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语言课程是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提出了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课程设置、语言和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等多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术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和激发高职学生对C语言编程的兴趣,为后序学习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也是电子和电气类学生应该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结合单片机的应用开发服务的。如何让一名《C语言程序设计》的初学者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设计中的基本思想和精髓,并且在掌握程序设计方法的同时结合单片机进行硬件和软件设计的应用开发是讲授这门课的重点所在,故本文结合单片机,以单片机系统为开发平台,探讨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以后能基于单片机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学习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冯尚 《中国培训》2014,(6):2057
正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学习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中,编写程序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循环语句,学生往往是很难掌握的,即使学懂了也很难得心应手地编写程序。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数学思维跟不上,想象力不够丰富。实际上,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中的循环语句反映在数学上就是递推——即将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归结为某些简单计算过程的多次重复。为了使学生具备这种递推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如下数学课上并不太重视的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且掌握这样的数学思维和方法,为学习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以“人为主体,能力为本位”作为指导思想,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除了应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能力,以提高专业水平与职业岗位能力。然而,学生普遍存在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难学的问题,不少学生学完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后,对于编写比较简单的应用程序仍觉得无从下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入门问题,解决入门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程序…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以“人为主体,能力为本位“作为指导思想,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除了应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能力,以提高专业水平与职业岗位能力.然而,学生普遍存在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难学的问题,不少学生学完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后,对于编写比较简单的应用程序仍觉得无从下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入门问题,解决入门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程序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运用上机实践能很好地解决入门问题中的三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7.
聋障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学习计算机语言课比正常学生困难的多,如何克服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掌握好所学知识,就成为高等特殊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个难点。在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8.
VB程序设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修的计算机语言课程,其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VB语言结构化、面向对象的特点,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很多学生可能会在学习后仍然不会独立设计算法,不会编写程序。因此,分析中职VB程序设计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钟秀玉 《教育导刊》2001,(15):47-48
高职教育以“人为主体,能力为本位”作为指导思想,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除了应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能力,以提高专业水平与职业岗位能力。然而,学生普遍存在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难学的问题,不少学生学完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后,对于编写比较简单的应用程序仍觉得无从下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入门问题,解决入门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程序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运用上机实践能很好地解决入门问题中的三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培养出满足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编程能力需求的毕业生,研究并探讨了当前计算机语言编程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和弊端,阐述了多元化教学方式改革方案,通过建设计算机语言编程课的特色教学组织形式,依托"慕课"这一新兴互联网教育资源改变了"个性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C程序设计"作为大多数高校计算机语言的公共课程,其实践环节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掌握、应用好这种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其实践环节的授课效率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课程应以学生需要为基础,通过提高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教师能动性等途径,努力调动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为此,必须让学生明确大学语文学习的目的,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的内容,掌握大学语文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学好计算机语言对文科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文科生在学习计算机语言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为了增加文科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质量,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必须被采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英语教学是语言的教学,而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培养目的语文化意识应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之一。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开拓眼界、拓宽知识面、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发现和进步过程。  相似文献   

15.
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教学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为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但是,从华南师大外文学院进行的探索性试验来看,利用校园网教学平台进行英语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效果上无显著差别。本文借助该试验分析其表层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错位。这些错位因为与网络优势和大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不相适应,对英语学习效率和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万蕊 《青海师专学报》2009,29(2):126-128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英语教学中普遍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由于实行分层次教学,一部分英语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被分在了低层次班级,我们通常把这类学生称为后进生。而后进生往往是对英语不感兴趣或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因此,培养此类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成为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所有高校生掌握并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因此,它的推广是面向所有高校生的。  相似文献   

17.
高职学生外语交际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交际策略在交际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外语教学的各环节中合理地对学生加强交际策略的训练,使学生积极地运用交际策略,顺利有效地实现交际目的,一方面要做到课堂教学与交际策略训练相结合,打破传统模式,组织真实自然的交际活动,为学生创造交际策略运用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丰富课外语言交际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外语交际策略训练第二课堂,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赵露 《铜仁学院学报》2013,15(1):130-131
交际法又称“意念法、功能法”。交际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运用所学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二外日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为了能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正确运用语言,应充分重视应用会话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口语教学和口语测试过程中,教师们发现学生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语言学家Dulay和Burt曾说过":不犯错误是学不会语言的",指出了从错误中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本文从错误分析理论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探讨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口语考试中所犯错误的类型及原因,提出口语中常用的纠错策略,希望对英语口语教学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与语言输入输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着眼于课堂互动与语言输入输出,旨在了解课堂互动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以便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输入”和“输出”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是课堂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等形式,使课堂成为交际的场所,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教师应尽多地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