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有律》历来缺少必要的校勘,本文以《中华大藏经》为底本,结合几种重要的大藏经版本,对《根有律》中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作四例校勘。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的评书中,对《金瓶梅词话》中的“俏”“会胜”“揭条”“梭梭(睃睃)”“追节”“顿摔”“煳包气”“四不着地”等词语的释义存在着错误,这些错误的存在都与本文校勘不精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三》是抄本文献,伪字累累,且有不少脱漏。而《王三》反切的校勘对考察陆法言原书、开展古汉语语音研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王三》反切的校勘分两步,一是根据《王三》本身反切、《王三》切语字形、音变规律、形义关系以及韵书、字书、韵图的语音材料确定小韵反切的讹误或脱漏,二是根据先贤时哲观点、形近原则以及韵书、字书、韵图的语音材料等改正错误的反切,补充脱漏的反切,尽可能恢复《王三》语音的本来面目,使其更好服务于汉语语音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肆)》释文存在部分问题,包括缺漏、讹误等现象。今将拓本与原释文进行细致比对和校勘,以便更科学地利用这份材料,同时为新出土竹简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参考,为汉语史、汉字史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5.
南朝梁代沈约编撰的《宋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脱漏不少。中华书局出版《宋书》时,请王仲荦先生进行了全面校点,为我们提供了目前最好的版本。尽管如此,《宋书》校点本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探讨校点本《宋书》三方面问题。第一,研读《宋书》,归纳王先生的校勘方法,总结其校勘特色,学习借鉴他的经验;第二,多方面收集材料,解决校点本《宋书》中遗留的部分当断未断、当校未校的问题;第三,对《宋书》校点本中尚值得商榷的标点,根据语意、语气,结合上下文,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起到补苴罅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撰,是唐玄宗时官修的类书,保存了大量散逸的文献资料,可以用来校勘现存古籍中的一些错误,最大限度地恢复其本来面目。但现通行本——中华书局1962年1月版的《初学记》在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以讹传讹,大大降低了这部书的文献价值。笔者在读《初学记卷十八·师第一》中郑玄事时发现讹文一处、脱文一处、倒文两处,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由于对杜甫文赋的轻视,历代杜集中收录杜甫文赋者并不多见,现若对杜甫文赋进行全面校勘,除了应据宋本《杜工部集》为底本之外,目前可以作为参校本的文献主要有:钱曾钞本、《文苑英华》、《唐文粹》、吴若本、吕祖谦《三大礼赋注》、元分类本等。而清代杜集中收录的杜甫文赋,多系杂糅之本,已失去版本意义,其参校价值大大降低;加之朱鹤龄、仇兆鳌等注家对底本文字的大量臆改,殊不足据,故清代杜集不能作为杜甫文赋校勘之参校本。  相似文献   

8.
郭店楚简《老子》有不少内容能够与帛书甲、乙本和今本相对应,但是在结构和某些重要的思想内容上与帛书甲、乙本及今本都有非常大的差异。它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古的《老子》版本。它的出土,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老子》,特别是校勘多种传本《老子》的文字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晋书》及《晋书音义》校勘整理较好的版本当为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的繁体点校本,该版在《晋书》原文之后附了《晋书音义》,并且对其作了相应的点校,这无疑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但遗憾的是,在对《晋书音义》的校勘中,点校本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这其中音切用字失校的情况要多一些。综合利用音韵学、文字学、辞书学、文献学等知识,参考《晋书音义》的不同版本,对《晋书音义》存在的传抄失误与编纂失误进行校补。  相似文献   

10.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真对照拓片的基础上,利用文字学、词汇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校读《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所收录的唐代墓志录文,发现其录文在校勘方面存在着一些可商之处,如一些释文的讹误和脱漏,列举数例并分条校补。  相似文献   

