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李莉 《新闻世界》2012,(4):152-153
作为中国近代卓越的报人和新闻理论家,梁启超在继承前人新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27年的办报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对当时的报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学界关于梁启超新闻思想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多从社会政治角度阐述。本文试图以民本观作为梁启超新闻思想的线索,具体从报刊功能观、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新闻业务、"史家办报"思想四个方面来阐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中所体现的民本观,以体现其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阐述的"创优意识",主要是指中国地市报人深入思考、精心采写,争获优秀新闻作品奖的"创新意识"。争获优秀新闻作品奖,是许多地市报人,特别是中、青年新闻采编人员孜孜以求的强烈愿望。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新闻改革的深人进行,不断增强新闻采编人员的“创优意识”,在当前新形势下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7,(3)
梁启超、于右任、李大钊、史量才是近代不同立场办报之人("报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撰写的报刊发刊词分别表征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报人、资产阶级革命派报人、无产阶级报人、商业报(大众报)人的身份认同。这些身份认同体现于他们对于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法制和新闻道德的认识上。这些认同呈现为两种不同状态:报人的政治职业认同状态和新闻职业认同状态。两类身份认同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中国近代报人身份认同的如下历史事实:或直接或间接追求办报的政治或经济目的促生了认同的不同种类;新闻职业认同强调的是抗拒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因为商业报刊遵循新闻规律办事,所以商业报人在身份认同方面更趋专业化,更符合职业报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孟秋江是抗战时期与范长江齐名的著名战地记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其新闻生涯从范长江"新闻救国"思想的启蒙及策划编辑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开启,进而从一名普通职员成长为著名战地记者和知名报人,其弃政从文的职业转向和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堪称传奇。本文引入职业认同视角,回溯孟秋江成长和从业的社会历史情境,考察其职业发展的心路历程和对记者职业的内心体认,烛照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化路径,并给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树"新闻报国"之志以启示。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也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经过萌芽期之后的报业高峰期,报人的职业自觉意识增强,报界同仁开始倡导组建团体,形成一种强有力的集体表达方式。这一时期出现的新闻团体,是将报刊、报人、报案有机结合起来的组织存在和历史存在,彰显出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梳理了中国报人的文人论政精神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融合践行的历史脉络,指出两者在历史演进中的区隔与认同;认为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思考现实问题,是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当下中国的新闻业正处于转型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信仰面临多重考验,廓清中国报人的历史传统以及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报人的影响,对于夯实和发展我国主流新闻观、树立新时期职业信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建国 《新闻大学》2006,14(1):34-42
清末民初,北京报界同人在致力于报业发展的同时,多次尝试以同业组织的形式,联络同仁,沟通域外,以共同抵制报律、争取言论自由、维护报界公益,表明报人职业意识与职业认同感的日益强化。借此可深入把握近代中国新闻职业意识的流变趋向,从团体的角度观测中国新闻职业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龚炜 《新闻世界》2012,(7):203-204
清末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政局的黑暗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强国富民。清末的两次"国人办报高潮"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开始投身到报刊这块舆论阵地。报业的发展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报人。本文通过对清末成功报人的个人基本素质分析,找到他们走向成功的共同点,力图给当代传媒从业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记《大公报》的主编张季鸾在他的办报生涯中,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政论时评,提出了许多新闻理念及思想主张。张季鸾前期(1926—1939)新闻思想的基本立场是对报刊独立性的认识,他提出报纸应该独立于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他的新闻思想的核心是新闻自由,他对新闻自由的认识隐含了他的报刊功能观;另外,他还从报馆属性、新闻业务、报人职业规范等多方面进行了职业化报刊的实践。总之,张季鸾前期的新闻思想是一种以独立、自由、职业化为核心的现代报刊理念,然而,他的现代报刊理念中也蕴藏着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文人的传统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的新闻思想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本质上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社会环境所决  相似文献   

