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释“碑”     
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古时,人们把立于宫、庙、殿、堂门前的用以识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柱称为碑。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丽:拴)于碑。”那时的石碑上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的意义。后来,在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旁树立石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只是行葬时使用的一种工具,没有文字,也不具有纪念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在这些石碑上刻字记事,作为纪念或标记,因而产生碑文。这种碑文在秦代称为刻石,如李斯峄山之刻。汉以后始称为…  相似文献   

2.
答:碑,据(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竖石也。从石,卑声。”在我国古代,碑的初始用途主要有四种:一,公卿大夫等府门外拴马的竖石;二,宗庙祠堂前拴系祭祀牺牲的竖石;三,宫、庙前用以测日影时用的竖石;四,坚墓穴四周之石,以绳索使棺材稳慢下葬。所以郑玄对《仪礼·聘礼》中“上当碑”三字的注释为,“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影),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这种竖石多半上面凿一圆孔,便于拴系。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育》2007,(7):54-55
"丰碑"古时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仅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官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相似文献   

4.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门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中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宗庙大门内拴  相似文献   

6.
《咬文嚼字》在2003年第10期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气死历史学家的“戏说”》,写得妙趣横生,但里面有一个句子却有语病。作者在对文艺界愈演愈烈的“戏说”风提出批评时,写道:“‘戏说’的口碑越来越差,到今天,在文艺界已近乎一个贬义词。”这是一个病句,“口碑”不能与“越来越差”搭配。我们来看几本工具书对“口碑”一词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口碑”词义:比喻群众口头上的称颂(称颂的文字有很多是刻在碑上的)。如:口碑载道。《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大同小异:比喻众人的称颂。碑,石碑,这里指记载功德的碑。如:口碑载道。《五灯…  相似文献   

7.
说“隔并”     
乾隆年间出土的后汉安帝元初四年的《祀三公山碑》里有“隔并”一词: ①吏民祷祀,兴云肤寸,偏雨四维。遭离羌寇,蝗旱鬲并,民流道荒。王念孙《读书杂志·汉隶拾遗·三公山碑》对此词有考释。他根据《后汉书·陈忠传》李贤注并征引其他例句,指出《三公山碑》  相似文献   

8.
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所著《金石录》卷第二十一跋尾十一“后魏御射碑”跋尾云: 《后魏御射碑》,在今怀州。案《北史》 及《魏书·宣武纪》:“景明三年十月庚子, 帝躬御弧矢射,远及一百五十步,群臣勒 铭於射所。”即此碑也。《碑》云:“惟魏定鼎 迁中之十载。”又云:“皇上春秋一十有 七。”据《史》及孝文《吊比干文》,皆云“太 和十八年迁都洛阳”,至景明三年,盖九年  相似文献   

9.
碑与帖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4):F0002-F0002
正大凡古代刻有文字的石头,人们在习惯上都通称之为碑刻。如汉代的《张迁碑》、唐代的《多宝塔碑》。还有秦代的刻石、汉代的摩崖、六朝时的墓志,等等,人们也称之为碑。帖,人们通常把前人写在帛绢和纸上的短札尺牍通称为帖。帖,当然也包括后人把古代书家手迹刻在石碑上的法书,亦即汇帖或丛帖。如《十七帖》《淳化阁帖》等。碑学、帖学,是指研究考订碑帖的源流、时代、体制、优劣、拓本真伪与先后以及文字内容等为对象的学科。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0,(5):57-57
橄榄球运动起源于英国,原名拉格比足球,简称拉格比。因球形似橄榄,在中国称为“橄榄球”。拉格比原本是英国的一座城市,城中的拉格比学校是橄榄球运动的诞生地。该校立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纪念W·W·埃利斯的勇敢行动。”据说,在1823年,  相似文献   

11.
《丰碑》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是要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 ,抓住重点 ,加强内心的体验 ,使知识、智力、能力、情感得到和谐地发展。一、切入重点 ,题文联系 ,感知丰碑1.就题解题。怎样记住“碑”字呢 ?读准了“碑”,再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分析字形 ,去掉“石”是个什么字 ?换成“月”、“片”、“口”等偏旁分别又组成了什么字 ?你见过碑吗 ?一般指什么 ?“丰碑”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高大的石碑 )2 .借文解题。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课文里的丰碑…  相似文献   

