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作家亨利·劳森的丛林小说中,"狗"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形象之一,可以说是亨利·劳森小说中最常见的道具符号。本文以亨利·劳森的丛林作品为研究对象,解读"狗"的多重形象。研究表明:在蛮荒孤僻的澳大利亚丛林里,"狗"是丛林人在孤独寂寥的丛林生活中用来消遣的对象;同时,"狗"也是丛林荒野中丛林人最忠实的伙伴;在遇到丛林困境时,"狗"更是丛林人最可靠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
《新作文》2014,(12):6-7
<正>在非洲丛林里,每年都会举办一场热闹非凡的丛林舞会。长颈鹿杰拉德不会跳舞,所以,每年的丛林舞会,它都被别的动物嘲笑。可是,今年的丛林舞会,杰拉德却大放异彩。究竟怎么回事儿?请你自己找答案吧!  相似文献   

3.
马慧 《文教资料》2011,(9):37-39
谭恩美用《沉默之鱼》中的丛林双重隐喻,以生机盎然的绿色丛林喻指重新获得爱的信心、萌生追求自己真爱的勇气的力量之源,以神秘莫测的恐怖丛林譬喻两性关系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成功走出丛林意味着理清自己的真实情感,解除名义上的爱情婚姻的桎梏,获得解脱与超越。谭恩美巧妙地借用走入与走出丛林表征了两性关系情感从对立到和谐的情感升华历程。现代物质男女在丛林里重获爱的能力,最终携手真爱,走出丛林,步向和谐幸福的伊甸园;不凡之旅同样赋予了他们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从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感情,杀出纠结缠绕的情感丛林,走出自己心灵的桎梏、爱的沼泽。  相似文献   

4.
百年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分化,通过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的视角分析发现,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丛林的脉络图谱中的分支已形成,流派有待丰富,具体理论需要深入系统丰富发展,整体仍处于不断完善阶段,理论丛林初露端倪,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丛林尚处于“分”的阶段,丛林分支流派到了具体理论涌现但却处于突破困境的交汇处.阶段特征表现出缺乏实践性、理解性、批判性和整合性,致使其处于丛林转型发展的瓶颈期.教育管理学科性质决定其多元视角、多元方法和多元内容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吉卜林的《丛林之书》是儿童文学的经典著作,文中阐发的"丛林法则"思想是这套书的逻辑起点。"丛林法则"崇尚纪律、遵从、责任等一系列在动物世界中需要保持的拟人化品质。这些品质与米歇尔.福柯在《归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一书中的"规训"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论文就是试图通过"规训"理论来分析《丛林之书》中的"丛林法则",从而揭示其中所蕴含的"规训"意义。  相似文献   

6.
暑假,当然要走进丛林,亲近自然。想必你一定还记得《艾丽丝梦游仙境》中那些美丽的丛林植物吧?特别是那一朵朵漂亮的蘑菇。今天,就和乐乐姐姐一起去丛林里采蘑菇吧,说不准能遇上怪异可爱的蘑菇仙子  相似文献   

7.
丛林狼曾是个什么都猎捕不到的猎手。有一次,他看到鹰捕捉兔子,抓了一只又一只,比他吃过的兔子都多。丛林狼心想:“我要与鹰合作,好有足够的肉吃。”丛林狼总是诡计多端。  相似文献   

8.
【苇月的话】动物居住在丛林里,在那里学习生存,学会生活;我们也居住在丛林里——在学校丛林里学习,在城市丛林里生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都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发展着。而吉卜林认为,动物居住的丛林更美好,更纯真,于是在一种原始的想象力的鼓舞下,他创作出了《丛林书》这部励志童话,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经典的狼孩故事。故事发生在印度。当主人公毛格利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就被老虎谢尔可汗从人居住的村庄叼到了丛林里,是狼爸爸和狼妈妈把他从虎口中救出来,黑豹巴赫拉用自己捕获的一头公牛向老虎赎买了他,使他免于成为老虎的美餐。于是毛格利进入狼群,成为吃狼奶长大的人之子。他跟着狼爸爸熟悉丛林里温柔夜空的每一阵呼吸、头顶上猫头鹰的每一声啼叫、水塘里小鱼跳跃时的每一下溅水声,跟着黑豹巴赫拉学习爬树,跟着老棕熊巴鲁学习丛林法律。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里,在狼性和人性之间,他学会了坚强、勇敢、思考和爱,从而长大成人。下面请大家欣赏“毛格利进入村庄”和“毛格利成了放牛娃”两个片段,这是毛格利被逐出狼群后返回村庄,回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经历和遭遇。很多在我们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对这个在丛林中长大的孩子来说却很困难,但他仍然努...  相似文献   

