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我国新闻事业史上著名的报刊,民国时期的新记《大公报》为研究对象,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考查其办报方针和办报实践,分析《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体现,并且把它与同时代的其他报刊进行比较,总结出《大公报》一方面在新闻理念上,更贴近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在实际运作中也有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做法。文章旨在通过对《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剖析,了解民国时期报刊的生存状况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报刊中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王文娟 《青年记者》2012,(11):74-75
新闻专业主义是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闻思潮.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描述很多,但普遍认为它的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①新闻专业主义虽然是西方的产物,但它作为一种新闻职业理念和价值观,并非与中国格格不入.相反,在中国的报人群体中,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办报者从来不乏其人.其中,蜚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闻界的报人俞颂华就是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史量才和普利策的新闻实践和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两人的办报思想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两人在办报理念、办报实践中共同秉承的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4.
林莉 《新闻爱好者》2011,(19):48-49
中国近现代报业史上,"文人办报"曾经走过了一段辉煌而曲折的路程。本文尝试从储安平的办报活动出发,探究"文人办报"在中国走向终结的悲剧成因,并以此为鉴,论证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办报理念,即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专业主义。本文中的"报",在现代意义上,泛指各类新闻媒体,新媒体除外。  相似文献   

5.
《申报》创刊于1872年,是我国近代社会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的办报理念闪烁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光芒,对今天的报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申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张季鸾的办报活动出发,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分析他在采、编、评方面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张季鸾的办报活动出发,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分析他在采、编、评方面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张季鸾的办报活动出发,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分析他在采、编、评方面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贾茜 《编辑之友》2015,(5):60-63
社区报是在中国转型期新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初创阶段,我国社区报大多选择与当地街道、区县政府或企业合作办报.这种合作方式有利有弊,本着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客观性原则,能够解决这种合作模式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尽管邵飘萍没提过"新闻专业主义"这个词,但从他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一直都在追寻新闻专业主义理想,并坚定不移的践行着。具体表现在重视新闻材料,以新闻为本位、报刊是社会的耳目、重视记者地位、重视新闻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陈秋名 《新闻世界》2012,(5):153-154
民国初年,大量的报刊、记者、报人涌现,林白水就是其中之一,他有自己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有自己的办报思想,他用自己20多年的办报实践践行着他对新闻业的热爱。那么在林白水的内心深处,他对于新闻这个职业是否真的认同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学界一般将张季鸾称为"文人论政"的代表,但另一方面,张季鸾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相较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纯粹",张季鸾在吸取这一思想时自然融入了报国救民的特殊情怀,使其办报理念跨越了简单的"文人论政",成为了早期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探索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约翰·B·鲍威尔是第一位接受过新闻专业高等教育的来华办报的外国人。1917年6月9日,鲍威尔协助托马斯·密勒在上海创办了《密勒氏评论报》,从而开始了他在中国实践和传播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征途。鲍威尔一共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25年的时间。25年里,他以更为专业化的手法经营和出版《密勒氏评论报》,并将该刊打造成了远东国际舆论的平台,使之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鲍威尔以《密勒氏评论报》为中心,凝聚了"密苏里新闻帮"中的中外编辑记者,实践和传播了美国新闻专业主义。鲍威尔还积极配合密苏里新闻学院第一任院长威廉士(Walter Williams)筹建"国际新闻学会"(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Institute),在中国高校推广新闻专业教育的"密苏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季鸾作为“民国四大报人”之一,他苦心经营的新记《大公报》记录着万千民众的心声与一个时代的兴衰。本文从张季鸾早期的“四不主义”办报方针、“外和内刚”的自由主义新闻观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新闻自由与新闻专业主义有机结合、西方自由观与中国新闻实际紧密结合三点,希望对当代报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周曼妮 《今传媒》2013,(1):55-56
本文首先就议题所处的时代背景做阐述,其次阐明"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内涵,再简单阐述网络新闻的崛起对"新闻专业主义"带来的负面作用,然后在第三部分着重阐述本文观点,即网络新闻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促进作用,最后对全文做总结。  相似文献   

16.
王保华 《新闻爱好者》2011,(10):118-119
目前关于史量才新闻思想研究集中在对"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论者多从办报与治史的关系上加以论述,这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出办报作为新闻事业与治史的本质区别。从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来考察,"史家办报"思想根植于中国史学传统与文化,更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论。"史家办报"作为中国化的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其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史氏的办报活动、办报环境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内涵与意义上表现出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诸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新新闻主义概述新新闻主义的应用最早可以追寻到19世纪后期的新式新闻事业。当时,普利策和赫斯特在办报实践当中已隐约采用了新新闻主义的方法来采素材、写作  相似文献   

18.
王蓁 《新闻世界》2014,(7):237-238
邵飘萍自谓"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他的新闻思想与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本文利用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对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与实践进行分析,阐明其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赵雨冰 《新闻世界》2014,(8):375-376
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业的市场化转型步伐日益加快,如何在市场的驱动下,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成了新闻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以"陈永洲事件"为视角,结合"市场新闻学"的观点,探析了陈永洲事件中市场驱动力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旨在为加强媒体自律精神、规范媒介行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明晰主导性新闻观念、确立明确的"新闻主义"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认为,建立在"发展新闻主义"与"专业新闻主义"统一基础上的"发展新闻专业主义",是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的可能选择。在观念论视野中,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就是以新闻专业主义观念实现新闻业自身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整体发展、促成新闻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良性互动发展的"新闻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