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朝鲜语依旧语系未定。但是朝鲜语与维吾尔语在诸多方面存在着"近同现象",二者间仅仅因为缺少"同源词"而无法归入同一语系。本文从"民族起源地相邻"、"蒙古征服下的一元化时代"两个方面出发,对两种语言间存在的诸多近同之处的可能性原因给出相关的人文历史方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都有着它本原性的精神内涵,不同于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然而,“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存在意义叉使不同民族与文化间的精神内涵得以沟通。21世纪,生活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人类,  相似文献   

3.
温敏 《语文知识》2007,(4):53-56
同源词指音同或音近、意义相关且由同一语源孳生出来的词。同源词的系联须从音义着手,传统词源学从汉语书面文献出发,优势在于以汉字形体为线索,但其局限性也在于它常常拘泥于汉字形体。文章拟从"介"、"加"、"间"谐声偏旁系联入手说明同一声符系列下的不同情况,从而说明系联同源词应音义并重,二维交叉,防止系联"同部不同源"及缺漏"同源不同部"的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妇女首饰步摇称谓、使用方法等的考察,说明敦煌妇女使用步摇的类型。敦煌妇女首饰文化的发展,不仅同历史生活相关,而且也与不同时代审美时尚的变化、经济生活的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同文化心理结构和整个社会精神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敦煌妇女首饰呈现时代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凝练, 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在大学形象识别中, 属于理念识别,校训英译则是文化间的理念传输.由相同或同源校训译文的差异发现,在校训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维度的同一问题:从原语到目的语语际间,译者在目的语语间,目的语受众在大学形象识别及民族文化上的同一.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对我国高校的校训翻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谭明春 《培训与研究》2007,24(3):60-61,64
民族问题是一个有着复杂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侧面的系列整体。它同一个国家的历史、宗教、文化、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系统了解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复杂性的表现,对正确分析和处理西部民族地区复杂的民族问题,指导民族工作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一个固定的地域中长期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包括了衣、食、住、行、文、话等各个方面。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但是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流日益丰富,经济发展同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所需要的对外人才日渐增多。这便对我国跨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故而,改革和发展跨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化教学,对促进我国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都有着它本原性的精神内涵,不同于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然而,"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存在意义又使不同民族与文化间的精神内涵得以沟通。21世纪,生活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人类,直面文化交流与加深文化反思将成为必由选择。在审视东西方文化精神异同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发展新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诉求,而两千年前司马迁《史记》中所提出的"天下一家"民族思想或可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渊薮之一."天下一家"民族思想的核心是主张"夷夏同源",坚持民族平等,摒弃加于少数民族的歧视与偏见、加强民族间的和平友好交往、反对恃强凌弱的不义战争,充分反映了...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疆与中亚有多个同源跨国民族,跨国民族间因相同或相近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而联系紧密,既是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会产生跨国民族问题影响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甚至导致地区动荡。如何发挥跨国民族的积极作用避免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我们在积极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新疆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我国发展很快.高职专业的建设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高职小水电专业建设要与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提出校校联合办学,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小水电专业联合办学中课程、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建设的重要问题,对其他高职工科专业的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电影《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中,战争成为女性主义和民族主义角逐的场所,角逐的工具就是性即女性的身体,它实现的是双重拯救。首先女性通过身体拯救他人和民族,然后再借其拯救自身。这种拯救体现出鲜明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性质: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化的革命过程中,把对妇女控制的权力"从亲族转移到国家步骤的一部分",从而让妇女问题与民族国家话语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虽然这带来了女性发展的新机遇,但是由于国家话语(通常由男性掌控)对其的控制与吸纳,第三世界的妇女在性别、种族、国家和阶级等多重话语的缠绕中始终是身份未明的。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国际法的本质,对我们认清国际法存在的根源、内在形成机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认为国际法的本质就是各国(或国家集团)之间基于实力对比对全球利益进行保护、协调与分配,冷战后集中体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利益的相互斗争与相互妥协。  相似文献   

14.
学界一般认为经济法源于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或干预。这一认识值得商榷。通过对西方有关国家经济发展史的考察,可以发现事实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均采用了各种积极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由此可以认为经济法源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干预经济构成了经济法的一大源头。而在20世纪晚期第三部门兴起、"第三之手"作用于经济领域的过程中又产生了经济法的另一源头。二者均反映了法的社会化趋势。本文亦对我国经济法发展、特别是其中的第三部门问题做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角贸易和较少为学界关注的新英格兰、非洲、西印度间的三角贸易,还包括许多直接贸易渠道。通过大西洋贸易,西欧一些国家,特别是英法获得了巨额利润,积累了大量资本,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长为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中心。而非洲和美洲,特别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却受制于大西洋贸易,日益沦落为世界经济的边缘。不过,在很大程度上由大西洋贸易和西欧经济强国自身经济发展要素机制所决定的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并不仅仅表现为卷入大西洋贸易的西欧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还表现为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内部的各自不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角度来解读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通过"白人话语的丧失"、"黑人话语的重现"这两个主要层面,深刻揭示了南非后殖民时代白人与黑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展示了南非黑人的逐步崛起与各色人种趋向和谐的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湄公河流域国家的援助,既不适用于现实主义的"援助者中心"论,也不适用于理想主义的"受援者中心"论,而是一种互利、双赢的社会交换行为。  相似文献   

18.
论文基于《天府的记忆》英译项目,以Baker的"译者风格"研究方法论为依据,运用语料库统计方法对译文初稿及交叉审阅后的译文进行了风格考察与对比。结果表明:译者本身下意识的语言选择和使用习惯对翻译风格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源文本对译者风格的影响更大。论文提出对译者风格的考察应结合源文本,并考虑译者所偏好的句法结构以及语篇衔接方式。同时,也指出了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考察方法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杨庄汉代聚落位于魏郡管辖的黄河河滩地内,遗址的形成与西汉中期以后日益严重的河患有密切关系。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的"河决魏郡"后,王莽出于保护"元城冢墓"的一己之私等原因,在河决之后,并未及时加以治理,致使黄河在三杨庄汉代聚落所在区域长期泛滥。三杨庄汉代聚落周围的民堤在经受长期的洪水冲击之后,逐渐失去抵御功能,最终洪水得以侵入遗址所在区域。洪水侵入过程是缓慢,因此,三杨庄汉代聚落被逐渐淹没,得以完整地被埋藏在淤泥、淤沙之中。  相似文献   

20.
在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通过对城市滨水区的治理和开发,可以更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秩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形成城市自有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管理能力。本文结合渭河治理中宝鸡市滨水区的开发实践,就塑造城市滨水区的原则与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河道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