丰富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钱玉梅 《陕西教育》2007,(10):20-20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关系,掌握正比例的数学表达式,会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认识相关联的量之间普遍存在着常量与变量的(函数)关系,其中有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函数)关系,也有不成比例的(函数)关系。 2.正确判别成正、反比例和不成比例的量。教学过程: 一、从已有的知识中认识常量与变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比例、反比例是小学阶段最后学习的知识,也是从算术性知识学习转向代数性知识学习,从对“数量”的理解转向对“关系”探讨的又一个明显转折点(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及“方程”的学习也是一个明显转折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部分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反比例的量”:此外,还明确提出“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的要求。为实现后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而教学中的一些小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现行五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册中,正比例、反比例内容分为两节。遵循教材的内容安排,按部就班,先教学正比例,再教学反比例。学生在分别学习正比例或者反比例时,能学得比较好,而一旦把正比例、反比例的题目放到一起,不少学生就分不清谁属于正比例,谁属于反比例,教学成绩明显下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近两年,我把正比例和反比例看  相似文献   

9.
正比例、反比例是小学阶段最后学习的知识,也是从算术性知识学习转向代数性知识学习,从对"数量"的理解转向对"关系"探讨的又一个明显转折点(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及"方程"的学习也是一个明显转折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部分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反比例的量";此外,还明确提出"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的要求.为实现后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而教学中的一些小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比例”教学设计与评析胡金婵执教王玉敏评析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人教社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例1、例2。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2.理解“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3.会用yx=k(一定)概括数量关系。4.会判断两种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发展和深入,我们觉得应改变现行教材中“比→比例→正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意义→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程序,提倡“比→比例→正、反比例意义→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综合教学顺序,通过几年的尝试,效果很好,既省时间又省力,也帮助学生减少了学习上的困难,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新组合教材,即在正、反比例意义教学后把练习十七和练习十九交融练习,在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后,把练习十八和练习二十交融练习,使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数量关系,这样既能使学生从认识相关联量到判断两量关系及运用比例概念解答应用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积极思考、认真判断的动态之中,又能使学生克服套用模式猜测题的不良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38页“例3”。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2.能应用比例知识解答稍有变化的正比例应用题。3.渗透“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的能力。教学重...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案例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一次听课,授课教师举了4个例子,其中3个是正例,1个是反在认识了反比例的关系后,一个学生突然问道:例4所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它有名字吗?学生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思考,正比例、反比例是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函数关系)。但小学教材中不仅仅有蕴含着正比例、反比例函数的内容,也涉及了一些其他函数关系,如例4中吃了的千克数与剩下的千克数就是  相似文献   

14.
查云全 《云南教育》2015,(Z1):48-50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9、40页。设计理念: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建构过程,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初步理解成正比例的量,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成正比例的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关联"1.导入。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正比例(十二册62页)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能判断成正比例的量。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教具、学具:学习报告单、图表、卡片、三角形。  相似文献   

16.
<正>"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小学阶段学生在总复习之前最后一个学习内容,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学生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时常常要用到的比例知识。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初步感受函数思想,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似乎并不难。以正比  相似文献   

17.
反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学过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正比例意义的基础教学的。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掌握了反比例的意义,就能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还能用反比例的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函数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二册第四单元的正、反比例的教学,通常是先教正比例的意义,然后教正比例应用题,再教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这样的教学顺序,学生学起来容易发生练习仿套和知识混淆现象。由于正、反比例知识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重新安排教学顺序,改为先教正、反比例的意义,再教正、反比  相似文献   

19.
当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后,往往错误地认为能用正比例关系来解的应用题就不能用反比例关系来解;反之,用反比例关系来解的应用题也一定不能用正比例关系来解,产生认识上的僵化。其实,有些正、反比例应用题,只要我们根据题目数量关系,转变思考角度,用两种方...  相似文献   

20.
在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的小学实验课本《数学》第十册中,正、反比例的教学内容与现行教材有着不同的编排方式。现行教材是先出现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应用题,再出现反比例意义和反比例应用题,而实验教材则是先集中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教材先分别通过具体例子出现正、反比例的意义,再把两种情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认识。然后,再编排比例的应用等教学内容。两种不同的编排方式,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