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事物的经验这一心理过程。联想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发散思维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联想需要遵循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和因果律。所谓接近律,是指对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产生的联想。比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将圆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  相似文献   

2.
联想和想象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按事物之间的联系来看,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接近联想的特点是把时、空接近的事物联系起来。如见到铁轨,即联想到火车。类似联想是对性质上或形态上类似的事物的联想。如《荔枝蜜》中,  相似文献   

3.
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都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通过对两个以上事物之问存在的关联性和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联想是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创造性思考方法。联想思考不能随心所欲,它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的正确想象的必然结果。一般说来联想思考要遵循三条法则:一是有接近才能产生联想(关系联想),即联想的事物之间须有某些方面的接近处与联系,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人脑与外界刺激联系起来;二是有相似才能联想(类比联想…  相似文献   

4.
所谓联想思维 ,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或外在的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思维的引发点是“事物之间的内在或外在的联系”。其形式是由此及彼 ,如同架桥 ,彼此连接 ,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如图一 :甲—→乙—→丙—→丁 ,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 ,属单向性发散思维 ;如图二 :甲—→乙—→A丙—→B丁—→C,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多种事物 ,属多向性发散思维。前者是联想思维的基础 ,后者是它的发展和深化。联想思维的方法有同物联想、对比联想、比拟联想、形似联想、神似联想、因果联…  相似文献   

5.
所谓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联想:在时间或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会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立联想;还有因果联想、辐射联想等等。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材料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事物与联想     
文章里所涉及的事物,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有的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由一件事又想起有关的另一件事,这就是联想。在联想中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根据这些关系和联系,联想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接近联想。指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在一九四三年四  相似文献   

7.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的形象和另一事物形象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设想的心理过程.联想思维是直接反映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一种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常借助审题所捕捉到的数式结构信息,通过相似、接近、退化、数形、矛盾和逆常联想等,寻找已知条件或结论与所学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从而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联想可以把感知过的各观事物中那些接近的、相似的、对立的或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物建立某种联系,从而沟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知识和方法之间的迁移和同化。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形式进行联想思维的训练。1、纵向联想。这种联想是在知识的纵向结构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渐教会学生掌握联想的方法,并恰当地诱发学生的联想,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一、教会学生联想的方法外界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在教学中,应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教学的不同需要,教会学生各种不同的联想方法。1.接近联想:即从比较接近的图形、式子或问  相似文献   

10.
何荣军 《教师》2013,(6):67-67
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发散式的形象思维。联想的表现形式有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运用联想可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提高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联想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头脑中想起的一件事物,又引起想到另一件事物.由于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各种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在思维中,联想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观察题设条件与所求结论的结构特征,分析题设与结论之间的联系,联想题目与已有知识结构的相似性.本文结合导数运算法则,举例说明之.一、联想函数和、差的求导法则构造函数  相似文献   

12.
亚里斯多德在《记忆与联想》一书中指出:“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与它相接近的事物开始进行的,以后便追寻与它相关联的事物,由此产生联想。”人们根据这一观点,产生了接近性联想、相似性联想和对比性联想这三条联想基本规律。在解...  相似文献   

13.
联想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探索、发现、创造的前提,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过程.根据联想思维的途径,可以从如  相似文献   

14.
《新高考》2009,(10):57-57
接近联想记忆法 是根据有些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有所接近之处而建立起来的联想记忆方法。通过接近联想有助于我们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增强知识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美术教学中的图形训练,启发学生对简单事物和物体进行思维和联想,寻找事物或物体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产生独特的创意,建立具有个性化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联想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探索、发现、创造的前提,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过程.根据联想思维的途径,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联想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联想思维在认识活动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它是解答数学题的一种重要思考方法。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实质上是己知和未知之间的一系列的联想  相似文献   

18.
联想能打开作文的思路,使文思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想得深远,想得宽广。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系,所以联想也有不同的方式和类型。最基本的是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接近联想指的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接近而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中秋赏月,由家人的团聚想到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想到为保卫祖国而抛妻别雏的边防将士。这是时间接近联想。清晨,漫步在乡间小道,由今日农村的繁荣景象,想到旧社会农村的凋敝,想到“四害”横行时期的折腾,这是空间接近联想。而类似联想指的是一件事物的…  相似文献   

19.
李丽琼 《湖南教育》2004,(17):31-31
接近联想。接近联想也叫相关联想,它是指由一事物或概念想到与其相关或相近的事物或概念的思维活动。例如,复习高一“商品和商品经济”时,引导学生由商品概念联想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基本属性;由价值自然联想到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以及价格等;由价值必然联想到货币、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以及影响商品价格的多种因素。接近联想能够开阔学生思路,扩大其思维信息量,促使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范围去认识事物特征,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要素的内在联系,掌握更具体、更全面的知识,从而…  相似文献   

20.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联想是记忆活动的基础,记忆的过程就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形成、巩固和恢复的过程。因此,尽可能地利用联系,形成联想,可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下面介绍几种生物学学习中有效的联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