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有部分老师持观望态度,但综合性学习逐步被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接受。然而。有许多老师将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简单理解为“小组讨论”。“前后两名同学向后转。开始讨论”,此话一出,桌椅“哐啷”一阵。嗡嗡的讨论声不绝于耳,老师面有悦色。三分钟不到,“好,转过身,这个问题……”教室里,这样的一幕在不断上演。表面看来。的确比以往老师的“个人演说会”要热闹得多。然而。究其本质,多半是一种为迎合新教法的形式而已。学生究竟从中获得了什么?很难说。学生说了千千万,  相似文献   

2.
要改变“老师越讲学生能力越低,讲得越多学生越懒”的课堂教学现状、必须改变“以教为中心,教学重心偏离学生这个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实现学习自主学习。为此,我校创立和推行“导学议练”自主学习模式,把一堂课大致划分成四大环节:教师导入,学生自学,师生讨论,训练过关。  相似文献   

3.
教师如何把握课堂“退位”的度,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正确地处理“讲”与“不讲”的辩证关系,这是一门艺术,考验着教师的能力和智慧.“讲”在关键处,是为“不讲”奠基反思传统课堂教学,各类问题集中表现在教师灌输得太多,将概念变成脱离实际应用、死记硬背的公式、术语灌得多,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体验.然而,老师灌输并非等同于学生学过。  相似文献   

4.
我相信,每一位想教好学生的老师,都希望学生重视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且有兴趣。然而,实际效果却大不相同。学生对有些老师的课“爱得入迷”,而对另一些老师的课却“恨得要命”,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过细,一路讲来,形成“满堂灌”。后来提倡“启发式”教学,老师精心设计问题,一路问下来,形成“满堂问”。现在开展语文教改实验,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可喜成绩。然而我们又面临新的问题:热闹的讨论场面多了,朗朗的读书声稀了。课文尚未读懂,便前排后排几人一组开展讨论,气氛虽然热烈,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6.
孙忠胜 《语文天地》2010,(12):35-37
前年冬季有机会和几个语文老师一起去杜郎口学习.感受最深的是学生的语文课堂展示,真是“万紫千红春满园”,然而,同去的语文老师跟笔者有同样的感受。我们的课堂准备得再充分,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很多学生就是听得不知所云。两眼茫然。我们面临着“老革命碰到新问题”的无奈。语文老师该如何指导预习呢?是不是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完  相似文献   

7.
看了吴爱芬老师在“问题研究”一栏中撰写的“‘x=10’是方程吗”一文,首先感到吴老师的教学是民主的,能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从而理解知识。吴老师本人对教学的态度也是严谨的,不仅看到问题,还分析原因,寻找例子,这种踏实的作风值得我学习。然而,在关于“x=10”是不是方程的看法上,  相似文献   

8.
在初三年级办公室曾流行过一句数学老师的名言:“得数学者得天下。”后来我们语文老师把它改动了一下:“得作文者得天下”,这充分说明了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视。可长久以来,在学生中也有关于学习作文的体会:“作文作文,俺不想闻!”这反映了当前我们作文教学的一个现状:老师教得累,学生写得烦。  相似文献   

9.
课堂上发现,不少教师对学生赞美性语言用得最多的是“你真聪明”。学生答对了老师提的问题,老师夸“你真聪明”;学生想出一个解题新思路,老师更要夸“你真聪明”;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做题,都做对了,老师又说“你们都很聪明”,聪明是一堂课中老师给予学生最多的赞美词,学生每每听了老师的赞扬,心里美滋滋的……喜形于色的……得意得不得了的……也有习以为常的。从积极的一面想,老师的出发点是美好的,想通过这样的赞美,表扬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然而事情的结果是否都能如老师所愿呢?不尽然。在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心中往往产生了:我学习好因为我聪明,不必很努力也会学习好;在一些学习差的学生中,更是找到了自我安慰的借口,“我没有××聪明,我的脑子不灵”等想法,自甘落后,不往前努力。显然,过多地、不切实际地一味夸聪明,不论对好学生,还是差学生的成长、发展都不利。  相似文献   

