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出现 了与“知识技能目标”并列的“过程性目标”,即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数学活动,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  相似文献   

2.
夏本宏 《考试周刊》2011,(28):111-1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标准》不仅设立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知识技能学习的结果性目标,而且强调“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体现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意在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上发挥独特的作用。正是基于对新课标这些理念的理解。我们在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应如何实现数学学习过程化的目标要求呢?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标准》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这里的“过程性目标”是《标准》区别于建国以来前几个教学大纲的一大亮点,是数学课程的崭新理念。虽然1992年、2000年的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都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  相似文献   

5.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词语来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的动词。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郑芳 《辽宁教育》2013,(10):66-6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为“修订版”)课程总目标,将原来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解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平台,关注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反思,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是以不同的时空视点对原有学习经历进行重新思考。反思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构建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8.
提高小学数学素养可以通过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学科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反思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等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领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将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学贵自得”、“学贵有疑”.学习不主动,不反思,就很难获得深入学习的能力和求异、创新的品质.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的数学学习如果缺乏反思,往往印象很浅,思维的深刻性及批判性得不到发展.学生只有在思考、再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才能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怎样的知识技能学习,才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我的回答是:进行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因为知识,只有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思维,只有在学习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反思指小学生思考自己的数学学习经历,包括学习过程、方法、结果、情感、态度等的再思考,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反思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2.
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调控.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课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则把“反思”这一教学理念提高到了应有的高度,强调反思“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教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志玲 《黑河教育》2013,(10):19-19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略) 2.数学思考(略) 3.解决问题(略) 4.情感态度(略)点评: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形成什么样的基本技能,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而不应把课程的四个维度目标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数学"综合与实践"是学生以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抽象过程、反思过程、推广过程等,从而积累活动操作、知识建模、数学思考、综合应用等实践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学贵自得,学贵有疑”.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只有在思考、再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才能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本文谈一点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主导下的数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的观点,旨在与大家共同探究如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学习。一、关注目标,呈现多元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活动(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向,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因此,现在我们设计教学,要十分关注…  相似文献   

17.
解题反思是对解题活动深层次的再思考,不仅仅是对数学解题学习的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深究数学解题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性.数学解题后的反思一直是数学学习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反思“有助于同学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那么,解题后怎么进行反思?反思又有哪些具体功能?下面针对具体问题对反思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把以前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修订为四维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为什么新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也列人数学教学目标中呢?其实这样安排与提法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我们的数学...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知识技能”与“解决问题”并列为四大目标,体现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体验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视,反映出时代精神.在对目标的描述中,不仅有传统的“了解”、“理解”、“知道”、“掌握”、“灵活运用”等要求,而且也有“经历”、“体会”、“探索”、“欣赏”、“体验”等新的体验性术语,指出学生要“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能积极地“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案例论述了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回顾与反思”的教学价值,提出如何帮助学生在“回顾与反思”的数学学习活动中积累思维活动经验的实践做法,即:在结果检验中积累验证经验;在方法比较中积累选择经验;在运用规律中积累应用经验。并初步探讨了“回顾与反思”在达成过程性目标、应用在经验积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