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叶子  希良 《今传媒》2003,(6):91
王正华是两年前受聘于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期刊审读室做报刊审读员的。他的新闻经历是丰富的,在西藏《高原战士报》和《西藏日报》当过记者,参加中印反击战当战地记者,退伍后又先后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和《西安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再后来主持过三家报纸的采编  相似文献   

2.
迟到的觉悟     
迟到的觉悟李庄作者简介:75岁,从事新闻工作55年(1986年退到二线,继续笔耕不辍)。累计当过五六年记者,绝大部分时间做编辑工作。是人民日报一个老兵,工作47年,曾任副总编辑、,总编辑。他认为一生中憾事之一是在长期编辑工作期间,用红笔多,用蓝笔少,...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后,在广州、香港、印尼、衡阳、昆明、上海干了二十多年新闻工作,差不多半辈子都消磨在编辑部的斗室中。编编、写写、改改,看小样、签大样,熬夜班到天亮。青年、中午的宝贵岁月就是这样度过。写的主要是国内、国际时事的短评、社论、编后话之类的急就章。当过编辑、主笔以至翻译(包括外国电讯的翻译),但没有正式当过外出采访记者。唯一的例外,是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举行期间,我以上海《新  相似文献   

4.
陈龙 《新闻前哨》2004,(1):62-62
监利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王毅在《湖北日报》“十佳通讯员”评选中,已经两度榜上有名。 1996年初,当过教师,做过秘书的王毅从容城镇党办调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从事专职新闻工作。初来乍到,他感受到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因为这里是全县对外宣传的主阵地,是各级新闻单位对口联系的窗口。  相似文献   

5.
梁玉峰 《青年记者》2017,(20):110-111
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恽逸群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新闻工作经验丰富,从事新闻工作20年.他当过记者、编辑,办过通讯社和报纸杂志,先后在国统区、抗战后的上海和香港、沦陷区、解放区以及新中国从事新闻工作,发表过大量的消息和评论.他热心新闻教育,先后创办和主持的新闻院系达八所之多,为党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捍卫新闻职业道德的先驱 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新闻业发达,但也充满着强烈的功利色彩.假新闻、黄色新闻、医药副刊为名头的广告新闻等层出不穷,新闻失范行为不断出现.初入新闻界的恽逸群心痛不已,他连同陆怡、袁殊等人组织“记者座谈”,主张“联合起来,改造新闻界”.他不时发文提醒新闻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还要肩负社会责任.在《良心与天职》①一文中,恽逸群认为,新闻工作要凭良心,新闻工作是“天职”.恽逸群就是这样以国家社会为己任、恪尽职守、严于律己地从事新闻事业的.  相似文献   

6.
查春明,39岁,1976年参军,1985年10月开始从事专职新闻摄影工作,现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摄影记者,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已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2000多幅,100多幅作品在全国性摄影比赛和评选中获奖,其中《告别军校》获第10届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牌奖。1993年和1996年连续两届获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  相似文献   

7.
我是《信阳晚报》的总编辑,其实更是一名普通编辑和记者。工作20余年来,我当过编辑、干过记者,如今又走上管理岗位,但我始终没有离开我钟爱的新闻工作一线,我在新闻一线体验到了从事新闻工作的甘苦,也收获了新闻工作给我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8.
回顾自己从事新闻工作26年来,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化中央电台、农民日报、河北日报等全国对家报刊、电台采用稿件1100多篇,其中1986年至1996年度连续11年获省以上好新闻22篇的过程,倍感江总书记打好五个根底的论述十分亲切,也使我悟出了“只有根底深才能出精品”的道理。我是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当过会计。教师、政工干部、县广播站站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等,1971年开始搞新闻工作,1984年10月调到张家口日报社。切实打好思想政治和业务根底,对我这个半路出家踏进新闻单位大门的专业人员来说尤为重要。基于这种认识,多年来…  相似文献   

