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天台宗自智创立以来,曾盛极一时。百来年后,天台宗学风不振,直到晚唐湛然的露面,才重振天台学风,史称天台宗的中兴。由于湛然把《起信论》思想引入天台宗,导致长达30年之久的天台宗山家派、山外派之争。知礼以山家派自居,以“救天台一家之正义”为己任,从“性具三千”的本体论立场出发,用“妄心观”的现心论批判了山外派的“真心观”的观心论;用“别理随缘”的判教思想批判了山外派的“别教不谈随缘”的判教思想。本文仅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知礼的佛教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天台宗是中国化佛教第一宗派,其理论奠基人是隋朝智顗.目前很多人认为智顗的判教思想是"五时八教",本文重点考察智顗的判教思想,认为智顗的判教思想并非"五时八教","五时八教"是到湛然时期才正式被确立为天台宗判教体系的,智顗的判教思想不能用"五时八教"来概括.  相似文献   

3.
时下,在佛学界有不少人重犯着三个错误认为立"天台宗"乃是智(岂页)所为;"五时八教"也是智(岂页)提出来的;把<法华经>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天台宗思想.史料充分说明立"天台宗"法统始于湛然,成于五代吴越王;提出"五时八教"的,也是湛然;只有站在天台宗的立场上理解<法华经>,才能使两者达到一致.  相似文献   

4.
宋代天台宗,知礼以山家派主将的身份参与山家山外之争,“辟异端而隆正统”,因此而彪炳于天台宗史,而同门遵式长期隐晦于天台宗史。根据遵式一生的史实,从三方面确认遵式在天台宗中的地位:发挥了天台智额的“法华忏”及“四种三昧”等忏法原理,为后人提供了忏仪规范;把智频的观心念佛和观想念佛世俗化、生活化,推动了“台净合一”;坚守天台宗的基本佛教思想命题,卫护了天台宗的地位和特色。  相似文献   

5.
一、宋初天台宗诗僧群体勾勒佛教发展到宋代,除禅宗极为发达以外,天台宗经过宝云义通特别是他的两大弟子法智知礼和慈云遵式的努力,再度中兴,在宋代的影响相当大,尤其是在吴越地区。宋代僧诗也非只有禅宗僧人的作品,天台宗诗僧在当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创作群  相似文献   

6.
遵式为天台高僧,是宋初天台宗"山家派"的代表人物,精于忏法的制定与推广,被誉为"慈云忏主""慈云尊者"。同时,遵式亦致力于天台教籍的整理、编目,撰有《天台教随函目录》《天台教观目录》两部佛籍目录。其中,《天台教观目录》在著录对象、分类、序言及注语方面富有特色,为宋初天台宗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典籍与教观理论基础,是遵式弘法传教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天台宗与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两个重要宗派。禅宗早期主张藉教悟宗,天台宗则强调解行并进。六祖以后,禅宗提出教外别传,天台宗则以教立宗。晚唐以降,禅宗依靠其对世俗势力的影响帮助天台宗恢复经典,天台宗则以经教的优势为禅宗提供教理方面的助益。两宗关系呈现出一个各自独立发展到相互对立到相互合流的过程性展开。  相似文献   

