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特征,分析了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继而构建了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机制,该机制由4部分组成,其中,协同机制是该共享实现机制的控制中心,交流机制、激励机制和信任机制是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3个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构建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机制,以期提高企业内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效率。  相似文献   

2.
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ITKT)是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直接关系到组织核心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依据知识特性和转移具体方式两个维度,将知识转移划分为正式显性知识转移、非正式显性知识转移、正式隐性知识转移和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4种类型,比较了它们的特征。分别从个体间、个体与团队间、个体与组织间、团队间、团队与组织间5个视角,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两种情况,考察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建立了过程模型,提出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3.
隐性知识对研究生科研知识体系建构、研究能力提升和创新思维培养等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个人层面的重要沟通媒介,非正式网络对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具有积极影响,在位置、心理、氛围和内容上独具优势。从信任、沟通质量、密度、规模等方面分析非正式网络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实现科研隐性知识共享的有效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曾萍  邓腾智  曾雄波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96-1708
 以广东珠三角地区122家IT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IT基础、知识共享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包括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均可以显著地促进技术创新,而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则对管理创新有积极影响;IT基础对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以及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有促进作用,但IT基础对于组织内正式的知识共享却没有显著影响;组织内知识共享,包括组织内非正式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在IT基础与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包括组织间非正式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则在IT基础促进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海艳 《软科学》2015,(2):56-60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了非正式网络、知识共享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绩效评价导向对非正式网络与知识共享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对191个研发团队的实证研究发现:组织中的非正式网络与知识共享、创新绩效正相关;知识共享在非正式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绩效评价导向正向调节了非正式网络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企业内非正式组织的研究是目前组织行为领域一个热点,学者们已经研究了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功能及其行为,但并未涉及到非正式组织对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在对非正式组织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影响隐性知识传播的因素进行划分,分析了非正式组织对组织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途径,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英  袁莉 《情报杂志》2012,(1):161-165
研究了组织内部网络结构对知识共享和知识推荐的影响。首先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某科研团队,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网络关系资料,通过SNA描绘出该团队的正式网络以及合并了非正式网络关系的复杂网络,并使用社会网络的相关测量指标对比分析,设计知识共享推荐系统,最后证明融合了正式网络关系和非正式网络关系的复杂网络更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流通和共享。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亚平  覃伍  阎俊 《科研管理》2010,31(2):86-93
摘要:团队创新绩效与团队内知识共享,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高度相关。但有关组织内知识共享的实证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基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结合前人的研究以及我们的实际访谈,提出了一个研究生团队内知识共享及其相关因素的概念模型,从组织领导、组织文化、共享实效、集体主义倾向、不安全感、科研压力等六个方面探讨了研究生团队内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并运用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实证研究了上述六个因子对研究生团队成员在团队内进行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了研究生团队提升知识共享程度,建设知识共享型团队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刘开  吕强  刘媛媛 《科技与管理》2008,10(6):107-110
新经济时代,隐性知识成为企业内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隐性知识管理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从企业内员工的隐性知识角度出发,通过对隐性知识内涵、特征及其共享性的分析,从员工自身及企业组织两方面探讨了企业内影响其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8种阻碍因素,就促进企业内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我国大学知识共享行为处于何种水平、受何种机制影响,本研究提出了大学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概念模型,探究大学科研团队内知识共享的知识治理机制,并结合中国情境分析了知识治理如何通过主人翁精神的中介作用及学科归属感和科研网络的调节作用来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基于409份对中国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共享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表明: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对知识共享均有显著影响;中国特色的主人翁精神对正式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对非正式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的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学科归属感能调节非正式知识治理和知识共享的关系,而科研网络则能调节正式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发明  宋雅静 《情报杂志》2012,31(6):135-138,148
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创意产业集群网络中缄默知识的共享与转移,结合动力学和复杂网络对缄默知识在不同结构集群网络中的共享与转移做了数值仿真和分析.结果显示缄默知识的共享与转移速度在随机结构、BA结构、小世界结构和规则结构的集群网络中依次递减,且焦点个体对BA结构集群网络中的缄默知识的共享与转移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金花  刘芫  胡健 《现代情报》2019,39(5):80-88
[目的/意义]基于知识付费的中介效应视角,以在线社会网络为研究对象,分析知识个体的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机制,以期对促进在线社会网络运营主体充分调动知识个体持有者主动共享其隐性知识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方法/过程]基于对314名样本的数据采集结果相关性分析,构建回归分析模型,并通过MPLUS7.0软件对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结论]1)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促进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提升;2)自我效能感完全中介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3)知识付费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正向影响会被削弱,自我效能感在感知知识个人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也会被削弱。  相似文献   

13.
在回顾显、隐性知识管理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特点.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结合案例重点,研究了影响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结构性要素.针对这些要素可能产生的障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从知识共享补偿和无限次重复博弈两个角度分析了知识共享的可能性,提出了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隐性知识的难以评价,使得企业内部知识网络中的关键人物不易识别。为了识别对企业内部知识传播起关键作用的员工,探讨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点出度、特征向量、权力指数、中间度等指标识别知识传播网络中的知识专家。结合案例分析说明知识专家识别的过程和结果,并对各指标的特点和效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有效的知识传递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非正式网络凭借其良好的互动性,快速的传播速度决定了它在隐性知识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当前对于隐形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少有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对高技术企业内部员工的非正式网络进行研究,提出并验证了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三点:首先,网络特征和联系特征对知识传递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个体的沟通意愿和沟通频率对于网络特征与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最后,知识缄默性对于信任、工作互动程度与知识传递效果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信任、工作互动对知识传递效果的促进作用随着知识缄默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朱宏淼  张生太  闫辛 《科研管理》2019,40(2):106-115
微信群已成为隐性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但鲜有研究探讨微信群中隐性知识的传播规律。本文基于复杂网络与传播动力学理论研究了微信群中隐性知识的传播机理,建立了微信群中隐性知识的传播模型,推导出了区分隐性知识在微信群中传播与否的阈值条件,验证了传播阈值始终是一个有限数,并对隐性知识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微信群的网络结构对隐性知识传播有重要影响,隐性知识在无标度网络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均匀网络中更快,传播阈值与最终传播规模更大。研究还表明,只要根据阈值条件将有共享意愿的用户数量与有知识吸收能力的用户数量增加到相应的临界值以上,隐性知识就会在微信群中传播。最后对研究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