11.
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有成就的史学大家,所撰《廿二史考异》代表了当时考证史学的最高成就,而考校两《唐书》是其最主要的内容之一。钱大昕不仅对两《唐书》作了精详的校勘,指出文字的脱、衍、倒、重并纠谬正讹,还对两书在编纂中出现的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彼此重复等弊病一一论述,同时就两书所及官制及氏族问题深入研究,探幽发微并进行概括总结,全面反映了钱大昕考校两《唐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形成多种版本,其中有优劣之分。清程余庆著《史记集说》是《史记》诸版本中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善本。不管是在校勘、断句,还是在注释、点评上,它都具有精确凝炼,文字优美的特点。将其同中华书局本对照,更能显示其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原本《玉篇》部分抄本残卷中的书证、例证之于传世文献典籍的整理、校读具有重要价值。根据原本《玉篇》残卷所引《尔雅》这条书证材料,并以《名义》《玉篇》《切韵》《广韵》等传世字书、韵书为佐证,结合汉字俗写变异规律,考证出传世本《尔雅》“静也”条之“谥”即“”字之误。同时,在考辨传世本《尔雅》“静也”条之“谥”这一讹文的过程中,利用原本《玉篇》残卷引用《尔雅》的书证材料,校补了传世本《尔雅》的两处脱文。此种研究路径也可进一步佐证版本校勘在文献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浙江与南明史、海盗史、中外交通史、海防史、战争史、开放史等密切相关,浙江提督作为海防的主要人物非常重要。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为后人从事清史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但限于出版时代的局限,普通研究者使用仍然非常不便,同时也难免存在一些错讹缺失之处。文章主要就该表之浙江提督部分予以校勘及补遗,并提供一份相对完整的清代历任浙江提督年表。  相似文献   

15.
邙洛地区近年陆续出土北魏冯聿、源模、张懋三种新墓志材料,《中原文物》2012年第5期予以集中刊布,包括图录和释文,为研究北魏相关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值得充分肯定。三通墓志均较完整而清晰,但异体俗字众多,给志文释录增加了难度。已有录文存在文字误读、缺释和断句等问题,导致志文无法读通,直接影响材料的应有价值和科学准确地利用。现对照志石拓本。结合校勘、语言文字等学科知识,补正其缺误,以便学界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万历野荻编>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明代史料笔记,收入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中的点校本存在数量较多的字、词、标点等方面的错误,因此很有对其再进行一番校勘的必要.该文运用陈垣归纳的四种校勘方法,对<万历野获缟>因不明语法或不明词义、或不明典库制度,或不明古书文例造成的错误进行了校勘.  相似文献   

17.
前人校勘《水经注》成果甚巨,然其中亦有不当之处.这里,仅就《江水》篇中的一处校勘提出管见,刍荛之议,还请方家指正.先看王国维校《水经注校》(袁英光、刘寅生整理标点)中的有关文字:  相似文献   

18.
《后汉书·何进传》“进弟河(中华书局校勘记误为何)南尹苗”句,中华书局校勘记云:“殿本《考证》谓苗,朱氏子,《五行志》作‘皇后异父兄’。按李慈铭谓何后本屠家,其父早死,舞阳君改适朱氏,生苗,及何氏贵,苗亦冒姓何氏,幸《续志》偶存其本姓耳。苗与进固非一姓,故进之部将疑其同谋杀进,遂报杀苗也。”又《五行志二》“皇后兄何进、异父兄朱苗皆为将军”句,校勘记:“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案《灵帝纪》及《何后纪》皆称何苗,苗本姓朱,惟见于此。此称异父兄而前卷称同母弟,亦小异。”校勘记及所引材料辨析不甚明了,试以正之。按何苗本姓朱…  相似文献   

19.
赵元祚创作的诗歌记载了其为人、仕宦、交友、思想情感等内容,是今日研究赵元祚的重要史料之一。本研究综合运用目录、版本、校勘、辑佚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从《滇南诗略》等文献中辑录近20首赵元祚创作的诗歌,并对部分内容略加校勘。研究认为,这些连同诗歌在内的作品大多难以确知其具体的创作时间,未能一一进行编年,但能极大地丰富今人对赵元祚及其作品的认识,推进赵元祚研究的进展,部分作品还能与《明史》《清史稿》等史籍互证互补,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于植元校点的《林兰香》是该书的第一个简体字标点整理本,而且保留了批点和夹批,是现在研究《林兰香》最通行的本子。但是这个校点本还存在一些疏漏之处,现对其进行补校,以求更精确地恢复小说的文字原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