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拆灶及其它     
20年前,我的一位老师劝我少下棋、多画画,理由是纹枰对弈,必欲置对方于死地,杀伐气重,伤身;搦管作画,必欲求对象之活脱,灵动心在,养年。这话究竟有多少道理,我至今不曾想得明白。不过是他姑妄言之、我姑妄听之罢了。 20年后,忽然读到刘心武的文章,颇有同趣。不过他不是讲养生,而是讲养文。据他说,我们中国人对他人的作品或理论,总喜欢去说长道短,喜欢拆别  相似文献   

2.
《声屏世界》2013,(2):27
提起快克感冒药,中国老百姓着实很亲切,得了感冒、流感,总能第一时间想到"快克"——这个中国人自己的感冒药品牌,已经在我们稀疏平常的生活里,为守护国人健康走过了20多年。在2012年10月结束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广告节上,海南快克药业总经理何天立先生携"快克绿色感冒药"全新品牌形象亮相大会,这是继姜文代言快克之后,快克品牌又一次华丽的形象升级。不得不说,在经历了毒胶囊、感冒药实名制限购等事件风波之后,"快克绿色感冒药"的出世,在医药界和广告界刮起了一股绿色清新之  相似文献   

3.
访贝特兰     
“我的记者生涯始于中国”初秋,新西兰风景如画,我从首都惠灵顿出发,驱车北行16公里,来到下哈特镇的一个小村庄,拜访了詹姆斯·贝特兰。贝特兰这个名字,中国人并不陌生,抗日战争时他来到中国,曾访问过毛泽东,这次会见时毛泽东的讲话《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收入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贝特兰身材高大、健壮、满头银丝、红光满面。他把我领进他自称为“杜甫草堂”的书房,也是他的客厅里。环顾四周,书房四壁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和  相似文献   

4.
在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我碰到一位在当地乃至欧洲都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他叫科尼,但人们习惯称他工程师。因为他不但经营有方,而且有道,在欧洲企业界曾被评为“欧洲先生”。当他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时候,他开口就问我说:“你知道我最羡慕你们中国的是什么吗?”他把我给问懵了,我猜了几秒钟之后,犹犹豫豫地回答他说是不是中国菜。他说:“中国菜我当然喜欢了,但我最羡慕的是你们中国的人才。”接着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5年前,我决定新建一个工厂,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厂长的广告,报名期限是7天。第二天上午,有人报告我说,来了一位应聘者,是个中国…  相似文献   

5.
编辑出版家叶籁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惠卿 《出版史料》2007,(4):107-111
叶籁士同志离开我们已有十多年了,我十分怀念他。他是我国语文学界和出版界的前辈,著名的语言文字专家和文字改革活动家,我国世界语运动的创导者和杰出领导人之一。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语文事业和文字改革工作。他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出版家,在开创新中国的出版事业上,同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有幸曾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多年,他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他质朴淳厚、光明磊落的品格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稳重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使我深受感染和教益。  相似文献   

6.
1937年,我在延安的窑洞里见到了毛泽东,后来,根据我自己在中国历史关键时刻对毛泽东的几次采访以及对其他革命领袖的采访,我写作了好几本书。如今,我是认识他并竭力记载他的生平和著作的几个健在的外国人之一。 几年前,我开列了一个名单,并写过一首诗,赞颂了历史上九位最值得敬仰的人物,其中有埃及的拉姆塞斯二世、法国的沙勒曼及美国的乔治·华盛顿。我把毛泽东也写了进去。为什么呢? 毛泽东之所以举足轻重,是由于他当时在中国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以及古老的宗法思想。中国农村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都具有这种思想。而毛泽东是改变这种思想的唯一的中国人。毛泽东的确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内地的年轻士兵,听从毛泽东的指挥,理解他所说的一切。他们愿意跟随他,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喜欢难为自己,不仅仅表现在贵重家具的制作上,其他方面也比比皆是。比如写字,中国人用软笔写字,就是难为自己。可以想象,如果是一个天生不会写字的人,一定拿硬笔写比拿软笔写容易。那为什么要使用软笔呢?我觉得这是为了使中国人能够练就一身道家功夫。中国人讲究以柔克刚,要求自己从内心把火气先消了。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在《中国人》里曾作如此幽默的妙论:外国人竟提问“中国人有幽默感吗?”这无异于阿拉伯商队问人“撒哈拉沙漠里有沙子吗?”看来,中国人是幽默的人种。兴趣所及,我曾研读了几部关于中国人的著作,如《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传统与中国人》、《中国民族性》、《中国人的人生曲线》等,每翻完一部,却觉中国人的背上又添加了一座沉沉的山。中国人,你这幽默的民族,竟然活得这般滞重、苦涩、艰难……偶得一本《中国人的软幽默》,乃“中国文化风情丛书”之一种。著者薛宝琨先生以大度宽怀写下的文字所呈出的畅然笑意,则充满对自己的民族的自信和希望。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在众多争论和怀疑声中坚持履行着他对好人和好事的标准,以此诠释着他认为的慈善之道。行。有人要是忘了,我会直接去找他要。我做了好事,为什么你不给我荣誉呢!他喜欢荣誉,喜欢褒奖。荣誉对我的促进作用非  相似文献   

