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概念,对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内涵作了说明:针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造业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发展构想,明确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制造业道路选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该地区两者间的互动程度。研究表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且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推动要高于先进制造业对其的拉动。  相似文献   

3.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东  李莎莎 《软科学》2007,21(4):91-92,106
通过分析德阳制造业专利现状,提出把德阳建成以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和现代装备为特色的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增强企业自主专利的拥有量,提高德阳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区域配套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制造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与要求,构建由市场需求、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政策和制度等动力要素构成相互耦合的动力机制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供给优质的制造业产品、以创新为导向优化高端生产要素配置、构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策制度体系三大实施建议,以促进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  相似文献   

5.
绩效考核是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战略,传统的考核方式忽视了评价结果对供应链运行的反馈作用,不再适应现代制造业管理需要。利用改进的平衡记分卡理论,密切联系制造业供应链的绩效管理的实践经验,从整体的供应链与供应链组成成员2个层面建立基于平衡记分卡法的制造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原理构建绩效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对苏浙地区的制造业供应链绩效的构建实践,验证了该绩效评价体系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武汉是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科教文化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产品制造中心。将武汉城市经济发展圈作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重点加快发展以光电子信息业、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绿色农业为支柱的产业,构建以武汉为核心、辐射和带动中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与发展。一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发展圈,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具…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浙江绍兴轻纺产业集群的实地研究,探讨现代制造业走集群化道路势在必行,得出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5个趋势,分别是复合型制造业趋势、建构一个智能型的制造产业趋势、着力培育品牌的发展趋势、依托企业集群的渐进式技术创新趋势、开发大西部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趋势。  相似文献   

8.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经济与国防安全,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工业化水平。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是沈阳的支柱产业。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呈现停滞和衰退迹象。本文从政策、融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公共服务五个方面构建了政府为主导的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向绿色、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的支撑体系,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宝贵经验,积极推进发展云南先进制造业,对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探索云南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从云南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的成长模式、竞争优势等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建立云南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更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本文在厘清两业融合发展基础概念的基础上,以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知识产权服务业为切入点,尝试构建分析研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融合度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湾区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知识产权服务业存在着需求定位不清晰、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两业融合状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此,本文围绕合作路径、业务关联、业态模式、政策环境等维度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以期为保障现代服务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岩 《科学与管理》2004,24(2):47-48
2003年山东省政府提出的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把胶东半岛建设成为面向日、韩及欧美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是顺应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胶东半岛劳动密集型产业水平较高,生产规模国内领先,已经具备了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制造业的良好基础。但半岛内仍然存在资源相对短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清晰,城市经济发展缺乏协调与合作,产业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应注意区域生态环保问题,走现代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快速推进产业一体化,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做足外向型经济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汪芳  潘毛毛 《科学学研究》2015,33(4):530-538,548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并逐渐成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利用投入产出法和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分析了1998-2011年间产业融合的变化趋势,实证分析了产业融合对产业绩效的提升以及对制造业成长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密集型行业比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更容易产生融合;信息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是制造业绩效提升和成长的格兰杰原因,但是有一定的滞后性;融合对制造业成长的促进要显著于对制造业绩效提升方面的作用。提出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融合型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重组,逐步深化有利于信息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产业政策,使得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一步推动融合对制造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技术路线图在广东特色产业基地升级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和发展广东特色产业基地,推动特色产业基地升级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当以制定和应用技术路线图为重要突破口,通过技术路线图的实施,指引当地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真正使特色产业基地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4.
本课题研究以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转型期,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为背景,分析了山东省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现代制造业强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发展服务业,加快推进城镇化等战略举措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形势要求,预测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宏观数据的计算与分析,证实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生了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制造业各行业加速集聚于少数新兴工业化省份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这些省份已经代替了上海、辽宁等老工业基地成为新兴的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产业分工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研究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无疑是解决我国制造业陷入低谷和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第一部分指出了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之后与美国数据相较、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找出不足,最后就如何促进二者的互动融合提出了四条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但是近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障碍.结合实际,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关系,并提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振兴黑龙江装备制造业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中国制造企业如何从全球价值链低端以制造业外包"承接方"为主,向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包的"发包方"和"承接方"转变,以推动制造企业的价值链升级。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了利用外包组织间知识流动实现制造企业价值链提升的路径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19.
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产业,是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辽宁省是我国主要的装备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一直是辽宁省传统的优势产业,其重型装备产品在国内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最近几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发展速度已经严重滞后于我国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辽宁经济的发展,探讨如何加速发展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以产业经济学为基本分析框架,通过产业集群理论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初步探讨了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对解决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的重要作用,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构建产业集群和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难的具体建议和措施,以期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业集群的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在"海西"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市场服务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区域创新网络、政府支持体系及人才支持体系等支持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发展的五大体系,提出针对各体系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以促进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