9.
亨利·劳森的短篇小说《赶牲畜人的妻子》是澳大利亚丛林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体现着澳大利亚特有的本土特色.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丛林女性的形象,充分显示出丛林妇女坚强勇敢、幽默乐观的品格.  相似文献   

10.
罗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是英国二十世纪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创作的《丛林故事》对于莫格里的身份进行了探索,发现莫格里的双重身份使其感到困惑,成为他无法理解主流社会的障碍.其丛林价值观流露出他对于人类社会的疏离,然而当他走向丛林时却发现自己同样无法融入丛林,从而呈现出狼孩的“他者”身份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巴布亚探险     
金炳万 《小学时代》2016,(Z1):39-41
在丛林中狩猎科罗瓦伊人狩猎丛林猎人在狩猎前,会把泥巴或动物的排泄物涂在身上,这样做既可以除去人类的体味,也有祈祷狩猎成功的含义。部落的男人们带上木制的弓箭,走向丛林的深处,为了获取猎物,他们往往会在丛林待上好几天。狩猎开始的时候,猎人们首先要寻找猎物的踪迹。脚印、啃噬植物的痕迹,以及排泄物来判断这是何种动物,比如食草动物的粪便是球形,食肉动物的粪便中则含有小的骨头和羽毛等。如果狩猎成功,科罗瓦伊人会向丛林之神祭祀,感谢  相似文献   

12.
《丛林之书》是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部代表作,作者通过描写动物的丛林生活,表达了其帝国情怀和大国主义思想。运用概念隐喻,对《丛林之书》里体现出的帝国主义思想、殖民主义、种族主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发现,吉卜林在其该部作品中借助隐喻写作技巧,通过描写动物的丛林生活,高调地为当时英国的对外扩张思想和野心勃勃的帝国侵略策略正名的不耻行径。  相似文献   

13.
English Fables     
母牛和狮子 丛林附近有一个村庄,村庄里的母牛过去常常到丛林里去寻找食物. 丛林里住着一头邪恶的狮子,它经常抓住一头母牛,然后把她吃掉,母牛们很害怕. 一天,所有的母牛开了一次会.一头老母牛说:“各位听好了,狮子仅仅吃掉我们其中一员,只因我们单独进丛林.从现在开始,我们将一起行动.”  相似文献   

14.
小鸟何辜     
一片林木葱茏的丛林里,蔚蓝的天空中,成群结队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夹杂丛林中,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从丛林深处传出来。浓浓的花香香飘万里,夹着清新的空气,深深呼吸,进入肺腑,沁人心脾,如身临仙境一般。  相似文献   

15.
《红领巾》2008,(2)
2050年初春的一天,我和伙伴们坐上时空机,转眼间便来到了东非索马里的丛林里。丛林里,参天大树遮天蔽日,我们跟在导游骆驼大姐身后,感  相似文献   

16.
墨学在先秦盛板一时,与儒学同尊为显学,其思想精义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创于唐代的禅宗丛林制度就有诸多墨家思想的融会与发扬:1.墨家的“兼爱无别”与丛林的“天下一家”的仁爱精神;2.墨家的“交相利”与丛林的“自利利他”的互利思想;3.墨家的“唯贤是举”与丛林的“高僧风范”的民主作风。  相似文献   

17.
日本近代丛林诗人的风尚甚有一比,它是丰富的佛教文化之光隐约的香花。虽说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五大丛林诗歌的精彩(译按:五大丛林,指临济宗五大寺院。临济宗系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属南宗的南岳一系,于公元十二、十三世纪间,由日本和尚荣西、辨圆等相断传入日本。  相似文献   

18.
丛林中的不速之客告别了螳螂爷爷和金蛉子,小海龟和小猕猴多多离开丁冬泉回到丛林中。丛林中大树参天,在许多老松树的树冠和树枝上,地衣植物松箩像雾气一样层层叠叠地悬挂着。松箩是空气污染的一种指示植物,森林中像松箩这样的“植物监测员”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有它们存在,就证  相似文献   

19.
明末的佛教丛林戒律废弛,寺僧修持不力,僧团窳败日深,丛林积弊重重.明代中后期的宗教政策更随着帝王的个人倾向而代有变更,表现出一朝被废、一朝复兴的特点,以致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诸多问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历经岁月积淀后成为澳大利亚的一部经典之作的《我的光辉生涯》已成为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必读作品.文章从现实主义创作技巧对文本进行解读,从澳大利亚的丛林小人物、丛林精神和伙伴情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这部澳大利亚经典之作很具有代表性地将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文学诠释给了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