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榜样具有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榜样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力不同。进一步增强榜样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力,需要创新榜样教育方法,拓展榜样教育途径,提高教育者的榜样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缺失主要体现在:道德价值认知的模糊和道德选择的非主流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知与行的脱节、对新道德的困惑等。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包括:道德环境的变迁、高校道德教育的乏力、道德榜样的失范和道德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削弱、文化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原因。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四维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道德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文章从德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维度建构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四维网络.即以诚信师德发挥德育主体的榜样示范作用;从认知、实践、自律意识培养德育客体的诚信道德能力;以内容、方法、手段的优化提升德育介体的科学化水平;以社会诚信建设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道德榜样需求的多样化,商品经济下的偶像盛行以及追求利益的功利性成为制约道德榜样作用的客观现实;媒体对道德榜样宣传的内容、方式的不当成为另一制约道德榜样作用的原因。在个体认知、情感和社会舆论、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道德挫折是导致道德榜样在高校大学生中作用弱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生命的相互沟通、人格的相互对话,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理解、尊重的基础之上。德育尤其如此。具体地说,道德教育需要教育者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要用真诚的态度与爱心去和他们交流。在这样的前提下,改变以知识传授和空洞说教为主的陈旧模式,带领学生走入生活、走向社会,在生动鲜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提升道德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也至关重要。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成长的桥梁情感沟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粘合剂和催化剂。生命个体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  相似文献   

6.
网络在帮助中学生拓宽视野的同时,也对中学生的道德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出现了如道德水准下降、获得错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情绪化、娱乐化,道德行为违背社会规则等问题。本研究从网络环境和网络互动过程两个方面探索了网络对中学生道德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认为:网络环境提供的特殊心理生活空间、失范行为启动刺激和榜样行为对中学生道德发展产生作用;网络互动通过线索注意、归因和反馈对中学生道德发展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自我与规范、"为我"与"为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4个维度探讨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容易高估自身道德水平,道德自我与道德规范有一定程度的疏离,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较为明显,道德自我同一性危机逐渐趋重.问题存在的原因来自个体自身、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自我的理想与信念,道德自省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欠强:高校道德教育以工具性价值为取向,以传授道德知识为核心;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观念的变迁,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道德认知紊乱责任感消退等.  相似文献   

8.
学校道德教育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改革若想取得成功,必须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问题。道德教育的基础指的是认知和审美的发展。二是道德实践观问题,即将"让学生参加某种先行设计的活动"转向"在交往中培养道德"。三是榜样教育问题,榜样教育的内涵须从"树立典型号召学生学习"转向每个父母、教师的"教育性生存"。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公德失范、感恩意识淡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网络中的道德缺失、性道德缺失、功利化价值取向。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的教育引导对策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与个体的自我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行为规范的冲突、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以及网络社会中个体思想行为的异化,给现有道德伦理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困惑我们的不是网络社会道德本身的失范,而是在虚拟空间中如何交往、我们对网络文化的道德认知以及对自我行为的反思态度。因此,重塑网络道德规范的关键就是塑造网民的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网络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杨映 《成才之路》2022,(3):46-48
初中生正处于德育的关键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和自我效能感获得道德行为,能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文章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具体内容出发,分析"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并结合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进行探讨,以促进"道...  相似文献   

14.
当教师的道德崩坏时,不仅意味着他们的师德崩坏,而且可以说是榜样的崩坏;当学生的道德崩坏时,教育者就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是教育者的榜样作用没有起到作用,才会使学生踏入道德深渊之中,道德成了教师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因为师德是道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如何做好师德建设成为道德建设中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5.
王晓珊 《考试周刊》2010,(9):164-165
一、在提高道德认识中,进行自我教育 道德认知因素中的品德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是进行道德认识活动的重要因素,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借助于道德认知因素,对教材中提供的道德现象、道德信息、道德榜样进行理解、体会和认识,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对其加工、内化,从而有效地学习与掌握蕴含其中的道德概念、道德观点。与这个过程相适应.学生将形成对社会道德需要、道德榜样自主自觉的追求,自我要达到的、所期望的新的道德水平,与原有道德水平之间也将发生矛盾。这个矛盾的自我解决.促使学生把社会道德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自我教育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心理特征与行为特性已悄然发生改变。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心理呈现出情感多样化、认知碎片化以及意识虚拟化特性,而行为特征则表现为认知自觉性、认知个性化和认知随众性。自媒体自由、交互、虚拟性传播方式使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出现紊乱,甚至导致网络道德情感丧失。创新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的治理路径,可通过加强政府宣传、创新高校教育方式、加强自我辨识能力及提高自身素养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存在人生观价值观现实化、功利化,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统一,道德评价标准多元化,道德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教育体系;加强道德立法,依法治德,使德治与法治相融合;构建教师教书育人—领导管理育人—职工服务育人—学生自我教育"四育人"保障机制;全面加强德育"双主体"教育互动;建立健全"校—系—班级—宿舍—网络"环环相扣紧密结合的青少年"五级"心理危机干预保障机制;教育引导方法要灵活多样,与时俱进;要建立集体教育和道德言行绩效评估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对生活世界的深度介入,数据日渐成为日常生活的社会基础,在万物皆数、数智融合、万物智联的大数据语境中,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算法合谋”“感觉新变”“时空转向”不仅引致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力弱化、网络道德情感力淡化、网络道德行动力软化,而且加重了网络社会的去道德化与网络道德生活的去规范化。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实践场域中克服由网络道德认知上的错乱、网络道德情感上的麻木以及网络道德行动上的逃避引致的网络道德冷漠,亟须实现网络道德认知的数字化转向、网络道德情感的美学化转向、网络道德行动的智慧化转向,从而构建良好网络生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9.
实现道德内化是德育的着眼点。在大学生道德内化方面主要存在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方法陈旧、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接受能力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一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内化意识,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主动认知;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认知和丰富的道德体验;三是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榜样在道德内化中的示范教育作用;四是多方配合,营造大学生道德内化的良好环境;五是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内化,为大学生道德内化提供平台和机会,着力提升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对于校园暴力的解释,存在诸多争议,出现了不同的解释模型,主要有生态-环境模型、压力模型、控制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等。简要介绍生态-环境模型、压力模型、控制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理论的发展以及这些理论关于校园暴力形成原因和对策研究的新进展。通过研究得出启示:预防校园暴力,关键在于创建良好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加强社会、学校、家长与孩子的联系,关注榜样的影响,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锻炼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