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朋辈群体通过语言、时尚、亲疏等各种非暴力符号使大学生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具有导向、动力和调控作用.生活在朋辈群体中的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通过“政治自我感知—群体认知与传播—价值内化与融合—个体价值选择与行为—政治心理强化”的范式进行.  相似文献   

2.
刘洁 《文教资料》2013,(8):162-164
"朋辈群体"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和载体,大学生朋辈群体是大学生成长发展中重要的人际环境。将基于朋辈之间积极的教育影响而形成的朋辈教育引入高校德育领域,利用朋辈之间相似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将其转化为德育工作的优势,通过情感陶冶、活动体验、榜样示范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因素,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途径、手段的延伸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罗东权  孟雅琼 《考试周刊》2012,(47):150-152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为大学生所接受,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得到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目前大学生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具有片面性、易变性,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不一致性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激发大学生高度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情感因素,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引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主要体现在政治认知认同、政治情感认同、政治价值认同、政治体系认同、政治工具认同和政治绩效认同等方面。通过对大学生个体内在因素和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寻求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社会认同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动机认同、行为认同构成建了社会内容的主要框架,而随着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各种新的现象和问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表现维度、特点的分析,提出从心理学角度来构建社会认同的有效机制,希望对于引导和推动该群体作为新主体更加积极地关注和介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实树立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根基,从而进一步规避社会发展风险、减少社会发展代价、切实改善民生,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探索有效的对策,课题组通过对大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发现,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大学生青睐青年亚文化主要因为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放松解压,张扬个性以及获得朋辈群体的认同。高校可以通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应对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打造校园文化,发挥大学生朋辈群体中的榜样作用等策略来应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崛起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并影响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并实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场域。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认知、情感、接受、践行提供了便捷性、多元性、开放性支持,也带来了全新挑战。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构建和探寻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引导机制和路径,有着重要的前提性、依据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对于把握其现实政治生活和引导其未来政治行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大学生群体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进行定量定性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基本现状,探寻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班级心理信息员是直接服务大学生的朋辈辅导员中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对班级心理信息员的角色期待、认知和定位尤为重要。通过大学生对班级心理信息员的角色认知、功能认知、心理认同、求助意向的实地调查,本文旨在对高校心理信息员认知不足的现状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具有实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政治参与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政治现象。当代大学生是政治参与的主要群体,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稳定的发展特点,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鉴别力.但同时也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和政治冷漠等问题,为此,应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认知能力,加强共青团的团结、教育、引导职能,弘扬主流社会文化,从而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培养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自媒体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媒介自由和媒介控制的较量,这一进程对大学生政治心理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出表现在对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三方面的正反两面双重作用。鉴于此,需要从媒介权力科学监管、校园文化、教育平台、引导实践等诸方面探索引导大学生积极政治心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政治选举是其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以迈尔斯对态度的解构为切入点,细分为情感取向、心理认知、行为意向、参与动机等五个方面综合反映群体的整体特征,依据态度与行为的一致再划分出选举活跃、选举怀疑、选举否定三个亚群体以反映个体层次之间的差异性。借助符号互动主义,论证了政治荣誉感、政治新鲜感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参选的重要因素,但不成熟的政治心理征及选举组织过程的不合理同样起到了阻碍作用。最后结合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围绕大学生选举的矛盾心理,认为开展政治选举教育和加强监督将使选举认知再回到一致,是行之有效的选举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3.
政治信任的生成是复杂的系统机制,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任的生成需要科学面对多元化、多变化的现状特征。利益驱动、社会参照、政治观教育、政治心理、政治参与、政治认同等多重结构维度构成相对稳固的政治信任生成机制,其建构路径要优化大学生政治信任的网络环境、强化大学生群体间正能量传递效应、改进大学生网络政治观教育、培育大学生网络理性政治心理、扩大大学生网络有序政治参与、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价值认同包括价值认知认同、价值情感认同和价值行为认同。对此,可通过引领大学生准确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以实现认知认同;唤醒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塑造榜样、创设校园文化引导行为认同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建构。  相似文献   

15.
朋辈教育模式是通过同龄人的经验和感受感染和引导同龄人,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工作中应用朋辈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平等交互、激励优秀大学生自我加压、弥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失。在学生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可以在学生骨干培养、大学生社团建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应用朋辈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大学生朋辈辅导的由来及发展。阐述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是一种双赢的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等重要意义。提出构建大学生朋辈辅导体系,应培育优秀群体,开发教育资源,完善组织形式,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丰富载体。  相似文献   

17.
王云白 《江苏高教》2024,(3):103-109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社会包容与友爱、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感,以及政治效能感、政府工作评价、家国情怀等社会态度产生显著影响。总体而言,大学生情怀深厚、信任包容,社会态度赤诚且温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直接的知识学习、隐性的育人氛围、大学生对学校公共事务的参与对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产生了正向积极的影响。其中,直接的知识学习与学校公共事务参与对其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隐性课程的协同效应尚不明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践行课程思政,在涵养情怀的同时,融入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实用性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朋辈辅导及其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朋辈辅导是一群学生对另外一群学生的辅导,包括学生辅导和情感支持,朋辈辅导以其亲近性、认同性和安全感等优势而成为大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9.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工作,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拓展了教育阵地、丰富了教育资源、创新了教育形式、增强了师生互动。同时新媒体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剧了复杂性、削弱了主导性、消解了认同感、影响了实效性。要通过思政课程来增强理论认知、校园文化来营造情感认同、课外实践来增进践行体验、新媒体素养来引导价值选择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认同—践行"水平。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上虚拟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网上虚拟群体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学生组织。与传统群体相比,网络虚拟群体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平等性、机械性等特点。网上虚拟群体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亦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应主动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构建校园网络社区,激发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热情,加强对社区虚拟群体的正面引导,努力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良性对接,充分发挥虚拟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