10.
流动的中国     
王福春 《报林求索》2012,(10):48-49
<正>从历史悠久的绿皮车到贴地飞行的动车,车厢里的"风景"随时光变换,看中国火车摄影第一人带我们走过30年。《火车上的中国人》《动车上的中国人》是中国火车摄影第一人王福春的作品。从铁路走出的纪实摄影家王福春,用三十多年的时光,不间断地聚焦火车上的中国人,对火车车厢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诚实生动的描写。在他的  相似文献   

11.
“我的同事告诉我们,这个产品如果需要100美元,中国人用10美元就造出来了,我就会跟我的团队说,有竞争是好事” 克里斯·安德森不仅是互联网世界的先知,同时也是个中国通。1977年到2000年,作为《经济学人》杂志的雇员,他在北京工作三年,他的孩子也出生在中国。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13.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有价值的书。对于读什么样的书我一直是很苛刻的。我不是一个伟大的读者,但我始终希望能通过读一本好书能读出一个伟大的、我欣赏的作者。20年来我一直和创意策划在一起,喜欢奥美的老板奥格威的书,他能给我的创意指路,喜欢叶茂中这厮的书,他能给我策划洗脑,现在我迷恋上看佘贤君  相似文献   

14.
叶千军曾在黄石馆工作多年,离开黄石馆也有多年。重走故地,是缘于2007年10月他到武汉参加一次全国高层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又缘于应市长王建鸣之邀,来黄石洽谈业务,于是,便有了到黄石馆走一走的机会。我和叶千军既曾是同仁,又多年朋友,于是他邀了祝迪华、张正望和我小聚。看似平常往事的一些回忆,却让我感慨万千,久久难以释怀。  相似文献   

15.
丁志刚同志逝世已快三年了.我和丁志刚同志从1954年相识以来,已有40多年.多年来,在他领导下工作,与他接触的机会较多,从与他接触中,深感他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为搞好工作不辞辛劳,呕心沥血,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为北京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何长凤教授编著的《贵阳文通书局》一书在我案头已有大半年时间了。封面古朴、版式疏朗、印制精良,我是十分喜欢的。这是由贵州教育出版社梁茂林先生也是本书的责编寄赠的。梁先生附了一纸短信,他说:“贵阳文通书局在中国出版史上存在过41年,也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传承文明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它被尘封了,被忽略了。”因此他希望“能为此书发  相似文献   

17.
阿刀田高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位畅销的类型小说家。他一直用文字描述日常生活中潜藏的欲望和恐惧,毫无戏剧性地白描背后闪现着被隐藏的残酷真相中国作家莫言曾说,"很早之前我就读过阿刀田高的小说,很喜欢。他的小说是惊悚推理一类,但包含着严肃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他揭示出了当代社会的病态万象以及人类灵魂的扭曲。"  相似文献   

18.
卓民先生逝世已有十多年了,他是我父亲的同窗好友。少年时父亲曾以卓民先生手不释卷的好学精神勉励我勤奋读书。他说,卓民先生每逢假期都定下阅读计划,读书之多令人惊佩。20世纪30年代初,卓民先生在武昌华中大学主校政,那时我刚进中学,适值长城抗战,局势日紧,北平谣诼纷传,一夕数惊,我们举家南下暂避,整整一个暑假就寄居在华中大学校舍中。这时我第一次见到了卓民先生,当时他曾利用余暇授我们几个孩子《大学》和《中庸》。暑假后,北方局势暂告缓和,我们全家回到北平,从此一别就是三十多年。20世纪60年代初期,卓民先生利用暑假来沪探亲访友,重新见面时我已进入中年。那时我对黑格尔兴趣正浓,提出要向他请教,他慨然应允,并约定通信讨论。  相似文献   

19.
金平 《出版经济》2000,(2):15-17
在我20年的编辑生涯中,曾多年担任编辑室主任,深知室主任工作的苦辣酸甜;后来担任了副社长,分管的仍然是编辑部工作。由于工作变化、角色转换,做室主任的甘苦艰辛自不能忘怀,可全社工作的运作系统又要求加强对编辑室的管理,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精神状态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众多骄人的数据令国人自豪,让外国人妒忌,挺起腰杆的中国人早已扬眉吐气,在国际社会上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