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苏关系恶化之首要因素为国家利益说质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斯大林时期比赫鲁晓夫时期对中国国家利益损害更大,但中苏关系的恶化却发生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在国家利益问题上争执的结果是国小失大,特别是毛泽东是以虚幻的主权损害替代了实在的国家利益损失;1969年以前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方针和原则,往往未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国际主义高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重于国家利益。因此中苏关系恶化的首要因素为国家利益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他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交,双方很快进入了愉快的“密月”时期,但到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裂变乃至兵戎相见。本文旨在阐释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演变过程并揭示其实质。一苏共二十大是中苏关系出现裂痕的开始从50年代中期起,中苏两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某些原则问题及当代世…  相似文献   

3.
从成立外国问题研究所(外国教育研究室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研究室)和创办《外国教育动态》之日算起,至今已渡过了整整二十个年度。在欢庆这个节日的时候,思绪万千。最值得缅怀的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对外国问题研究的关怀。没有他的关怀就没有这样的今天。1965年,就是在周恩来总理关于要开展对外研究的倡导下,各地成立了一批外国研究机构。我校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可以说是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从新中国建立到苏联解体,大体上经历了三大时期:友好期、破裂期、恢复期。我们主要探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一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这一段时期的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探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76年以来,党和国家对周恩来历史地位的确认,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周恩来逝世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确认了周恩来的历史地位,但对他与“文化大革命”的关系的说明存在局限性;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以前,着力正确解决周恩来同“文化大革命”的关系问题,从而更全面、更科学地确认周恩来的历史地位;从党的十二大到现在,结合周恩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进一步确认周恩来的历史地位,并对周恩来精神的内涵作了新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中苏(俄)关系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中苏(俄)关系的过去、现在、未来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长期以来,两国分分合合,恩怨不断,关系忽冷忽热,纷繁复杂,迷雾重重,让人们倍感困惑。而且,史学界对中苏关系史的研究相对薄弱,大多是学术性较弱的通俗性读物,真正有份量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骆晓会所著《近代中苏关系史述论(1917—1949)》(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简称《述论》),无疑是国内全面系统论述近代中苏关系史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在中苏关系史研究领域增添了一朵奇葩。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从事近代中苏…  相似文献   

7.
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周恩来总理兼任了外交部长职务,这种特殊身份决定了他在管好内政的同时,还必须付出极大的精力来开拓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在建国后的26年当中,周恩来以其非凡的才能和智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新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做出了无与伦比的杰出贡献。本文谨将周恩来的对外开放理论进行初步总结,以补充周恩来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今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的忌辰,我们也藉此文以志怀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关于四个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设思想的提法.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在于人民利益至上,目标在于使人民富强,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对外遵循合作共赢、和平共处等.周恩来与党的其他主要领导人对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心布局和艰辛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是在宏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及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意识形态因素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苏两国领导人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个人因素和中苏关系的破裂;“冷战思维”对中苏关系的影响等等。其中.许多章并不是单独从一个方面去探讨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而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随着对中苏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的学利用最新解秘的档案.开始研究个案与中苏同盟破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其对外开放思想。周恩来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外开放要立足于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对外开放中要实事求是,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逐步实现对外开放;在发展对外的经济关系上,必须平等互利,必须有助于我们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相似文献   

11.
赫鲁晓夫在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做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这包括他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对外战略上的“三和路线”等。这些政策调整产生了重要的后果,无论是对当时整个世界局势、中苏关系还是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使赫鲁晓夫也成为一位富有争议性的人物。如何看待这些政策调整直接关系到对赫鲁晓夫本人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的外交生涯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的外事活动,甚至可以追溯到广州黄埔军校时的经历。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期,周恩来斡旋于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之间,使党的六大之后的两年中,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复苏。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不仅积极推进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还积极开展国际交往,扩大了中共的对外影响。解放战争期间,周恩来作为中共方面的首席代表参加了与美国特使马歇尔的谈判,为争取和平民主做了重大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多次代为中央起草外交工作的指示和文电,参与制定一系列外交政策。他在外事工作中所做的干部准备、技术准备与政策准备,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是毛泽东的主要助手,有客观存在的史实,有胜于雄辩的依据,更有权威的历史结论.因此,那种认为"突出周恩来,置刘少奇、朱德于何地"的悖论是不能成立的,不仅作为"主要助手"说的悖论不能成立,而且作为"毛周体制"说的悖论也不能成立."主要助手"说侧重于周恩来的历史定位;"毛周体制"说侧重于毛周关系,它从"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的角度揭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它为周恩来历史定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后期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独立、统一和民主,为在国内斗争中取得胜利,与美、苏等大国的对华政策进行了复杂的周旋,在对外政策上经历了一个从希望获得苏、美任何一方的支持到最终倒向苏联一边的过程。弄清当时我党的对外政策及其出发点,对我们在当今国际环境中更好地处理对外事务、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等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即将过去,尤其是苏联的解体,特定意义上的中苏关系亦随之结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世纪的中苏关系史已经是有始有终,有可能将其作为一个完好的整体去进行考察和研究了。本文试图对1917—1991年间的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作一个总的、当然是简要的回顾。以总结70多年中苏关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给21世纪的中俄关系提供某种借鉴。  一、中华民国与苏联的关系(1917—1949)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揭开了中俄关系史新的一页。苏维埃俄国乃至1922年12月30日成立的苏联,在对华政策上,虽然仍存在着大国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认为知识分子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将知识分子的主体纳入小资产阶级。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界定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经历了单纯从经济地位出发,到经济地位和为谁服务两个方面的统一,再到经济地位、为谁服务、思想状况三个方面的统一这样的“三部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1946年7月至1947年5月,张治中在治理新疆期间,对内实行民主和平,对外实行亲苏友好,与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保持了良性关系。在对苏关系上既有沿袭前制的一脉相承,亦有独树一帜的新趋向,为新中国建立后处理新疆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处理中苏关系及边界纠纷,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没有亲生儿女,从投身革命的那一天起,他就把毕业精力贡献给祖国和人民.新中国成立后,几个侄儿侄女到了周恩来身边.周恩来和邓颖超一向视教育孩子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经常召开家庭会议或找孩子们谈话,鼓励他们努力改造世界观.对周秉钧和周秉华参军,周秉建去农村插队,周恩来一次又一次给予热情的支持和鼓励.  相似文献   

19.
汪熠 《华章》2012,(23)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斗争.在这场战争中,作为最重要的决策者、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周恩来担负了作战指挥、后勤保障、外交谈判等一系列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没有亲生儿女,从投身革命的那一天起,他就把毕业精力贡献给祖国和人民。新中国成立后,几个侄儿侄女到了周恩来身边。周恩来和邓颖超一向视教育孩子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经常召开家庭会议或找孩子们谈话,鼓励他们努力改造世界观。对周秉钧和周秉华参军,周秉建去农村插队,周恩来一次又一次给予热情的支持和鼓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