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福义 《成才之路》2011,(32):93-I0022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八大理念,是教师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渗透其有关理念。在“光合作用过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对如下新课改理念的渗透。  相似文献   

2.
戴道 《现代语文》2006,(7):103-104
在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反复强调“诗是情感的产物”,“诗是感情自然的流露”,并通过课本上的诗例和牵强附会的分析使学生信以为真。教师根据自己的欣赏经验和个人的喜爱来衡量所有的诗时,便免不了“坐井观天”,造成种种误会和误解。我们从来都觉得诗是作激情澎湃或温婉缠绵或哀伤咏叹时的产物。这方面的根据是《毛诗大序》里的“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大抵昔人思虑单纯,言辞简质,虽有所感而不能细密地抒发于外,所以不得不借助于音乐和舞蹈。随着学的发展,人类思维的日益缜密,诗成为更精密的体制,情况是不是还“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呢?在诗歌教学已成为新课改后语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今天,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对语教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展开。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有效的贯穿在我们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我们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语教师应该确立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重视实践的观念,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使我们学校的语课堂也要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在此我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体会。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对教学策略与教学理念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让化学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1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进步,高中化学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1)多数教师对新课程不习惯,教学课时不足在新课程刚刚实施不久,许多教师就反应课时不够用,原因是许多教师都是"教教材",对于教材上所涉及的内容全部进行讲解.  相似文献   

5.
郑银凤 《现代语文》2006,(10):46-47
长期以来,“知识中心说”在语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就是由教材向教师再向学生的单向知识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材是没有生命的僵死的材料,是不容置疑的范本,拥有确定性和真实性;教师是绝对权威,拥有对教材本的唯一解释权;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这些观念在语教学中被长期实践着。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似列车奔驰,作为教学第一线教师,若不从自身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必定会被新课改蹬下“列车”。教师通过反思来调整教学,学生通过反思来调整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强调“思”与“练”的结合,通过补救性的训练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7.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8.
刘慧娟  杨虹 《现代语文》2006,(11):13-14
“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历来是教学争论的焦点。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①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但在语教学现实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是非常困难的。课常教学在新课程下呈现其特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在语篇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确定与把握、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的差异,语篇教学课的质量常常是良莠不齐。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方向迷失、课文学习过程似“蜻蜓点水”、语言技能训练不扎实、缺少必要的认知过程等“问题课”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0.
在文言语知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令人疑惑的情况,一个语知点(如“形容词意动”)教师以为讲清、讲透了,但学生在实际阅读操作中依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阅读上的障碍,理解上的偏差。这使得师生在文言常规教学中常做低效的反复,即所谓“炒冷饭”,做了不少无用功。  相似文献   

11.
“语综合性学习”开拓了语学习的新领域,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因而学生有了极大的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他们的“工作成果”常常会给老师一个惊喜,但开放的学习方式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自行学习而教师只“作壁上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过于“开放”,除了活动作个开场白和小结外,其余都让学生自由发挥。  相似文献   

12.
李文广 《江苏教育》2005,(5B):10-11
本所探讨的问题主要指向于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的广大的“小学语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在语教学中的理念、意识或心态。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育》2008,(3):10
江苏省东海县实验中学周峰教师回答: 笔者随市、县教研窒参加过多次教学视导,听过许多同行的地理教学观摩课,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们的地理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有“形”无“神”;“形”有余而“神”不足等。  相似文献   

14.
1997年,吕叔湘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这一问题因切中语文教学的症结而引起无数语文教师的深思。而这至今仍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难以疗冶的“顽症”。伴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实施,许多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够,内容太多,教不完。因之,在新课改中要克服“量多时少”的问题,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追求效果的最大化,从而构建出高效节约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新课改,以更人性化、人化、科学化的姿态不断深入,温暖着语课堂,为语课堂教学渲染了一片色彩活泼的春天,博得了师生们的关注和敬重。教师们一弃传统“指令性”教学法则,随之挥起赫然印着“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面新课改的大旗,并用课改的新理论来规范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实践,衡量教学效果。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学习,在创新中享受学习,日益成为广大教师新的追求。教法的创新,学法的更新,教育教学行为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收集了课改前后两个不同时期《观潮》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以此展现我们小语教学不同时期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设计理念,使我们在研读中鉴往知来,加深对新课改的认知,以便解决以后小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备课方面的问题。为了强化对比,  相似文献   

17.
吕叔湘先生谈到课堂教学时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我们观摩钱梦龙、魏书生、于漪、宁鸿彬等语教学大家的课时.感到如饮甘醴.就是因为他们把握了语教学的规律.把语课教活了。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停下来,感受过程的美,享受停下来时学生带给我们的精彩。一位教师在执教“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因善于停下来,课堂便有了难得的精彩。教学片段如下:  相似文献   

19.
陈天侠 《成才之路》2010,(21):87-87
一、写成功与不足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的教学目的,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教学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等分析性地记录下来。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是物理的难点,备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变一课时为二课时。在课后的反思中我写到:本节课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二课时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相似文献   

20.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语教学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在语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作为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点.始终将其作为要实现的课程目标之一。当然.在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多种途径.但我认为挖掘语课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就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有重要途径。我认为语课中所蕴含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