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加里·斯奈德自幼便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终生身体力行,笃信禅宗。他不仅是一位现代化的隐逸诗人,而且吸收和借鉴中国禅宗思想,内化成其自身的禅宗观,并以此来观照人生、社会和世界。禅宗是他的生命之源,也是他翻译和创作之源。本文从禅本义的角度探讨了斯奈德的寒山译诗及其诗歌创作的诗禅意趣。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也是一位精通禅宗思想的学者。他创作的大量禅诗,造诣极高。虽然一生四度贬官,命途多舛,但他却能直面现实,笑对人生,这与他的禅宗修养和参透禅机不无关系。本文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梳理了他的一些诗、词、文、赋,探索其禅宗理念的形成,并作出意义辨析。  相似文献   

3.
"诗佛"王维是一位精通禅理的佛教徒,人生经历的复杂、坎坷使他更能够领悟禅宗的妙谛,禅宗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的诗歌表现出随缘适性、色空一如、物我相忘、超然物外的禅机禅趣,成为中国诗学园苑中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毕生奉佛,受禅宗思想影响很深。禅宗思想所揭示的四种人生境界:在家出家、自甘浅陋凡庸的家常境界;破除二执、反对向外寻求的闲适境界;摆脱烦恼、超越生死祸福的旷达境界与人境俱夺、追求恬淡自然的审美境界,都对白居易后期思想与闲适诗创作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诗佛”王维是一位精通禅理的佛教徒,人生经历的复杂、坎坷使他更能够领悟禅宗的妙谛。禅宗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的诗歌表现出随缘适性、色空一如、物我相忘、超然物外的禅机禅趣,成为中国诗学园苑中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感伤诗题材丰富,可分为伤时叹老、悼亡亲友、思友念远、感物伤怀等类型。白居易感伤诗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和创作个性的感伤——超越抒情模式。白居易之所以形成这一创作特色,实与唐代佛教流传、禅宗形成的外在文化环境有关,同时亦与他本人在仕途宦海中自觉寻求以禅理解脱忧患的努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的感伤诗题材丰富,可分为伤时叹老、悼亡亲友、思友念远、感物伤怀等类型。白居易感伤诗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和创作个性的感伤——超越抒情模式。白居易之所以形成这一创作特色,实与唐代佛教流传、禅宗形成的外在文化环境有关,同时亦与他本人在仕途宦海中自觉寻求以禅理解脱忧患的努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一生创作丰富,今存诗二千八百多首,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因此历来对白居易诗歌研究者颇多,但大都集中于讽喻诗和闲适诗,忽略了白居易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白居易的题咏诗。白居易的题咏诗真实的反映了他的生活情趣和价值观,通过对白居易题咏诗创作成因、题咏诗的分类及题咏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更加的了解白居易的审美情趣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王维的一生与佛教禅宗关系密切,佛教禅学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唐代,虽然儒、释、道三教鼎立,但事实上佛教的发展最为兴盛,各种佛教宗派相继发展成熟。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而禅宗对封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尤其普遍而重要。许多著名诗人皆曾学佛参禅,如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人皆与佛教关系密切,在他们的诗歌中也深深打上了禅的印记。所以,尽管以禅喻诗的理论在宋代才开始出现,而禅与诗的联系则在唐代便已发生。此时,禅宗迅速发展,已渗透于其他各宗派之中,且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和生命力,也愈加为  相似文献   

10.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禅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特殊经历使他逐渐接近并笃信禅宗,禅宗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还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及思维方式。但我们还应认识到,禅宗对他的影响并非无处不在,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是在禅道融通的背景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其诗作中,他常常感时叹逝并且对自身的变化及生命流程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佛学的接触使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深化的同时也确立了其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渐入佛教的过程中,前期白居易诗中所表现出的易感的生命意识最终被佛教的看空物我所取代。