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韵》是北宋早期的一部声韵与训诂并重的韵书,它是在隋代《切韵》的基础上增修而成的。现在《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其中保留了三千八百七十五个反切小韵,对研究古今语音变化和审定古典作品正确读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重点对《广韵》里零声母与m声母的反切之字的收集与整理,归纳出零声母与m声母的变化规律,为今人阅读古书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2.
金代的大型字书在我国古代字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作用,然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新修玉篇》的发现和影印发行为这方面研究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新修玉篇》收字来源广泛,除照收《类玉篇海》所收之字外,又增收了《广集韵》、《省韵》、《切韵》、《广韵》等韵书所收之字,其广泛搜集诸家篇韵,增加了大量的又音和训释。从收字、注音、释义、引证等方面对其编纂体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为研究金代大型字书的编纂情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原本《玉篇》部分抄本残卷中的书证、例证之于传世文献典籍的整理、校读具有重要价值。根据原本《玉篇》残卷所引《尔雅》这条书证材料,并以《名义》《玉篇》《切韵》《广韵》等传世字书、韵书为佐证,结合汉字俗写变异规律,考证出传世本《尔雅》“静也”条之“谥”即“”字之误。同时,在考辨传世本《尔雅》“静也”条之“谥”这一讹文的过程中,利用原本《玉篇》残卷引用《尔雅》的书证材料,校补了传世本《尔雅》的两处脱文。此种研究路径也可进一步佐证版本校勘在文献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兰茂《韵略易通》声调系统顺应中原汉语声调的历史发展主流,又记录了明代中期云南方言实际语音。平分阴阳,只是前清后浊,前阴后阳次序还不统一;受《洪武正韵》影响,入声独立存在,并配阳声韵,之后韵书则配阴声韵。兰书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  相似文献   

5.
《类篇》的互训,绝大多数是对原有字书、辞书以及韵书材料的直接借鉴,其中有的直接引用,有的加以必要的增删,有的是借鉴前代传注类训诂的研究成果以及采录实际语言,还有的依据古今音变。  相似文献   

6.
陈澧的今音学研究影响很大,其今音学研究的方法、结论主要体现在《切韵考》一书中.陈澧考证《广韵》反切的方法为“系联法”,通过对历代反切以及《广韵》反切的了解把握,确定了其研究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利于陈澧对声类、韵类的归纳分析,然而在《广韵》中,也还有很多与其原则方法相龃龉的情况.陈澧使用反切系联法将《广韵》切语上字分为40类,反切下字分为311类,得出既不同于中古36字母,又不同于平水韵206韵的声韵类系统,使人们对《广韵》的声韵类系统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进一步认识切韵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音韵学及音韵研究的重要观点和看法,对于全面深入了解古代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琼林雅韵》的编著适应了明代中叶逐渐兴盛的南曲的创作及演唱需要。这部韵书平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依然存在,入声派入三声,其语音上的特点既不同于正宗北曲韵书《中原音韵》,也不同于正宗南曲韵书《洪武正韵》,颇有些不南不北的味道。这是由入明之后处于上升阶段的南曲积极吸收北杂剧的成份,进而演化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南北合腔(套)所决定的。这种新的戏曲形式用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入声字的处理上:入声字既可单独押韵,也可与平上去声通押,运用灵活。《琼林雅韵》平声不分阴阳,而又入派三声正是这种南曲用韵的记录和反映,因此它是一部南曲曲韵专书。  相似文献   

8.
文白异读作为汉语历时方言中特有的一类语言现象,在反映北京话时音的一些重要韵书中多有保留,比如《中原音韵》《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李氏音鉴》等.清初韵书《音韵清浊鉴》为大兴人氏王祚祯所编,其成书受《中原音韵》影响较大,韵谱中入作三声的类别里也保留了不少文白异读词.《音韵清浊鉴》作为北音系韵书之一种,所保留的这些文白异读...  相似文献   

9.
荆璞小考     
荆璞是北宋末金初著名的文字学家、音韵学家。但由于史料没有记载,致使其人隐而不显。梳理、研究金代字书、韵书前所附的序中的点滴记载,对其生平事迹进行考证,并大致推测其所编修的韵书《五音集韵》之体例。  相似文献   