12.
李春宜 《考试周刊》2007,(41):148-149
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在戊戌变法运动流产后,时常抽余暇"驰情柔翰,遍临群碑",替黄遵宪书写《人境庐诗序》,临写《张猛龙碑》,学习隶书,题跋金石碑版拓本三四十件,并提出"各种美术之中,以写字为最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黄帝崩,葬桥山。”《史记·孝武帝本纪第十二》曰;“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列仙传》云:“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对于黄帝冢究竟在何地,历来似无异议。现笔者以史料为线索,简述如下看法,供史家指正。《尔雅》云:“山锐而高曰桥也。”可见“桥山”,取山锐而高之义,绝非“沮水穿山而过,山乃如桥”。对《史记》“黄帝崩,葬桥山”,刘宋裴骃的《史记集  相似文献   

14.
碑文辨     
王安石在其名篇《游褒禅山记》中提到一块石碑。对于这块石碑,文章用了十四个字加以描述:“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这一句话,由于前后用了两个“文”字,颇为费解,因此目前发行的各种有关的古代文章选本几乎都有详细注释,一般都将“漫灭”释为“模糊不清”,将前一“文”字释为“整篇碑文”,将后一“文”字释为“单个的字”,将“为”释作“仅有”、“作为”、“残留”等。这样,全句的意思就是:“碑上的字迹都已模糊不清了,只有花山二字还可以认  相似文献   

15.
世界考古发现史上有“四大名碑”之说,它们是北非罗赛塔埃及线形文希腊文双语石碑、西亚死海东岸摩押希伯来文碑刻、北美阿兹特克授时碑及中国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其中的罗赛塔碑久负盛誉,碑上象形文字的释读者商博良更因之声名远播,成为“埃及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的《为程筠作归真亭》诗中,有“会看千字诔,木杪见龟趺”句,有人议为不当。囚为“龟趺”是刻成龟形的碑坐,怎么会出现在树杪呢?如王直方在其《诗话》中说的:“龟趺是碑坐,不应见于木杪也。”但叶梦得颇不以为然,他在《石林诗话》中说:“学者多议子瞻‘木杪见龟趺’,以为语病,谓‘龟趺不当出木杪,殊未之思。此《题程筠先墓归真亭》也。东南多葬山上,碑亭往往在半山间,未必皆平地,则下视之龟趺出木杪,何足怪哉!”何薳在《春渚纪闻》中也认为“木杪见龟趺”是合情合理的,指以为病者,实系“误疵坡诗”。他还举出杜甫《北征》诗中“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句进行反驳说:“岂亦子美之仆,留挂木末,如猿猱耶!”  相似文献   

17.
教师古称     
夫子《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师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先生《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宗师掌管宗室子…  相似文献   

18.
谈古文训字     
古文教学必须讲解文字,讲清文字助于理解文章.(一)同一文(章)中,近义词比较,则各词义分明、透辟.《诗·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释名·释宫室》:“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说,原露宿场上的农夫一家,快过年了(天寒农事毕了),和老婆孩子才回到住的房屋里来.《说文段注》:“屋者,室  相似文献   

19.
老师:“老师”原是金元时代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后来,“老师”就成了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并一直沿用至今。先生:“先生”原为古代时对老教师的尊称。《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孟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后来,“先生”就成了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西席:“西席”之源于《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  相似文献   

20.
九嶷苍梧辨     
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因传虞舜葬此而名扬遐迩.今地理类书大都说九嶷山一名苍梧山。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因为,苍梧并非山名,更不是九嶷山的别称。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从虞舜死葬的最早记载说起。《礼记·檀弓》载:“舜葬苍梧之野。”郑玄注:“苍梧,于周南越地野。”《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巡南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汉书·武帝纪》载:武帝于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应劭注:“舜葬苍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营道。”文颖注:“九嶷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如淳注:“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或曰舜葬苍梧也。”《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方有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璞注:“山今在零凌营道县南。其中九谿皆相似,故云九嶷。古者总名为苍梧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