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谢丹 《新闻爱好者》2011,(22):125-126
19世纪中期,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出于绝对的文化优越感,不仅是清政府,包括绝大部分士绅依然还是以"天朝上国"的心态蔑视这群来自"蛮夷"之邦的"红毛鬼子"。而林则徐、魏源等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却开始通过译报了解西方这个陌生的世界,希  相似文献   

2.
《海国图志》的编著者只有魏源一人,但林则徐对该书的编著功不可没。《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之嘱而编著,《海国图志》是魏源在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四洲志》等资料基础上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3.
徐继畲,山西五台人,与林则徐、魏源等均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之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然而,徐继畲异于他人之处,在于他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摆脱了传统的华夷观念和传统爱国思想,走向了近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梁廷枏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又是民间的知识分子,有着与林则徐、魏源不同的经历和社会地位。通过对梁廷枏一生的成长经历和思想、学术变化轨迹的考察,可以认识和揭示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变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谢丹 《新闻爱好者》2011,(11):125-126
19世纪中期,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出于绝对的文化优越感,不仅是清政府,包括绝大部分士绅依然还是以“天朝上国”的心态蔑视这群来自“蛮夷”之邦的“红毛鬼子”。而林则徐、魏源等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却开始通过译报了解西方这个陌生的世界.希望能“师夷长技以制夷”。  相似文献   

6.
林则徐,福建福州人,清代著名爱国将领,是我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他的精心构思策划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写成《海国图志》,详细阐述了对外开放思想、世界各国地理交通状况和武器轮船制造技术.当时此书被中国留学生带往日本,得到日本高度重视和效仿,促使日本后来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酒泉图书馆藏有最早的《海国图志》线装本全套15册,书中绘制有清代世界地图、通往西方各国的海陆交通路线图、轮船大炮制造各部件工艺及组装使用图谱,对于研究清代政治外交军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鸦片片战争前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的开展,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逐渐传人中国.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成为重视近代报刊的第一人,他与魏源致力于译报活动,为国人自办报刊的创办打下了基础.中国人自办近代化报纸,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办的<昭文新报>,成为国人国内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自办传媒的真正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在广州所组织的译报活动,向为史学界所注视。解放前就有人对此进行探讨,近年来研究尤多。无论在史料发掘或者理论阐述方面,都有很大进展,硕果累累。可是,与此同时,研究工作中也出现若干模糊的说法,有待讨论澄清。中国报刊史论著中,最早论及林则徐译报活动的,也许是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了。可惜的是,该书史料有重大差错,该书说:“时客林幕者为魏源(默深),倡议译报最力。”我们知道,林则徐组织译报时,魏源从未到过广  相似文献   

9.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滩人(今属隆回市).魏源21岁时,父亲魏邦鲁从地方调到京城做官,于是他就跟随父亲一起去了北京.到北京后他与龚自珍、林则徐等爱国人士交往密切,经常在一起议论时政.  相似文献   

10.
人在草木间     
跟随著者的笔触和镜头,让我们探访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区,与中国茶文化的继承者面对面,体会真正的"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关于茶的书籍、故事源远流长,有这样的一个传说: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认为英国人离不开茶叶和大黄,只要禁止茶叶和大黄出口,就可以导致英国人死亡。虽然有些夸张,不过茶叶在清代就已经成为英国乃至世界的重要饮料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茶叶究竟是如何从山间一片小芽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人具有启蒙意义的《海国图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限,然而这本书传到日本去后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但此时清政府尚有相当广阔的改革空间。可惜清政府对所面临新挑战的意义毫无所知,仍抱着自己是"天朝上国"的自大观念,从一开始就没抓住变革的最初机遇。在满清大员中,林则徐无疑是少有的开明之士,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做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的代表。从一些细枝末节,可窥见当时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程度。自从乾隆年间英国使臣晋见皇帝拒不行跪拜之礼后,对此便有流传说,洋人的膝盖与中国人不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重大人物.这些重大人物在很多重大事件中往往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但问题还往往有它另外的一面:有很多很多小人物。却是这些重大人物的重大事件背后极为重要的“推手”。梁发就是其中的一位。千万别小瞧了梁发.他先后与林则徐、洪秀全、魏源、容闳、别、中山等很多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重大人物产生了偶然瓜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学在走过了两千多年曲折复杂的演变进展历程之后,跨入十九世纪中叶,由此拉开了崭新的“近代意识”序幕。随着此间国门的打开,林则徐、魏源等人为长期闭关锁国的旧时代介绍和引进了世界文化。大量的外来文化思潮蜂拥而来,尽管引入之初,其目的主要在于催醒昏睡的旧中国,而并非单纯为了改革中国传统文学的体式,但客观事实上,世界文化思潮的涌入所带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冲撞,以及对中国数千年来亘古未变的传统文学形式与文学内涵的冲击;它为中国传统文学变革创造了客观的前提与条件,也从而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史稿》中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封建宗法的古老制度陷入了土崩瓦解……一部分封建大夫感到必须睁开眼睛看看现实,看看世界,重新对待思想学术研究,关心时局,寻找强国御侮的途径。他们的代表者有:林则徐、龚自珍、包世臣、姚莹、魏源、张穆等。”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  相似文献   

15.
吴其全 《兰台世界》2007,(2S):53-53
林则徐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开端,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面危机。对此,林则徐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人民求生存.中华民族求独立。对敌军事战略必须同整体全局大战略一样,也应是一个全面的多重并举的大战略。这就是:海防与塞防、人与器、兵与民的三并举战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中国的经济建设,为了改变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的问题,他主张借鉴中国古代与美、日等世界强国对外开放发展自己的经验,在近代中国也实行对外开放的举措。  相似文献   

17.
徐继 ,山西五台人 ,与林则徐、魏源等均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之人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然而 ,徐继异于他人之处 ,在于他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 ,摆脱了传统的华夷观念和传统爱国思想 ,走向了近代化道路。徐继于鸦片战争中认识到了解世界的重要性 ,萌发撰写一部反映世界形势的著作的思想。 1 844年 1月 ,徐偶遇雅俾理 ,了解到许多外国历史地理知识 ,开始细心地搜集资料和写作 ;同年结识首任英国领事李太郭 ,了解到中东的情况 ;李太郭的后任阿利国及其夫人也为他提供了许多外国情况。 1 848年手稿基本成型 ,经徐的一些好友“删定舛误”后 ,…  相似文献   

18.
《富国强军》,这是系统阐述胡主席关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的书。富国强军,是我们的奋斗方向。在"富国"上要赶超世界上最发达、最富裕的国家,在"强军"上也不能落后,要建设世界上一流的军队,要具有世界一流的军事力量。一个没有世界一流军力的中国,既难以安全发展,难以和平发展,也难以履行  相似文献   

19.
梁衡 《传媒》2001,(10):22-25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功与罪在瞬间便交织在一个人身上,将其扭曲再造,像原子裂变一样,产生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亢列梅  赵大良 《编辑学报》2021,33(3):242-247
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提出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卓越计划的目标,即世界一流和中国特色,然后对照卓越计划入选期刊的建设目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出入选卓越计划期刊应处理好目标与过程、质量与条件、重点与一般、理念与措施、中国与世界5个方面的关系,旨在为卓越计划入选期刊出版者和项目管理者以及其他期刊办刊人提供参考,促进卓越计划顺利实施和中国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