10.
认为《颜氏家训·音辞篇》有我国最早的有关音韵发展史的论述,利于考证当时的一些韵书,考证《切韵》的成书原因及音系,也为后人考证隋代以前各地方言的语音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1.
1 明朱权的《琼林雅韵》,成书于洪武三十一年,记录了元明之际,当北方话语音发生重大演变时,江南方言的实际语音情况,也是第一部南曲韵书。它为研究江南方言,特别是吴方言语音在近古时期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据《琼林雅韵·序》,此书是据卓氏《中州韵》改订。《中州韵》一书,据赵荫棠先生考订,原名《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又叫《北腔韵类》,为元燕山人氏卓从之所撰。比较一  相似文献   

12.
王仁紡《刊谬补缺切韵》第一种,即敦煌本王韵,世称"王一".因其残缺较甚,195个韵中只有53个韵小韵字没有残缺.本文通过歌韵和去声部分对"王一"残卷和"王三"反切进行比较,得出王一和王三大体相合.并对姜亮夫先生提出的"王一"反切用字与《广韵》合者十之九提出质疑,通过去声"王一"、《唐韵》和《广韵》的比较,可以看出《广韵》的反切用字并非与"王一"合者十之九,而与《唐韵》相合者甚多.  相似文献   

13.
南朝梁代沈约编撰的《宋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脱漏不少。中华书局出版《宋书》时,请王仲荦先生进行了全面校点,为我们提供了目前最好的版本。尽管如此,《宋书》校点本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探讨校点本《宋书》三方面问题。第一,研读《宋书》,归纳王先生的校勘方法,总结其校勘特色,学习借鉴他的经验;第二,多方面收集材料,解决校点本《宋书》中遗留的部分当断未断、当校未校的问题;第三,对《宋书》校点本中尚值得商榷的标点,根据语意、语气,结合上下文,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起到补苴罅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有大量的韵书,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韵书当是魏李登的《声类》和晋吕静的《韵集》。但是这两本书早已失传,其原书面貌不得知晓。隋朝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虽有盛誉,但是只剩唐写本《切韵》残卷。本文以《广韵》为依据,通过分析ɡ、k、h,z、c、s,j、q、x之间的变换,来解决声母的类隔切一部分问题,从而揭示这一类古今音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闽南话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作为清末的闽南方言韵书——《渡江书十五音》保留了多少古音的面貌呢?本文对书中各韵及其韵字进行了穷尽式研究,并将它的韵母系统与古汉语韵母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力图展示前者音韵面貌并探究两者之源流关系,为闽南方言韵书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研究资料。笔者研究的结果认为,《渡江书十五音》韵母与古汉语韵母有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宋元语音背景为参照,详细考察了《中原音韵》车遮韵形成的年代,认为车遮韵早在宋代就已经形成,只是当时存在于口语音系统中,读书音系统是迟至明代初年才承认其存在的。文章还对车遮韵在明清时期的演变以及语音性质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元代河北曲家的用韵与《中原音韵》基本相符,主要用韵特点与其他地区曲家一致,这反映了元曲是根据通语入韵的。《中原音韵》反映了元代的实际语音,代表了当时的通语系统。  相似文献   

18.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真对照拓片的基础上,利用文字学、词汇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校读《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所收录的唐代墓志录文,发现其录文在校勘方面存在着一些可商之处,如一些释文的讹误和脱漏,列举数例并分条校补。  相似文献   

19.
长入说质疑     
王力先生根据中古去、入声字在上古的用韵现象、中古某些字的去、入两读现象及谐声字中的去、入谐声现象得出的上古有“长入”声调的提法值得质疑,理由是:一,根据中古去、入声字在《诗经》用韵和《说文》谐声等材料中的使用比数及入声与平、上声的关系看,长入说的论据并不充分。二、无论是《诗经》用韵还是《说文》谐声材料都表明去声与平、上声的关系要比与入声的关系密切得多,长入说只注重了去声与入声的关系,而没有正确对待去声与平、上声的关系。三、在汉语语音史中,相配的入声韵与阴声韵发展到入声韵消变为阴声韵时,两者对应的韵母中必有一部分不能完全相同;调类相承的同音音节,其韵母的发展结果一般也是相同的。而“长入韵”发展到中古消变为阴声韵后与其原所配阴声韵的中古音韵母一一相同,这说明它在上古不是入声韵而是阴声韵。  相似文献   

20.
1 《洪武正韵》成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由乐韶凤等人奉敕编撰。全书十六卷。平上去三声各分二十二部,入声十部,共七十六部,根据刘文锦的考定,《正韵》共有声母三十一。对照三十六母,非敷混,知照混,彻穿混,澄床混(床母一部分又与禅混),泥娘混,共少五母。对于这样一部规模较大的官修韵书,在近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