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3年,美国化学家Pearson提出用软硬的概念来分类Lewis酸碱的方法.同时发现软硬酸碱之间反应时的一个基本规律:“硬酸优先与硬碱结合,软酸优先与弱碱结合”,即所谓“硬亲硬,软亲软,软硬结合不稳定,软硬交界就不管.”硬酸(电子受体)与硬碱(电子受体)可以形成强键(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或稳定的配合物,反应速度也较快,大部分无机反应属于此类.软酸与软碱可以形成共价键或稳定的配合物,反应速度也较快,大部分有机反应属于这一类.硬酸与软碱或者软酸与硬碱可以结合形成弱键或不稳定的配合物,反应速度不快,这些基本原则可以用来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判断有机反应的选择性以及反应活性等.一、判断有机化合物及配合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判断Lewis酸碱强弱的标准主要根据形成酸碱加合物的稳定性及酸、碱取代反应进行的程度;通过找到影响酸碱强度的因素及测定Lewis酸碱强度的方法,可使Lewis酸碱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软硬酸碱原则是在路易斯酸碱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路易斯酸碱形式多种多样,它们的反应也较复杂,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量的理论使之连贯起来。人们在发现它们存在软硬酸碱两类的同时,也发现了它们之间反应时的一个经验性规律或原则,这就是软硬酸碱原则。这个原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硬亲硬,软亲软,软硬交界就不管”。  相似文献   

4.
在有机化学中常用Lewis酸碱理论来判断某些有机化合物的酸性。即Lewis把能够接受未共用电子的物质定义为酸。有机酸与无机酸一样在水中能发生电离。  相似文献   

5.
1 酸碱滴定法1.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及氢离子浓度的计算1.1.1 从“质子理论”出发会判断酸、碱和两性物质例1 指出下列物质是酸?是碱?还是两性物质?NaAc,NH_4Cl,NaH_2PO_4,NaCN,H_2O,HCOOH解 NH_4Cl、HCOOH 是酸(能给出质子)NaAc、NaCN 是碱(能接受质子)NaH_2PO_4、H_2O 是两性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1.1.2 会判断共轭酸碱对并对其 K_a、K_b 值进行计算例2 写出 H_2PO_4~-、H_2O、HCO_3~-、H_2S 等物质的  相似文献   

6.
1 酸碱滴定法 1.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及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1.1.1 从“质子理论”出发会判断酸、碱和两性物质 例1指出下列物质是酸?是碱?还是两性物质?  相似文献   

7.
<正>在化学的发展历程中,酸和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们对酸碱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对酸和碱的系统研究是近两三百年才开始的。随着对酸碱认识的深入,化学界先后形成了诸多理论,如Arrhenius酸碱电离理论、Cady-Elsye酸碱溶剂理论、Bronsted-Lowry酸碱质子理论、Lewis酸碱电子理论和软硬酸碱理论等[1]。中学阶段对酸碱的教学主要基于酸碱电离理论展开,其实酸碱质子理论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从软硬酸碱的结构入手,建立了一套酸、碱软硬性的键参数标度。1、酸的软硬性的键参数标度:I_A=26.5Z/r-Z~(* 2)/r,2、碱的软硬性的键参数标度:I_B=4.16X+0.25a-12.69。利用本标度,计算了80个阳离子酸和非金属原子酸的I_A。值以及14个负离子碱的I_B值,其结果与Pearson的软、硬、交界酸碱分类能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9.
<正>该课题教材内容呈现的顺序是:验证酸碱发生反应(实验)—酸碱反应微观本质—酸碱反应化学方程式—中和反应(含"盐"的概念)—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教材没有穿插安排在酸的化学性质或碱的化学性质中,单独列为一个课题,其目的是:(1)通过核心概念"中和反应"的形成,完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验证没有明显现象反应的实验  相似文献   

10.
酸碱中和滴定,是用已知物质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简便、快速,并且具有足够准确度,因此,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要求学生理解掌握.  相似文献   

11.
所有分析化学教材都认为: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分数的大小定决于酸碱溶液的性质,它是溶液酸度(或碱度)的函数,但与分析浓度的大小无关。针对这种说法,我谈谈自己的见解。我们知道:“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平衡浓度除以溶液的分析浓度即是酸碱的分布分数”“而酸的分析浓度指的是酸的总浓度;酸度指溶液中氢离子的平衡浓度(碱同理)。酸碱溶液分布分数与酸碱度有关,但是酸碱度也受到酸碱的分析浓度的影响,所以究其  相似文献   

12.
应用热力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研究高氧化态卤化物的分解和低氧化态金属卤化物的歧化反应的自由能变△G(或一定条件下的焓变△H),来判定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物质的稳定性,从而阐述无机化学中“硬亲硬、软亲软”与热力学中“高氧化态金属稳定小阴离子,低氧化态金属稳定大于离子”结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的,对酸碱的认识也不例外。最早的酸、碱理论是阿仑尼乌斯(Arrhenius)在1889年提出的“酸、碱的水——离子论”。它成功地解释了水溶液中的酸碱反  相似文献   

14.
酸碱中和滴定中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如何通过中和滴定来正确计算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一般采用公式法计算;二是如何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一般借助于酸碱指示剂来判断. 根据酸碱中和滴定溶液pH的变化,可选择合适的酸碱指示剂,若指示剂选用不当也会引起误差. 一般选择酸碱指示剂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等当点(终点)pH要吻合或接近.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Ag(Ⅰ) - SCN -Fe(Ⅲ)体系中SCN-的配位模式在硬软酸碱(HSAB)规则教学中的体现和示例应用,同时结合实践分析判断Fe氧化态的方法:电中性原则和键长比较法.  相似文献   

16.
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一要准确测定出参加中和反应的酸、碱溶液的体积,二要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相似文献   

17.
布朗斯特酸碱质子理论中对酸和碱的定义分别是:酸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如HA(酸)≒H~++A~-(碱)中的HA和A~-就称为共轭酸碱对.由共轭酸碱对组成的混合溶液(如醋酸和醋酸钠,氨水和氯化铵等)中离子浓度的比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这类问题在以往教学中经常是给出一些定性的结论,学生往往限于死记硬背,而不能彻底理解.新课程的教材中引入了电离平衡常数,通过平衡常数进行定量计算,就可以明确讨论出由共轭酸碱对组成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有机化合物酸碱性的定性判断方法,可通过比较负离子的稳定性来判断酸性强弱,分析中心原子电子云密度大小及空间效应来判断碱性强弱,运用有机物的碱酸性可在有机化学中分离化合物,比较物质反应活性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19.
酸碱指示剂是中学阶段经常用到的指示剂,能跟酸碱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向酸、碱的溶液中加不同的酸碱指示剂,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是什么物质引起溶液颜色的变化,下面从指示剂(石蕊)的变色原理进行分析,使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指示剂跟酸碱作用,是酸碱指示剂变色而不是酸、碱变色.  相似文献   

20.
酸碱滴定和络合滴定均为滴定分析法。它们有许多共性,又各有其特点。 一、通过酸碱滴定和络合滴定的对比,掌握滴定分析的一般原理和步骤 二、酸碱滴定和络合滴定各自的特点及应该掌握的重点问题 酸碱滴定 1.质子化酸碱理论 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均称为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均称为碱。这里要注意共扼酸碱对的概念。 对于多元弱酸(碱)的两性物质来说,要注意找准它们对应的共扼酸碱关系和酸碱离解常数。例如H_2PO_4~-是两性物质,它作为酸,其共扼碱是HPO_4~(2-),而作为碱,其共扼酸是H_3PO_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