9.
38岁的益西加措是西藏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第六届西藏自治区青年联合会常委。从事记者工作十余年,他爱岗敬业,深入实际,吃苦耐劳,采写出大量新闻稿件。30多篇作品在全国和全区获奖,40多篇文章收入《民族报刊研究文集》、《同在高原》等书中。曾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97报刊之星和西藏十佳新闻工作者、西藏十大优秀青年、西藏自治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张玉 《今传媒》2003,(4):4-6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曾长期从事报刊工作。早在他青年时代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就是编辑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刊物《赤光》的骨干人物。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在江西瑞金创刊,邓小平是第一任主编。此后,邓小平曾经直接、间接从事过报刊工作,对报刊工作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创的见解。特别是他于1950年5月所作的《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阐述的报刊工作方针,于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事新闻工作14年来,我先后在晚报、党委机关报、都市报三类报纸当过社会、时政、经济、科教等多个不同条线的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刚参加工作一年多,对被称为公安“110”的一次舆论监督,摸了一把“老虎屁股”。这次报道,不仅是对一个记者良知、勇气和智慧的考验,它所引出的关于媒体应如何开展新闻策划、政法机关应如何对待媒体舆论监督等方面的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抗战时期上海“孤岛”沦陷五十周年之际,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文汇报社报史室、上海新闻志编委会联合举行了“抗战时期上海新闻史学术研讨会”。到会者除一部分对上海新闻史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之外,还有一些抗战时期在沪从事新闻文化工作、现居上海地区的老新闻工作者。研讨会共收到论文和回忆录20余篇。与会者本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围绕抗战时期上海史这一专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在研讨会上,除对整个抗战时期上海新闻界的主要报刊、人物、  相似文献   

1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闻事业是新闻改革的目的。什么是“中国特色”?其涵义是什么?怎样建设?必须从理性上和实践上探索清楚,不然,无从建设,也不知道改什么、怎么改和朝哪个方向改。实际上,当前对“中国特色”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解放日报前总编辑,现为上海记协主席的丁锡满同志。丁主席是我国著名的新闻专家、学者。五十年代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毕业后40多年来,一直在上海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当过记者、编辑、部主任、总编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亲身经历了建国以来上海新闻事业的变革,有着…  相似文献   

14.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 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已存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家老报纸是出过一些编辑人才的。三十年代有“三张一赵”之说,就是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和现任报社社长的赵超构。新闻编辑  相似文献   

15.
孙保旭,新安县委通讯组组长,他从1985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由于勤奋努力,工作认真,在新闻宣传上取得突出成绩。先后被新华社、《河南日报》等十多家新闻单位和报刊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人、美华国际传播公司执行副总裁黄纪瑞博士,南京人,现年52岁,长期从事新闻传播及公共关系学等业务。当过记者、编辑和公关顾问,历任美国新闻传播敎育协会主席、美国职业记者协会主任以及开罗大  相似文献   

17.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  相似文献   

18.
旧上海新闻出版业向称发达,报馆林立,大小报纸上百家,尤其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各类报刊如雨后春笋,达到了鼎盛时期。本史料则较全面地介绍了建国初期上海报业情况,可供研究新闻史者参考,系进自于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上海私营工商业分业概况》,原题“上海报馆业沿革及1950年概况”。由宣刚、贺飞选编。一、沿革解放前,本市有大小报馆十余家。国民党反动派文化特务所直接控制之“党报”,一贯是从事造谣反动的活动宣传的,其余民营报馆除个别能在某种程度上坚持进步立场者外,大多系黄色、低级、消极的报纸,以营利为目的,为了销路,…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现代报人中,若以他们亲自创办和参与工作过的报刊、通讯社之多少而论,大概很少能有人与梁若尘先生相比。梁先生自本世纪20年代初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在南中国及东南亚等地,先后创办和参与过工作的报刊通讯社就有26家之多。在那风雨如晦的年月里,坚持进步,坚持革命新闻工作之艰难,从梁先生三次进出牢狱,两次临捕逋逃,即  相似文献   

20.
我是从事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近两年来.我采写的计划生育内容的新闻稿件,先后被各级报刊、电台采发200多篇. 于是,有人问我有啥窍门? 我的窍门是:立足本职工作写稿,但要尽量避开工作角度,多从读者听众角度去思量. 记得前年初春,一名妇女执意超怀三胎,乡村干部反复说服动员后,她终于去医院做了“人流”。经过了解,感到乡村干部做了不少工作,这位妇女的婆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