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清人顾祖禹在回答阎若璩提出的有关历史地理的问题时说:"凡地理,言‘南’可与东通,言‘北’可与西通……余自是触处洞然。"可是"南"、"北"为什么可与东、西相通呢?阎若璩没有进一步问,即便问,估计顾祖禹也不一定能回答上来。何新先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也不得要领。其实,北半球回归线以北的人类主要族群都曾使用过一种依照面对日出方向朝阳者的体位确定四方的方式及其确定的A、B两种类型四方概念。其中,B种类型四方概念恰好以"南"(即今之东)为四方之首,连称则为"南"(=东)、"西"(=南)、"北"(=西)、"东"(=北),故"南"、"北"可与东、西通。  相似文献   

2.
【案例】这是一堂关于“东、西、南、北”的教学片段。围绕“东、南、西、北会不会随着我们的转动发生变化”,孩子们分成了两派。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究竟会不会随着我们的转动发生变化呢?下面,就请孩子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个  相似文献   

3.
东西这个词很有意思,既可指方向, 又可指物件,还可以指人。对这个词《辞源》的解释是:一、东方与西方。二、从东到西。三、物产于四方,约言之曰东西,犹记四季而约言春秋……泛指物件。这个词相当于英语里的 thing,the thing, something,甚至是 everything,既可以表示物产,又可以表示文化,还可以表示人。东西作为人的代称并非全是贬意。古时称主人是东,如东家,作东,还有对人的昵称,比如称某小孩为小东西,或称某  相似文献   

4.
汉英方位词既有表示地理方位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所以为了加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减少交流过程中因社会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本文将比较"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说“东西”     
方位名词“东”和“西”组合在一起便可泛指各种事物,并且在语言中被广泛使用,如“吃点东西”、“写点东西”等等,为什么不约言“南北”或其他词而非“东西”不可?因为自古以来,汉语中排列方位一般以“东西南北”或“东南西北”为序。由于这种习惯,当人们想用简略的词语来表示四方  相似文献   

6.
甲:你知道什么是“东西”吗?乙:这谁不知道?是指方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太阳落山的一方是西。甲:是这样的吗?那就请你举个例子吧!乙:可以。这条路东西长5千米。这“东西”就是从东到西,指的是走向。甲:不尽然。“东西”在这里固然含有道路走向的意思,但主要是指这条路的距离。乙:噢,原来“东”“西”放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后,表示距离。甲:不尽然。乙:那还表示什么呢?甲:表示事物呀!如我们上街买东西。这里的“东西”就表示事物。告诉你吧,“东西”还能表示人呢!乙:这不是骂人吗?你真不是东西。甲:我不是东西,你是东西?乙:我们都不是东西,我…  相似文献   

7.
正两个人吵架,甲骂:"你这个东西,太不像话了!"乙说:"我是东西,那你是东西吗?"甲说:"我才不是东西呢!"旁观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小朋友可能要问:到底什么是"东西"呢?"东"和"西"本来是分开表示方向的。"东"字是简化字,繁体字写成"東",东是太阳升起的方向,西是太阳落下的方向,但在甲骨文字中的"东"字,画(?)口袋,在  相似文献   

8.
围绕“东、南、西、北会不会随着我们的转动发生变化”,孩子们分成了两派。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究竟会不会随着我们的转动发生变化呢?下面,就请孩子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孩子都要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你判断的理由。”我对孩子们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写诗词用"南窗、北窗、西窗"皆可,如古诗有"醒来不知天早晚,西窗夕阳已无多"。唯独不能用"东窗",因为东窗是指秦桧谋害岳飞时,与王氏在东窗下密谋,"东窗事发"指密谋败露。所以一些方位词绝不能滥用。西施是越国的美女,她姓施,被安上了"西"这个方位,由此庄子造出来这样一个典故,说"西施捧心而颦,邻人效之,人皆弃而走",正由于"西"这个方位,人们又造出一个"东施",就是东施效颦和西颦东  相似文献   

