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华盛顿会议前后,民众通过组织国民外交团体、联合派遣国民外交代表等形式,表达自身在外交活动中的意愿和诉求,使国民外交运动在独立自主、联合发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华盛顿会议后期,民众外交上的诉求未得到满足,国民外交运动由外转内,斗争目标指向北京政府。这种转变,推动了国内政局的变化,也导致了国民外交运动的分裂。  相似文献   

2.
国民对外交的积极参与是民国时期外交的一个特点.在民国南京政府统治时期,一方面,民众在参与外交的过程中,能够摒弃党派之争,关注民族的真正利益,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另一方面,在运动过程中不计其数的突发性集体行为及由此导致的政府与民众的对立,引起了外交运动的对内转向,使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及统治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另外,国民政府往往站在党派利益的角度,对广大学生群众的外交诉求加以压制,最终引发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全面危机.国民外交运动体现了国民对外交的关注,是广大国民参与政治的一种形式.事实表明,这种参与可以提高广大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国民外交运动中,合理伸张民众意见可以促进民众对政治权威的认同.在激烈的党派竞争中,面对民众的外交诉求,作为政府,一方面要对民众运动加以抚慰与疏导,另一方面要秉持民族利益第一的原则,否则将会使自身限于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3.
因华盛顿会议关系中国前途甚大,中国社会各界纷纷成立各种国民外交团体予以密切关注.这些团体通过频繁活动力求排除党派纷争、一致对外,在干预外交过程中呈现出重视名人效应、地域性差异明显、注重联合又相对松散、国际主义精神浓郁等特点.华盛顿会议期间,具体问题上的纷争因自我调适暂时搁置,但最终还是因对外否认北京政府与对内承认南方政府而分裂,此后一些国民外交团体或改造,或解散,或转而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相似文献   

4.
华盛顿会议,因关系中国甚巨,备受中央、地方、国民的关注。北京政府会前积极准备,邀请南方政府代表参加以示一致对外;国人则成立了全国国民外交大会作为国民一致对外的总机关。华会期间,因内政外交的纠缠,南北民众在对待北京政府与南方政府的问题上发生分裂;南方政府借机攻击北京政府,否认其对内对外的合法性,并力求各国承认。三者博弈后,北京政府权威虽被质疑,但仍为外交主体,也得到了至少是北京民众的谅解;南方政府华会初期、中期,尽管颇受舆论攻击,但因其态度较为强硬,还是赢得了一部分民众的支持;国民外交团体视线随之转向内政。  相似文献   

5.
1920年代,随着国民外交运动实践的发展,中国知识界对国民外交的关注从粗浅的介绍和呼吁转向理论的探讨和研究.这些探讨和研究,集中表现在1920年代创办的一些刊物和著作中.对国民外交的理论的探讨,一方面弥补了以往的国民外交运动中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国民外交运动的后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研究系较早关注和提倡国民外交。一战结束后,研究系围绕巴黎和会积极开展国民外交活动,或制造国民外交舆论声势、或组织国民外交团体、或参与政府外交决策、或派遣代表赴欧考察。研究系的国民外交活动,成为战后国民外交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国民外交运动的兴起,缘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改变和日本国民外交运动的影响成为该运动兴起的客观原因;伴随着民族主义浪潮的高涨,民权思想和国家主权意识的传播,又为国民外交运动的兴起在主观上奠定了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义和团运动的教训则成为近代中国国民外交运动兴起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期间,以罗家伦、蒋廷黻等为首的一群中国留美学生为了维护祖国的权益,自动组织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斗争。他们在华盛顿会议召开前筹划成立了中国留美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发表有关时局的文章,为中国外交代表团出谋划策;在会议期间随时关注会议状况,积极奔走联络,既监督又支持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并组织了反对中日之间直接交涉山东问题的示威活动;在会议结束后,罗家伦等还对中国代表团的外交行动进行了全面的点评,分析其外交方针、对策方面的一系列失误,并指出了国人应采取的立场和态度。罗家伦等留美学生的国民外交行动表明:民族主义往往是大多数留学生应付种种危机的主要精神凭藉,他们的抗争行动体现出海外学子心系祖国、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民族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全国国民外交大会是华盛顿会议前夕在上海成立的一个全国性的民间外交团体。起初,代表们希望通过华会取消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的独立,但是列强和北京政府的表现让他们大失所望。众多代表逐渐认识到列强不会轻易放弃在华特权,华会的结果不过是将中国置于共同剥削的对象,而腐败的北京政府也不可能取得外交的胜利,只有改造内政,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这些认识在当时舆论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促进了有利于国民革命的社会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对“国民外交”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五四之前,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民自身素质的局限,“国民外交”影响不大;而五四后,广大的人民群众组成了一种广泛的“国民外交”阵线,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曾长期在上海主持中外商约谈判的吕海寰不仅是中国一位爱国外交家,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从1894至1898年,吕海寰在镇江、上海道台及出使德国和荷兰大臣任上曾参与清政府一些内政外交活动,受到了朝野上下中外人士的赞誉;在百日维新前夕,他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有关内政与外交的改革主张。  相似文献   

12.
薛福成外交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背景。千古变局的到来提出了抵御外辱的时代课题;晚清对外战略的调整导入了西方的外交气息;经世致用思潮让薛福成关注、倾心外交,并提供了初步的外交蓝本;长期的外交生涯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与知识。  相似文献   

13.
While Muhammad Ali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countless articles and books written by sports historians and journalists, rhetorical scholars have largely ignored him. This oversight is surprising given both the tradition of social movement scholarship within rhetorical studies and Ali's influential eloquence as a world renowned celebrity espousing nonviolence. Ali's rhetorical performance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radicalizing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s it (d)evolved into twin forces: Black Power and anti-Vietnam war movements. Ali's rhetoric conjoins messages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Malcolm X, enabling critics to re-envision civil rights texts. Ali's enduring rhetoric provides a model for analyzing texts and social movements invoking the paradox of the violence in nonviolent civil disobedience.  相似文献   

14.
华盛顿九国条约规定的关税特别会议的议事范围不包括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问题在内。会后,北洋政府为关税会议作准备而发起召开的关税研究会对“税权”问题的讨论,虽已含有突破华会条约所定议事范围的趋势,但北洋政府本身却无法实现这一突破,它需要一种外在的力量加以促成。正在国人为关税会议的前途担忧之际,五卅运动爆发。其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兴起,一是各界对扩充关税会议议事范围的要求,正是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关税会议的议事范围突破了华会条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章认为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其苏俄中亚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在俄国内战中严守中立,到与苏俄中亚新政权合作直至全面发展关系的过程,这一政策的推行,演变是从维护新疆实际利益出发的,是相对独立于当时北京中央政府的苏俄政策的,同时它对中苏邦交的建立客观上起到了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官关系问题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鉴于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文章认为,首先应从观念上摆正二者关系,确立审判权是诉权辅助之观念;然后在具体制度上,改革现有的撤诉、上诉、再审的相关制度,确立新的调查取证规则,进一步规范和细化法官庭审引导权的行使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妇女经过艰苦顽强的斗争,终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争取到了公民选举权,这标志着第一次妇女运动的结束。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六、七十年代,第二次激进妇女运动又一次登上政治舞台。这次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取得的成就来看,都远远超过了前一次。第二次激进妇女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是妇女自身的改变、民权运动与新左派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