10.
郭永发 《广西教育》2012,(29):13-14
学程导航范式的核心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采取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说过:“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用心做个‘懒’教师。”是啊,教师在课上“懒”得说,“懒”得动,尽可能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把问题推给学生,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动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然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经验绝大部分停留在所谓的“课前老师布置课堂探究的内容、学生自主预习下堂课的探究内容、课堂中在老师的主导下与老师或学生进行互动”这样一种”老师牵着学生鼻子拉你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几乎所有“课改”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转过身去,教室里立即人声鼎沸。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如何如何”。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则东走走、西看看,无所作为。讨论完毕,则“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你说得很好”。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小组怎么样”;教师的评价和激励的主要对象仍然是个体而不是小组。专家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它要求“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上述的课堂中的讨论显然存在着误区。那么正确的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3.
1.课堂教学创新不能漫无边际。课堂教学创新大多是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的。课堂讨论本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的活动,其优点在于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大力提倡“开放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讨论自然成为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方法。可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老师使用讨论法(只是上公开课时使用),仅仅是为了以此换得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创新型”、“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时髦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只管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讨论。使这种讨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成了“没王的蜂,乱嗡嗡”,成了“放羊式”的讨论。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七嘴八舌,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没有丝毫价值,而老师总是左一个“讲得好”,右一个“掌声鼓励”;老师不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深化思维,而是袖手旁观、只放不收,任凭学生横生枝节,结果是漫无边际,一两个学生争来争去,变成“一言堂”,大部分学生只能成为旁听者,致使讨论缺乏广度和深度。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课堂教学处于一种低效状态。对此首先老师不应该把主持人的角色让位于学生,使自己陷入插不上嘴的被动局面,失去了引导、点拨的机会。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而不应该放手不管,使自己成为旁观者。其次对学生的观点,老师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能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不能什么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课是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怎么理解都可以,怎么答都正确,我何不把时间往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方面挤点,因为这些学科丁是丁、卯是卯,硬性大,是非标准清晰,有利于升学考试总分的提高。以上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学生还愿意不愿意学习语文,那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4.
我校申请的市级科研项目《小学生自主性学习实践研究》已立项一年 ,语文老师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初步总结出了一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新模式 ,它基本克服了传统阅读教学“抱得太死”、“嚼得太细”、“满堂灌”、“满堂问”、“学生为教师服务”、“学生没有成为学习主人”的弊端 ,探索出有别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把怎样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教给学生”、“主要让学生自己阅读钻研”、“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主动自觉进行自我训练”、“人人得到发展”的阅读教学新途径 ,形成有效…  相似文献   

15.
由于儿童生机勃勃,一有机会就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大声嚷嚷,并且相互“传染”,所以,在课堂上,有的老师经常会说“请大家安静下来”,或板着脸不说话。这意思很简单:你们太不像话了!再不静下来,老师就要发火了。有的老师会先表扬一些表现较好的学生,然后批评甚至训斥一两个“闹”得最凶的。然而,过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忘记教师的“教育”,逮到机会就“故态复萌”,教师只好又以类似的手段恢复秩序。如何理解这个现象?首先,这是儿童生命活力的自然表现,不是故意不认真学习或顽劣成性,所以是“屡禁不止”的;其次,我们要把儿童这种“生命活力”引…  相似文献   

16.
品味教学     
学习的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深刻或浅近地体验过读书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充实与自信。然而,我们的许多教育已使学习成为一种折磨,持续许久的折磨——还孩子以快乐吧! 曾经为鲁迅先生的“救救孩子”而感慨,环视周遭,许多教育同样令我们感慨。前几日,连续听了10节公开课,学生被训练得的确让人佩服: “上课,同学们好。” “老师,您好,”学生们整齐地起立、问好,旋即,齐唰唰地转向了听课者:“客人,您好!”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同步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企图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牵着全班学生“齐步走”。然而,班上的后进生却在“听天书”。每次考试,这些后进生都是“红灯”高挂,老师却振振有辞:“我对每位学生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别人能学好,为什么你们几个总是不及格?”其实,学生不会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也是徒劳无功的。老师的责怪,更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就像一只无助的小鸟一样,在知识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其一,“反客为主”。让学生走上讲台常规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做笔记。长期如此,不但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连老师也会觉得疲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妨“反客为主”,让学生走上讲台,在讲授过程中得到学习和锻炼。课前,老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定“主讲人”.并指导其备课,其中包括讨论方案、设计思路、整理操作步骤等。课堂上,老师应放下“师道尊严”,走下讲台,以学习者、服务者的身份耐心听取学生观点,积极参与讨论。当然老师也不能做“甩手掌柜”,  相似文献   

19.
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一次优秀课评选活动。课后,笔者在同部分听课老师进行交流时,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教师教得不错,可惜学生配合得不好。”言下之意是课上得不好是因为学生不会“配合”,并非教师教得不好。这就奇怪了,新课标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其量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罢了,怎么会冒出学生配合老师的问题呢?是不是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20.
“课堂主题式讨论”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合作来探究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新的地理学科倡导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个性化的地理学习。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被地理老师所采用。一、“课堂主题讨论”的基本形式1.全班讨论。全班讨论一般是教师就某一设定的教学内容或课堂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学习“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时,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2.分组讨论。开展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