10.
“东”“西”“南”“北”四大方位各指一方.如“东、西、南、北各设一岗哨”,这里是具体方位。当它们结合一起,构成一条成语使用,则相当于一个词,其意义发生了变化。这时的“东西南北”也指方位,却是概括指各地。如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东西南北,驰骛往来。”也用来泛指方向。  相似文献   

11.
(学生分成四组,分布于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一、引入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南通市要建“奥林匹克广场”啦!这个现代化的体育活动中心就建在我们学校的正南方向。你们知道哪个方向是南  相似文献   

12.
东西南北和左右都是指方位的。东西南北的次序中外的提法不同。英国的次序先“北”后“南”,然后才“东”和“西”,中国是东西南北或东南西北。尤其是南北,自古是先“南”后“北”。至于东与西的座位在古代却就是南北向也是很有讲究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现代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本义和来源,大约有两种典型的观点,它们持着恰好相反的观点。本文从"东、西、南、北"这几个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及人们认知的角度进行探索分析,试图找出它们是一个自足系统的理据。  相似文献   

14.
教材简析"位置与方向"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6页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为本节课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奠定了基础。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  相似文献   

15.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一书中指出 :“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个主体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心意之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主观的事物 ;属于外界的客体 ,也即是物质一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客观的事物。这样我们就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分为两大类 ,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 ,任何一件事物都可归入这两类之一 ,不是主观的、精神的 ,就一定是客观的、物质的。”所以 ,从哲学上讲 ,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称的一个哲学范畴 ,是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 ,是指认识的一切对象 ,是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 ,它表示在人类意识之外和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东西。有时客观也…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中国人在提到方位时,常常说“东南西北”或“东西南北”,一般“东”在前“西”在后,“南”在前“北”在后,极少将“东西”、“南北”的次序倒过来。例如,人们常说“东西长安街”、“南北大运河”,还没听人例过来说“西东长安街”、“北南大运河”。中央电视台还有个栏目叫“东西南北中”。还有,像口语和成语中的“南来北往”、“南腔北调”、“南征北战”、“南辕北辙”等都是如此。可是外国人提到  相似文献   

17.
《家教世界》2009,(2):6-7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与盛温如是好朋友。有一天,朱熹到外面去散步,半途中正好碰上了好友盛温如。朱熹便搭讪道:"温如兄,你提着竹篮急急忙忙地干什么去呀?""我去买东西。"朱熹一听便乐了,答着说:"你怎么买‘东西’不买‘南北’呀?"盛温如笑笑说:"你这大学问家可就孤陋寡闻了吧?难道你不知道中国的阴阳五行?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东边属木,西边属金,南边属火,北边属水,中间为土。我拿着竹篮自然不能买‘南’‘北’,只能买‘东’‘西’啊。"朱熹听后,心里十分佩服,对他说:"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朱熹接着又问道:"你买这么多的‘东’‘西’干嘛用啊?"盛温如答道:"今天岳父大人过八十大寿,要好好庆祝一番!""老岳父今年多大岁数了?""八十一个春夏秋冬。"朱熹想起刚才"东南西北"的事来,戏谑地说:"应为八十一个春秋。"他刚一说完,两个人都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盛温如,用"东""西"两个方位来指要去买的物品;朱熹则用"春""秋"两个季节,代指年岁,两人都运用了借代手法。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8页例4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出示: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面是北,右面是南.(全班一起读一遍) 这首儿歌里有我们学过的哪个知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能把这四个方向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来吗?  相似文献   

19.
一年有几季,人们开口便说春夏秋冬,哪四个方向?很习惯地说东南西北。在教《春季星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熟记北斗斗柄指向与季节的关系,如下板书,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晚上10时左右北斗斗柄指向与季节关系怎样?同学们细观板书很快便明白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斗柄分别指向东、南、西、北;而又能逆向思考出斗柄指东、南、西、北分别是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附板书)  相似文献   

20.
两军打仗,输了的一方被称为败北;运动场上比赛,负方也称败北,是否失败者都向北方逃走呢?还是只有向北方逃跑的才叫败北呢?其实这里的北并不是指方向而言。因为打了败仗逃跑时走任何方向都是可能的,慌不择路,哪里还来得及找方向。但为什么只有败北一词,而没有败南败东败西的说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