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需稳步增长。从农村居民收入情况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4元,1989达到602元,1997年超过2000元,2001年达到2366元,1979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3%。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扣除价格因素,  相似文献   

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指的是实现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共同基础上的双倍增长,这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通过研究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具体情况,探讨实现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的具体路径.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需要劳动者收入增长水平不断提高,与劳动生产率发展水平一致;还要保持居民收入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共同发展.广西要想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还面临巨大困难.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浙江省内山区26县2005-202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山区26县经济增长显著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其中生态发展类县域更为突出。山区26县农村居民收入提升与经济增长实现完全同步,其中生态发展类县域农村居民增收最快,城镇居民收入提升速度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视角看,山区26县经济增长大致兼顾了公平和效率。发展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着重关注农村居民增收的同时,也应适当关注城镇居民收入提升,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与经济增长完全同步,最终形成共同富裕示范区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区间。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从2000-2009年10年间南宁市商品房价格的特点和南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状况。对南宁市商品房价格与南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南宁市商品房价格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度相关,但2009年南宁市商品房价格涨速过快。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取得了不小成绩,从1978年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45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4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约35倍[1],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同时我国分配领域也存在不少问题,分配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收人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无可争辨的事实.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初期的0.26上升到2007年的0.48,近两年还不断上升,实际已超过了0.5[2].  相似文献   

6.
居民收入与经济总量能否协调增长一直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来陕西省的城镇居民收入和经济总量未能协调发展,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大水平低、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和水平都偏低、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完善都影响了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改革现有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各类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选取1988-2011年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与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居民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每增加1%,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消费将提高0.338 44%.因此,可通过提升可支配收入水平,增强居民出游动机,进一步完善假期制度及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措施带动居民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期间是苏州居民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居民富裕程度提升最快的时期。为了实现"百姓富"事业迈上新台阶,"十三五"苏州市农村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需分别实现7.5%、7.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从苏州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没有挑战。基于居民收入结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苏州市还需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以稳定工资性收入增长;需抢抓市场机遇与发挥政策优势,支持大众创业增加经营性与财产性收入;需主动适应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工业化、农业服务业化发展趋势,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加农村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此外,还需继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补齐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短板,维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优势动力。  相似文献   

9.
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质量的改善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表现.为了研究新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首先对新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其次运用ELES模型给出了八大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需求的收入弹性以及价格弹性.研究表明:21年以来,随着新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城镇居民消费比重超过了居民的储蓄和非消...  相似文献   

10.
对河北省2006年到201 7年的城镇居民收入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用2018年的城镇居民收入情况对模型进行检验.通过对模型分析,提出了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住户调查数据在收入函数的基础上讨论了1995年、2002年和2007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特征及收入差距变动(基尼系数上升)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表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表现出上升趋势,地区因素和受教育程度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解释因素,就业状况、职业和行业特征则对两个时期的收入差距变动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目前,我国城乡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收入差距。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据统计,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介绍了面板数据概念及三种常见的单位根检验方法.然后结合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针对湖南省14个市州样本从2003年到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城镇居民收入和城市化率的面板数据,检验了经济增长中的收敛性假说,得出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现实,选取收入差距作为研究视角分析居民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通过基尼系数衡量河南省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程度,借助Eviews统计软件,对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支出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入与支出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并且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显著低于低收入阶层。因此,为缩小收入差距,应加快推进税制改革、建立健全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城镇居民购买力等以提高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5.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经济增长有赖于最终消费需求的扩大。根据淮安市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统计数据,采用ELES模型,运用EVIEWS软件,建立消费需求的函数模型,分析淮安市居民的基本消费支出,与全省对照比较,通过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增量投向系数等指数,在对消费需求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淮安市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由温饱型基本上过渡到小康型,正在向服务类消费演进。  相似文献   

16.
运用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指数、收入均等指数、不良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指数对我国1990-2008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针对收入差距扩大原因,从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发展教育及提高劳动报酬比例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993年随着我省经济进一步加快,经济实力的增强,城镇居民收人继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据对昆明、个旧、大理、玉溪、宣威、普洱等9市县950户城镇居民家庭生活的调查,去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费收人为2376元,比1992年同期增加528元,增长2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6%.居民收入增加主要来源一是工资中奖金和津贴的增加,这部分收入增加205元,占生活费增加额的38.8%;二是非工资性收人继续增加.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  相似文献   

18.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投资、出口受挫,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收集了1995-2007年,福建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简称ELES),运用EVIEWS软件,建立消费函数、计算并分析恩格尔系数、边际消费倾向、城镇居民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等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对小康住宅的水平曾在国家技术政策中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即争取到2000年基本上实现城镇居民每户有一套经济实惠的住宅,全国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m~2,并对2000年小康城市住宅功能与质量轮廓作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人们对住宅的基本要求点是共同的,这对高校教师和一般的城镇居民都一样。  相似文献   

20.
"实地"增长 从来没有哪一年的万科如此备受瞩目,在质疑和赞叹声交织下,万科在2007年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的答卷:1-9月,万科累计销售面积441.6万平方米,收入367.9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13.4%和181.5%.万科最新的公告透露,2007年的利润将实现100%-150%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