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和离”是古代规范夫妻间因感情不和而协议离婚的法规。作为一种实践,它在先秦-汉代就存在,但一直游离于基于家庭-宗族义务的正统离婚规则之外。中古时期,受外来佛教“因缘和合”、“宿世因果”等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婚姻观念发生变化。以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诏书为标志,“和离”逐渐获得了正当性并上升为法规,最终由唐律所定格并被后世承袭。“和离”规则的确立突破了礼法传统,把婚姻从男女家庭-宗族义务上升到了双方情感的结合,可谓古代婚姻法制一大变革。  相似文献   

2.
谭蝉雪著《敦煌民俗》一书即将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为五大部分,即生活概貌篇(分为“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两章)、岁时节令篇 (分为“正月至十二月的岁时活动”一章)、婚姻嫁娶篇(分为“婚姻制度与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婚姻礼仪”、“婚姻离异”四章)、继嗣养育篇(分为“求子”、“生育”、“收养民俗”、“教  相似文献   

3.
古罗马婚姻制度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罗马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罗马早期的婚姻主要是采取“有夫权婚姻”形式,妻子完全处于夫权的支配下。共和国后期,“无夫权婚姻”逐渐取代“有夫权婚姻”,出嫁女子虽然脱离了夫权的支配,但仍处在其生父的家长权之下。此外,罗马还存在一种非正式婚姻制度,即“姘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姘合”是对古代门第婚姻的一种突破。然而当“无夫权婚姻”取代“有夫权婚姻”,特别是当“姘合”被法律所承认的时候,罗马早期那种稳固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也就遭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4.
婚姻“六礼”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六礼”的问题。“六礼”是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所规定的六种仪式,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六种仪式详细规定记载于《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仪》两部书中。后来,很多礼教经典和史书作了解释和演义,历代(至迟在唐代)的“户婚律”都以“六礼”为基本内容,勘定婚姻条文。因而“六礼”遂成为一种统一的、流行于上层和民间的婚姻仪式,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比如在清末,陕西的很多地方,婚姻嫁娶都还基本上按照“六礼”的形式在进行。①“六礼”以它顽强的“遗俗”之力,影响着我们当代的婚姻形式。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逐渐享有“现代”婚姻 ,从婚内的重情到重性再到婚外恋 ,这似乎是一种进步。与此相反 ,底层的部分人们却仍然进行着换亲、买卖婚姻之类的“封建”婚姻 ,他们似乎是“落后”的和不“道德”的。但是 ,从底层的生存状态来看 ,他们常常只能领有“封建”婚姻 ,他们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生存”。  相似文献   

6.
“媒”,是由婚姻习俗派生出来的专门职业,操此职业者即称“媒人”,古代称“媒妁”.《说文》云:“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古代嫁娶必用媒,它和“父母之命”一样.是构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使婚姻合乎道德的一个楔子.因为照儒家的观点看,婚姻用媒可以“隔男女,防淫佚,养廉耻”,《孟子·滕文公上》就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送,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婚姻之重媒如此,所以“媒”就成了我国古代婚姻习俗的重要传承之一.《金瓶梅》在反映我国古代婚姻习俗方面可谓精彩绝伦,据笔者归纳所知,约有“官媒”、“私媒”、“牵头”、“牙婆”  相似文献   

7.
目前没有任何法律明确界定“领事婚姻”的概念,学界各种文献资料中对“领事婚姻”概念表述也不尽一致,整体而言存在两点表述的模糊:第一,就结婚登记的对象而言,并没有明晰“是否结婚当事人双方都为本国公民”还是“仅一方为本国公民”即可?第二,只强调了驻在国法律的许可,并没有明确办理领事婚姻应当依据的法律.作为中国领事保护华侨权益的直接依据,中外双边领事条约(协定)对领事婚姻有若干规定,但其规定过于简单抽象并且各双边领事条约之间的规定不尽相同,不足于明确据以确定领事婚姻的法律适用及其主体之权利义务,应从“规范表述明确概念”、“明确适用法律”、“厘定适用法律范围”、“界定驻在国法律的强制性规则”等角度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婚姻键合理论》也可说是一种“婚姻动力学”理论。它站在“两性相吸”基础上,探讨婚姻制度的社会关系构成及契约的基本条款内容,从而说明了婚姻的本质;它把婚姻的选择视为按照“某种原则和程序操作”的结果,而这种“原则和程序”的内容是由人类社会进步水平决定的;它把婚姻的存在视为“连续不断选择”与“连续选择同一”的结果;它把爱情与婚姻选择条件相区别,从人们对异性的需要强度所达的层次不同,来探讨两性间的“关系距离(即关切程度)”,从而说明了婚姻中的爱情机制。在婚姻的本质构成、选择机制、爱情机制、稳定机制的基础上,《婚姻键合理论》畅顺地说明了诸如婚姻排他性和可变性问题、婚外恋问题、年龄问题、离婚率问题、未来联偶婚制问题等  相似文献   