10.
余玉 《新闻大学》2020,(3):71-83,119,120
陈景韩是清末民初一位真正以报业为志趣的报人,然而他在新闻史人物研究中的地位一直被边缘化。他曾任职上海《时报》和《申报》长达28年,在其漫长的新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报刊经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闻思想,集中表现在独立的新闻职业精神、客观公正的新闻理念、不随流俗的报业革新思想,以及富有远见的新闻团体意识。他的新闻思想对近现代新闻业的职业身份转变、新闻本位复归、业务革新倡行、团体意识提升、职业伦理规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凌富亚 《编辑之友》2017,(7):88-91,98
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报人面临着失业、忠诚不足、职业素养缺失三个方面的危机.为此,新闻界通过成立统一组织、发展后方报业、强化爱国意识、组织专业训练等策略和措施,成功化解了危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了报人的从业能力,维护了新闻职业的尊严,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考察1949年至1952年间上海华东新闻学院和上海新闻学校对新闻从业者的整编改造,探讨该新闻教育机构在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与角色身份转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人事整编中,华东新闻学院和上海新闻学校发挥了临时接纳和改造旧有新闻工作人员的作用。在华东新闻学院成立之时,其学员还不具备"国家干部"身份;而在第二次整编之时,私营报业的旧报人是"国家干部"的观念,在上海新闻学校成立之前,就已经在思想改造的过程之中被提出和贯彻,并成为这一群报人的新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直接影响了媒体本身和新闻实践层面的新闻记者,最突出的就是新闻职业操守的缺失。在实现"中国梦"的语境下,恪守职业操守、培育职业精神就显得更加迫切。笔者认为,恪守职业操守共筑中国梦是当今时代新闻工作的主题,应勇于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积极因子",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坚决杜绝"有偿新闻"、严格遵守新闻纪律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恪守新闻职业操守的社会环境和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14.
作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新闻人物研究尤其关注新闻思想和职业实践具有典范意义的进步记者.一般而言,该研究的展开需要兼顾三个层面.一是史料的获取.人物研究讲求文史互证和史料的新颖及真实,它建基于新闻语境的还原、报人思想脉络的梳理、交往活动的考证.鉴于新闻报道是“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统一”,史料工作也包括对新闻文本、书信、日记、回忆录与记者采编活动的整合.二是观察的视角.视角的选择决定了以何种框架去处理文献和确定立意.进步记者大多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其新闻观念及职业实践也都与社会前沿、时代大潮相向而行.考察其义无反顾的家国情怀和求真求实的新闻职业精神的互动方为合理,因此应以新闻社会史的视角去统摄相关史料和议题.  相似文献   

15.
“储安平作为一个成功的新闻工作老的价值,远没有为人们所认识,他可以说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言论参预政治的一个成功实践者,储安平是一个在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上有过成功尝试的报人。”  相似文献   

16.
游离中西之间的职业生存——晚清报人蔡尔康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尔康是中国本土第一代报人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曾经供职《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万国公报》等近代著名报纸,留下大量文字作品,并有不少业务创新。但在近代新闻史的研究中,对蔡尔康的关注甚少。本文是在前人有限涉及的基础上对他的新闻经历做一梳理、评价,并对其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向职业报人转化、由排斥外来文化向融合中西文化转化的心路历程作一探寻。  相似文献   

17.
陈丽 《新闻窗》2013,(6):87-87
新闻编辑工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总指挥"与"总设计",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和"总把关",是对新闻素材的"再认识"和"再创作"。新闻编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保持优秀的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义乌商报社持续七年开办"商报讲坛",资深报人、新闻专家、社会专业人士在讲坛聊"新闻经",有效提升了采编人员的新闻业务素养,形成浓郁的报业文化氛围。同时,还提高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助推媒体自我"蝶变",使报社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不断推陈出新,在变革中提升办报质量。  相似文献   

19.
报人从来没有忽略过“流行”,“流行”的背后是新闻。不经意间,报界自身也蹦出一串串“流行词”,律动着报人特有的敏锐与识见,昭示着新闻理念的升华和市场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省委机关报如何谋求更大的发展,南方日报近年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一项又一项新闻改革措施。 冲破按行业对口设部设版框框,拓宽新闻改革天地。工交部、农业部、财贸部合并为经济部,政文部与科教部合并为政科文部,新设面向全社会的综合性部门如社会生活部、广州新闻部。新闻版面则开设要闻、综合新闻、社会新闻、广州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等版。新的运行机制有力地推动南方报人去经营典型报道、深度报道、批评报道,抓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