其生命意识的变化与主体性的自觉反映出他与佛教尤其是禅宗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每个人都有的恐惧,白居易也不例外,其诗歌中有大量描写衰老、疾病、死亡的诗歌,证明了他对于死亡的敏感和恐惧。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对诸家学说进行了长期探索。儒、道两家思想差别很大,但都重视现世人生,不可能解决“死亡”的威胁、恐惧问题。道教实现永生的途径和做法已被白居易证明是荒诞不经的。而佛教的理论性、系统性很强,到达彼岸的方式便于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且彼岸世界的有无亦难以获得明确证明。为了应对死亡的恐惧,白居易最终皈依了佛教。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是唐代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其诗文创作数量居唐人之冠 ;思想错综复杂 ,儒释道杂糅。本文以元和十年 (815 )白氏含冤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结合其行年仕历 ,对他的思想从前期激进的民本主义到后期知足保和的中庸主义的转变 ,及其相应地在政治上和文学实践中的表现 ,作了概略而扼要地评述。这对于从宏观角度全面把握白氏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试论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三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丰富复杂。本文尝试从其诗作入手,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得出他的思想中儒道释兼而有之的事实。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释,前期受儒家影响较多,后期道家和释家成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禅宗以心性思想为核心,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成为杜甫的重要思想来源。在儒禅互补影响下,杜甫逐渐在回问内心中进行本体思考,在处世态度上采取不执一端的中和心态,在人生理想中张扬着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从而构成了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以有为本的儒者,与王维、白居易等儒禅兼具的文士不同,杜甫对儒禅的互补必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代的文人普遍存在着儒释道三家统一的思想,范石湖有独特的儒道情结,伴随他一生的是与儒家思想相平行的释道出世思想,出世与入世,总是相互矛盾而又伴他一生的,并且体现于他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之中,他在创作上表现出了超脱世俗万物,追求一种豁达人生,又因为道法自然,他的诗歌又表现出自然无为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是一位与疾病相伴一生的诗人 ,其病状、病期对他的整体文学有着重大影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眼疾”。白居易的视力障碍与他生来所具有的内省自照性格 ,加速形成一种契机 ,其结果使抒情与说明交织在一起 ,创作了多种表现眼疾的诗歌。把眼疾作为描写的素材 ,在从先秦到唐末的中国古典诗歌史中 ,白居易可谓是独领风骚 ,他从题材到素材吟咏了许多的眼疾表现 ,成功地扩大了自己在文学上的深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现存有关王梵志的文献记载及其诗歌作品,可以发现王梵志不一定是僧人。从诗歌作品看,王梵志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有一定的关系,敦煌写卷中的王梵志诗歌不应称之为"禅诗"。相对来说,王梵志的诗歌定名为"讽世诗"更为确切,这样也能较好地反映王梵志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开元天宝盛世里,王昌龄可算是最为悲怨痛苦、也最具悲剧色彩的诗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家庭困顿、仕途坎坷和最后死于非命,而且还更本质地表现在他生前面对坎坷仕途、一连串沉重打击时深深陷入的选择与放弃、坚执与超脱、希望与绝望的煎熬、挣扎中,纠缠于出处行藏的艰难抉择中.前者是外在的显性之痛,后者是内在的隐性之痛.而这隐性之痛正是其精神之痛、心灵之痛,更是深刻的生命之痛.王昌龄人生悲剧、心灵痛苦深层文化原因主要在于:他既不能像杜甫那样入于"儒"而沉于"儒",又不能像王维那样人于"儒"而逃于"佛",也不能像李白那样入于"儒"而出于"道".因此身处儒、佛、道的夹缝之中,并徘徊、摇摆其问,使自己的心理遭受煎熬与折磨,使灵魂无所皈依.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是唐代咏物诗数量最多的一位,在白居易的咏物诗中,有些借咏物来表现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反映现实,反映时代,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作品寄托深邃、内涵丰富。也有一些借物说理之诗,构思巧妙,描写逼真.情趣活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