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笔者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中审前准备程序立法及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修改审前准备程序应正确处理审前准备与开庭审理的关系问题、正确确立审前准备程序的价值取向问题、正确处理审判权与诉权的关系问题、正确选择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与适时提出主义问题、正确处理准备法官与庭审法官身份二重性问题。就修改我国审前准备程序提出几点建议:修改答辩和反诉制度;增设审前专职准备法官制度;增设证据交换制度;修改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制度;增设审前会议制度。  相似文献   

2.
从宏观角度而言,法官自由裁量权与民事诉讼的关系主要包括案件类型、民事诉讼基本原则、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关系。在不同类型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法官享有不同的自由裁量权;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一方面赋予了法官以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又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重要的指导原则;民事诉讼基本模式是法官自由裁量权运行的结构性空间,不同模式下法官自由裁量权运行状况不同,同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运行状况也是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目的就在于保障法官公平、公正地运用证据发现案件事实,防止法官在认证上的恣意与专横.我国民事诉讼认证制度应借鉴国外认证制度的有益做法,运用民事诉讼基本理论,选择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相结合的认证模式,建立完备的认证规则体系及明确界定认证的主体和范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法官以判压调、久调不判,忽略了调解所应有的自愿、正义等内在价值,引来了一些质疑调解的声音。这种状况与裁判、调解制度关系设置不科学、调解制度自身不完善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应合理设置调解与裁判的关系,在法院内部设置专门的调解法官,并构建调解的规范程序,提高调解法官从事调解业务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法官释明权制度存在的合理基础是通过强化法官的程序控制功能,对完全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缺陷进行限制与修正,但过度释明极易破坏法官的司法中立地位,进而危及司法公正,从而使设立这一制度的本意发生异化。为保障法官释明权的正当行使,应创设协同型的诉讼模式,并从保持程序控制和法官中立的维度出发,确立积极、适度、公正行使释明权的三项原则,在将释明权定位于法官职权的基础上,建立释明权不当行使的救济机制,以纠正法官释明权的不当行使。  相似文献   

6.
当前,把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已是大势所趋。从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对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六点建议:一、修改、调整相关的法律法规;二、确立合理的赔偿原则;三、确立适度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条件;四、扩大请求赔偿损失的范围;五、确立赔偿数额时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了当事人主导的民事诉讼体制的前提下,通过法官释明权制度的构建来更好地为实现公民诉权而服务也就成了大势所趋,因为涉及公权力的设置,找出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对此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审判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官在民事诉讼中享有的自由裁量权不仅包括在实体法律适用上的自由裁量权,而且还包括程序性的自由裁量权。它渗透到了民事诉讼的整个程序过程,涵盖审查判断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指挥诉讼程序和适用法律作出裁决的过程,在实践中具体地体现为法律适用选择权以及管辖阶段和"程序管理"阶段的程序性自由裁量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行使要有独立的制度体系,完善立法、完善司法体制、完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9.
反诉是民事诉讼中特有的制度,具有减少矛盾判决,提高诉讼效率等功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本质上也属于民事诉讼,理应允许反诉的适用。然而,由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程序内容、诉讼观念、程序运作以及诉讼法律关系方面与纯粹的民事诉讼不同,允许附带民事诉讼被告提起反诉会造成扰乱私法秩序、不利于被告人利益的保护以及拖延诉讼等不利后果,因此反诉不宜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适用。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观念通知"行为。构成自认的事实对当事人和法院都具有法律效力,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立法中规定的自认对法院没有约束力,自认的撤回条件不清晰,自认的对象不仅仅包括事实。应当从确立真正的辩论主义原则和完善民事诉讼立法这一宏观与微观角度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诉讼观念的特性及我国传统诉讼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论述了变革我国公民民诉观念的必要性,以及从传统诉讼观念走向新型诉讼观念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2.
证人证言作为被世界各国立法所普遍采用的证据形式之一,其对解决民事纠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国民事审判实践中,证人证言的采信率极低。《民诉法》及《规定》对证人的资格、出庭询问、形式要求、费用虽予规定,但存在操作性不强的缺点。总结我国民事审判中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立法体例,对《民诉法》中的证人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民事协议管辖制度的检讨与修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意思自治原则为理论基础的民事诉讼协议管辖制度应体现公正与效益的价值理念,但我国的协议管辖制度却内存不能反映这些价值和国际趋势的结构性缺陷,外无效力的刚性保障。因此,应予以检讨与修正。  相似文献   

14.
传统和解立法矛盾之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罗马法以来,民法上之和解制度便存在着矛盾。在罗马法、德国民法上。表现为和解的契约效力与其纠纷解决的立法目的之间的矛盾;在法国民法上,则表现为和解的契约性质与其具有终审判决之既判力以及与此相应的直接强制执行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在未来制定民法典时,检讨传统民法上的和解制度,使和解的性质与效力取得一致而不至于导致其作为纠纷解决机制的立法目的落空,是一个不可不察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诸多定义普遍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内容涵盖不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宜界定为:受民事诉讼法调整而在任何两个参与民事诉讼的主体之间形成的、以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这里的主体除通说认可的外,还应包括审判委员会、法官、检察官、旁听人,再修订《民事诉讼法》后审判委员会不应再包括进去。二是"诉讼参与人"和"诉讼参加人"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区别不当,导致概念之间容易含混不清,这未引起足够重视。三是其他诉讼参与人同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称为争讼法律关系并不妥当,宜称为助诉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其自然的原因,人为的因素更是不可忽视。其中法律制度特别是民事法律制度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传统民法在理念、原则和权利制度方面对保护环境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反思传统民法,扬弃其理念、原则和某些制度并予以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7.
立法的不明确容易引起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赔偿的争议。从法理依据、国外或地区对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立法和司法实践、国家法制统一、公平正义等角度出发,我国附带民事诉讼损失赔偿应当包含间接损失,并在理论研究、立法等各个方面对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赔偿制度加以完善,特别是应当确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民事诉讼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民事诉讼法价值、目的、构造所决定的,体现了民事诉讼当中,对民事诉讼活动的进行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则。应包括:法院审理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平等原则;辩论原则;调解原则;处分原则。  相似文献   

19.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存在,一直是理论界争议的热点之一。根据我国审判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及理论上的分析可以确定,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具有其存在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而且,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应包括三类情况,每一类情况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各国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得到普遍确立。但在我国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致使检察机关不能依法代表国家或社会公众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近年来.我国各地检察机关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了支持起诉和督促起诉的实践探索。有人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是检察职能的有益延伸和制度创新。也有人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存在公权干预私权之嫌。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是在我国现有立法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缺失情况下的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一种“曲线救国”.这种制度的价值在于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是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深入和司法实践的不断丰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以满足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切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