8.
宋代,佛教出现了“三教合一”、“融会诸宗”的趋势。天台宗也难免受到这股潮流的冲击,天台山外派的源清著《十不二门示珠指》、宗昱著《注十不二门》,他们用禅宗和华严的“直显心性”、“一念灵知”来阐释天台的纲要之作《十不二门》,主张“真心”观。知礼为了救天台教观一家之“正义”,著《十不二门指要钞》,主张“妄心”观。并指出山外派二书是受了禅宗和华严异说的影响,违背了智额和湛然的本意,必须予以肃清。知礼的《指要钞》洋洋万言,这里仅对它的核心理论作点指导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汉传佛教中从教入修需"大开圆解"。天台宗的圆解要点在对于圆融三谛三观的透彻理解和确信,在内容上包括了"五略"与"二十五方便"等方面。华严修观中也须大开圆解,华严圆解包括对"空有圆融幻有"的理解,又以十玄具十所依事为其圆解特点。解行关系也是教观关系的一种形式。而天台在观法上,即当前一念妄心即可起观。就华严的禅观来说,要直接观到真心,其需要特别的方法。华严法界观中,也要大开圆解,泯解趋行而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佛教史上,天台智是第一个把忏法理论化、系统化的人。他的思路历程是:先依中土儒家文化的强势背景,把忏悔概念的处延和内涵加以扩充;再在天台宗理论特色的层面上,依《梵网经》把《大智度论》中的十戒和天台宗的藏通别圆判教、三谛圆融和一心三观理论相融通;最后在佛教一般的层面上,把三种忏悔与戒、定、慧相匹配,显示所有的忏法都是佛法。这样,使忏法既保留佛教的共性,又具有天台宗特色的个性,又符合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11.
曾其海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2):11-13,32
赵宋时代,天台宗典籍由于唐会昌法难所失而由高丽、日本复得,研习智额、湛然典籍之风兴起,天台内部因而产生不同见解。山家派采用知识论的诠释学方法,企图穿越历史时空,返回智颉、湛然原意;山外派则采用生存本体论诠释方法,把智频、湛然理论融于时代潮流。山家派知礼指责山外派的诠释是主张“一念灵知”、“直显心性”,是受了禅宗的“顿悟”说和“真心”观的影响,并在《十不二门指要钞》中点了禅宗《永嘉集》和圭峰禅师的名。这样,知礼批判的矛头越过了山外派而指向了禅宗,从而引发了一场知礼与子凝禅师的论争。  相似文献   

12.
《宋史.礼志》编纂的优长与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首次在正史礼志中采用吉、嘉、宾、军、凶的五礼顺序;五礼俱全,类目分明;富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基本揭示了宋代礼制的全貌。但其编纂也有不足与失误,如存在体例不一、编排失序、史实比例失调、史实前后重复与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浙东天台山取义于此山上应天上台星,故而得名。因其山为台州之镇山,向被视为台州之象徵,台州即以此山而得名,故自初唐以降长期被用于代称台州。宋朝初年改始丰县名为天台县。但是此后仍然以天台作为台州之通称。古人交际多喜用代称等手法称地望,以构成含蓄蕴藉之表达效果,今人解读古代文献多有误解通称台州之天台为天台县之天台,应从把握其来历与交际习惯入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天台山文化是我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既是台州儒家文化的主要交融点,又是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呈现出一种佛道长期并存、三教互融的、比较独特的复合型名山文化格局。顾欢、智顗、司马承祯、张伯端、朱熹等代表性人物对天台山儒释道文化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十几年对天台山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弥勒信仰,自印度传入中国,佛经说他受记于佛,留住世间为后人决疑;弥勒为未来佛,久后从兜率天下生人间,建立美好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因此在僧侣与王室间普遍流行。后来,民间起义利用弥勒下生建立美好社会的信条,引发了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严厉政策;再加上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宗派的兴起,它们运用判教的方式,断定弥陀信仰优于弥勒信仰。从此弥陀信仰普遍流布,弥勒信仰淡出佛教史。从现存的资料看,天台智顗弥勒信仰的思想轨迹正好与以上的历史进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隋唐时期,弥陀净土信仰以其简单的修行方法(易行道)、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死后升西方净土为号召力,博得了许多信徒。佛教其他各宗派纷纷吸收弥陀净土信仰,以求发展,天台宗也不例外。但天台宗在继承慧远“念佛三昧”的基础上,从天台的立场出发,把弥陀净土信仰定格在天台“止观双修”的“观”的范畴,只作为禅观的一部分内容。试以智频《净土十疑论》、飞锡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佛经是《般若经》,而《金刚经》则一直被学界认为是《般若经》的总纲,历代佛家诸大师纷纷论疏《金刚经》,如开善寺智藏、嘉祥寺吉藏等。天台智顗也著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一卷,《疏》中智顗以"无所有"为总纲,用"三观三智"、"二慧三转"及"无所有、不无所有"论疏了"般若"、"波罗蜜"及须菩提与世尊的对话,充分显示了天台宗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