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汉语成语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即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也提出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而由于成语大多脱胎于文言,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含义和用法,必然常常显现于成语之中。因此,巧借成语,奠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也就理所当然了。巧借成语,有助于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之”本来是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文言成分,现在一般仅用在书面语风格的语言里。成语多是原装的文言,其中保留“之”字自不必说,更有仿成语的四字结构中常用“之”的情况,如仿成语“一念之差”造出“四口之家”,仿“瓜李之嫌”造出“影射之嫌”等等。有的文章,尤其是某些文史论文,书面语风味浓,“之”自然用得多一点。本文就从语法的角度谈谈现代汉语里“之”的常见用法。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有高度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在语言中被广泛应用。成语中许多来自古代典籍文献和古诗文,因此,这类成语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历史痕迹。为了准确掌握成语的意义,本文就成语中保留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之、其、于、而”为例,作个简要分析与说明。一、“之”在成语中  相似文献   

4.
文言虚词“焉”字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大纲要求掌握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用在句中,一般作疑问代词、句中语气助词或词缀等。如:  相似文献   

5.
文言虚词“相”在汉语言实际应用中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相”有作代词和前置宾语的情况,而很多汉语言类工具书忽略了这种现象。因此,有些语文教师提出,文言虚词“相”作代词和前置宾语,是一种特殊用法。也有同行持反对意见,提出了“相”字的非代词论。从大量言语应用实例看,文言虚词“相”作代词及前置宾语并不是特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虚词素成语     
虚词素成语指以虚词充当语素组合而成的成语。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然而,它们黏合凝固成成语之后,则发生了新的变化,产生了实在意义,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实词。如“之乎者也”这四个文言虚词在唐宋笔记小说里常常连用,逐渐凝固起来,  相似文献   

7.
一、对文言词语的准确判断1.掌握文言虚词的规律。如“之”字,它的规律藏在它的特定位置中,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意义与用法;“盖、夫、其”等虚词若在句首,则应考虑是否有实义;“于”只作介词,其义取决于所引出的内容等等。同时,要注意文言虚词中的三类特殊现象。一是兼词,主要有“诸、焉、盍”;二是连用,如“其可怪也欤?”要注意连用时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的侧重点;三是复音,如“然则”“已而”“虽然”“以及”“何况”等,意义一般比较固定,但也有部分多义现象,如“于是”“所以”等。2.重视文言实词的推义方法。①根据语…  相似文献   

8.
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掌握得不好,就会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产生负面影响。高考考纲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不多,但由于虚词用法灵活,要弄透弄懂也不容易,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一、考点解读《考试大纲》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总体要求下,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前提。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虚词,即2005年《考试大纲》明确划定的18个。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先生在其《语文高考和教学改革》一文中指…  相似文献   

9.
文言虚词是高考大纲明确规定的考查对象,因此,文言虚词也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往往充满着争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与文言虚词有关的问题也时常出现。我在执教人教版《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时,对课本中几处“而”字的注释颇感不解。  相似文献   

10.
文言虚词有的只有一个意义,可以称为单义虚词,如“甫”、“恭”、“赖”等;有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可以称为多义虚词,如“乃”、“其”、“以”等。有的文言虚词只属于一个词素,一词一性,可称作婆性虚词,如“必”(副词)“耳”(语气词)等;有的文言虚词分属几个词素,一词多性,可称作多性虚词,  相似文献   

11.
学习文言文既不能像旧时文人那样死记硬背,忽视掌握语言规律,也不能片面追求系统知识,轻视学习具体篇章,要理论联系实际。一、文言虚词的学习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但同一个词在不同句中的作用不同,必须根据具体的句子加以理解。比如“而”字,在初中课本中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转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可是、却”。如《墨子·公输》一文中,“知而不争”中的“而”字就属于此类用法。二是表示顺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并且”。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为坛而盟”中的“而”就是这种用法。又如“之”字,常见…  相似文献   

12.
综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习文言实词主要靠积累,但也不是单纯的机械式记忆,而是能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用反训去解释文言实词是一种好的方法。反训是训诂学上的一个名词,它是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含有相反的意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而《尚书·皋陶谟》“乱而散”,《…  相似文献   

13.
有很多古汉语的虚词,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的“毕”是副词,有“全”的意思,与“原形毕露”的“毕”一样。“相如既归”(《廉颇商相如列传》)与成语“既往不咎”中的“既”都是“已经”。 古代汉语,一词多义相当普遍,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保留在成语中,例如古文的“亡”有“灭亡”、“逃亡”、“死亡”和“丢失”等义,都分别保留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亡命之徒”、”家破人亡”和“亡羊补牢”等成语中。再如“负”,“负隅顽抗”、“忘恩负义”、“负荆请罪”、“身负重担”等成语,分别是“凭借”、‘’违背…  相似文献   

14.
教学重点1.文言实词、虚词。(散见教学过程中,此处略——编者) 2.构思精巧,井井有条。段间有过渡词“若夫”、“至于”、“已而”等分段;层中有“也”、“者”、“而”三个虚词,来划分大小层次。因而使段落、层次非常清晰,结构极其谨严。3.语言形象如画,精炼惊人,全文只用了402字。  相似文献   

15.
康有发 《语文知识》2001,(12):38-41
在《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有所变动。其中,在“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一项中,所列举的文言虚词由去年的30个缩减为20个。这里有19个文言虚词与去年相同,只有“与”字是新增加的词,在中学课本中又不曾对该词有详细的介绍。现归纳如下,供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者,其自身包含了许多文言文知识.了解成语中的文言文知识,不仅有助于了解成语,也是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利用熟知的成语来进行文言文教学,事半功倍,一箭双雕.文章主要从实词、虚词、文言句法和结构特征等四大方面论述保留在成语中的文言文知识,从而说明成语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据统计从1995~2003 年八年的高考文言虚词考查中,对“以”的考查就出现过六次,所以准确地区分文言虚词“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8.
成语也有三个字的?对呀!同学们最了解的可能是四字成语,其实,成语家族成员可多了!除了三字、四字成语,还有五字的,如“小巫见大巫”、“天下无难事”:有六字的,如“风马牛不相及”、“五十步笑百步”:有七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字、十字甚至十字以上的。  相似文献   

19.
成语多来自古书,其中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一些文言用法。了解这些用法,对于正确理解相关成语,阅读文言文,都有好处。成语中涉及的文言用法主要有如下几种。名词作状语。比如“狼奔豕突”,本义是指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狼”、“豕”都是名词,现在分别用在了动词“奔”“突”之前,  相似文献   

20.
一、可能考虚词“其”文言虚词最需要注意从未单独设题考过的“其”字,该虚词几种用法的辨析是难点所在,也正是文言语感强弱的试金石。首先,“其”作代词用时要能区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对于后者,还要能区分单纯替代人或事物的用法和表领属的用法。其次,要能区分作语气副词和作句中衬字(或词尾)的用法。至于“其……其……”配合使用,表示选择,也当注意一下。“其”字还有一种用法需要注意,即作假设连词“假使”“如果”用。二、文言翻译切忌望文生义文言翻译题采用主观表述形式,2002年是第一次,主要考查了宾语前置兼反问句式和省略介词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