9.
妇女婚姻主流观念在唐王朝几经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显现出异彩纷呈、丰富多彩的特点。主要有初唐的“门第观”、盛唐的“开放观”以及中晚唐的“才子佳人观”。而唐代社会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转变,是影响唐代妇女婚姻主流观念不断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我们研究现代婚姻观念有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池莉对婚姻爱情悲剧性的描写还表现在她对婚姻爱情悲剧原因的探讨上。造成婚姻爱情的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情“阴谋”的参与,婚姻爱情当事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掉进婚姻爱情的阴谋陷阱,难以自抛二是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特别是乡村文化观念和都市文化观念的冲突、雅文化观念与俗文化观念的冲突、新文化观念和旧文化观念的冲突等是构成池莉小说中婚姻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三是东方式的“宿命”观与西方式的“原型”理论构成池莉婚姻爱情悲剧小说的更为抽象的哲学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中的夫妻关系,应置于晚明的"夫妻"言说语境中来理解。婚姻缔结的"论财"风尚、纵情性爱之风、儒家夫妇伦常的新动向以及《金瓶梅》源出之"母体"《水浒传》等,共同构成了《金瓶梅》夫妻关系叙事的晚明语境。基于此,《金瓶梅》构筑了边缘化的、财色化的和伦常视野下理想化的夫妻关系图景。其中蕴含着小说叙述者对"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一儒家伦理逻辑的"反语"式修辞,它委婉曲折地反映了晚明士人的家国忧思,也折射出小说家对伦常与人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士人群体精神的颓废与流荡。  相似文献   

12.
论婚内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婚内损害赔偿应该属于侵权责任的范畴.针对婚内夫妻侵权行为,我国的法律更多的是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婚内侵权行为所引起的民事责任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了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夫妻约定财产的内容、方式和效力等问题,这些规定为婚内损害赔偿提供了可能。我国立法有必要对该制度加以确认,使之与我国婚姻法修正案已确立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婚姻损害赔偿责任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3.
婚姻是作为男女两性精神生活、性生活、物质生活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共同体而存在的,夫妻之间的感情作为夫妻精神生活的内容之一,虽然能在一定层面和程度上反映夫妻关系的面貌,但并不等于也不能代替构成婚姻实体的所有方面乃至夫妻关系整体。如以婚姻关系破裂代替感情破裂作为法定离婚条件则具有更科学、更全面的包客性。仅以感情破裂为离婚标准不仅存在极端的个人主义取向,而且势必导致社会公德的价值取向失衡。  相似文献   

14.
彝语支民族婚姻家庭形态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不同类型的婚姻家庭形态.有洪水神话传说中早期"血缘婚"的遗迹;有氏族外婚制的母系氏族"走婚"制婚姻家庭形态;有"兄弟共妻"和"姐妹共夫"婚姻家庭形态;有双系家庭;有"转房婚"和"抢婚"习俗.这些活化石似的婚姻家庭形态对探讨人类社会婚姻家庭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搜神记》中的婚姻状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志怪小说《搜神记》中,婚姻有三种状态,即缔结、存续或者破裂,分别表现为婚姻及时的伦理要求、秦晋匹也的夫妻关系以及劳燕分飞的最终结局,究其原因,无不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指出,人类婚姻主要有三种形式: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从婚姻的词义、目的与仪式来考察,群婚并不是婚姻,对偶婚才是人类第一种婚姻形态.对偶婚的望门居阶段是现代婚姻萌芽期,从妻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初步发展期,从夫居阶段是现代婚姻形成期.一夫一妻制是现代婚姻的完备形态.  相似文献   

17.
关于是否应将夫妻互相忠实规定为法律义务的争论 ,涉及到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法理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看法 ,只有全面、辩证地理解这一问题 ,才能清楚地认识到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夫妻应当互相忠实”的规定 ,是有充分理论依据的 ,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敦煌籍帐类文书中隐含了大量中古时期敦煌百姓婚姻家庭生活的信息,笔者据此对户籍中出现的夫妻年岁差距过大现象进行了探讨,界定了夫妻年岁差距过大的标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并推测中古时期敦煌民间社会存在收继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中国农村,婚居地包括从夫居和从妻居两类,从夫居占绝对的主流,从妻居十分罕见,且招婿婚姻是从妻居的惟一形式。21世纪以来,J村婚居模式发生了新变化:招婿式婚姻激增;家庭策略式从妻居涌现。婚居模式的这些新变化是农村婚姻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村民对婚姻收益的理性权衡,宗族文化和性别观念的生动反映。这种变化打破了农村从夫居为主流、从妻居少见的传统格局,使得从妻居逐渐成为较为普遍的婚居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