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玲 《浙江教育科学》2009,(3):60-61,63
西方的阐释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从阐释学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理论到古典阐释学阶段的“一般阐释循环”理论再到现代阐释学时期的“哲学阐释循环”理论,其基本内容也从文本内部的阐释循环发展为理解与生命的阐释循环再发展为存在的阐释循环,它们各不相同,但又有着承继性。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主要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了圣经自解原则,圣经阐释学才出现了初步的阐释循环。古典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他把消除误解、恢复作者原意,视为解释学存在的依据,还停留在经验主义哲学上。至狄尔泰,  相似文献   

2.
偏见概念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伽达默尔在对海德格尔“先在”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偏见”的概念,他对偏见的重新梳理和定义构成了他的阐释学的基础,对偏见概念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对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体与散体之争往往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了解不够,尤其是对于翻译古诗的难度认识不足。英汉两种诗歌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两种诗体形式风马牛不相及。古诗的形式与音韵不可译,古诗的“三美”更不可能再现。英译中国古诗是“在不可能的范围里找出个可能来”。首要问题不是用诗体还是用散体翻译的问题,而是要准确传达内容。  相似文献   

4.
明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平庸的时代,尽管明代主流诗人或力倡复古,或力主创新,企图找回失落的“真诗”,但也未能改变明诗平庸的面貌。究其原因,即非明代诗人移情别恋缺乏创作热情,也非他们在诗学理论上抱残守缺缺乏创新精神,而是宋以后中国文化理性成熟童心渐失所致.明代主流诗人以“真诗”为最高境界的种种努力、种种试验,就是要拯救宋以后古典诗歌的衰势,再现盛唐以上的辉煌,但留下的却是平庸的诗作与失败的记录,由此可以窥见古典诗歌的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5.
阐释学一开始用于《圣经》阐释,后来越用越广,但仍然是文本阐释。后来,海德格尔提出“此在阐释”,把阐释学扩展到对人的理解,并且主张从哲学上理解,此在阐释学才是阐释学的首要意义,因为此在阐释学“把一切哲学发问的主导线索的端点固定在这类发问所从之出且向之归的地方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  相似文献   

6.
叔本华将康德的“自在之场”原创性地置换为他自己的“意志”,这在西方哲学史上不啻又一次哥白尼革命,德国哲学由此而走上了一条非理性主义的道路。不过,这一革命的完成并非轻而易举:叔本华必须证明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在被说成是“意志” 之后如何是可知的。本梳理和评论了叔本华研究对“意志”之可知性的怀疑、批评和修正,并展示了叔本华自己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武断和犹豫,最后试图说明,问题之关键不是学术性的,而是在学术性之后所隐藏的思想动机和历史意图。本所涉及的论争可能对认识中国哲学史上理学与心学之争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把哲学阐释学这个概念引入翻译领域打破了翻译实践中长期以来的忠实这个神话,且对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借助斯坦纳提出的基于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对宋词的英文翻译进行分析,研究其体现的创造性叛逆现象。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创造性叛逆不是指译者对原文的任意背离,而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实现对原文更深层次忠实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悲剧概念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悲剧作品丰富多彩,但对悲剧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不仅没出现过“悲剧”这样的概念,甚至连什么是“怨谱”、“苦戏”也都没有阐说。中西悲剧理论的基本原则虽然相同,但西方悲剧理论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存在差异,不完全适合中国古典悲剧的创作实践。因此,借鉴西方的悲剧理论,结合中国古典悲剧的特点,可以为中国悲剧下一明确而又符合民族特色的定义:悲剧是对戏剧中主人公以幸福或生命为代价,为克服生存危机所做的失败的努力或对超常磨难的承受的展示,它唤起审美主体惊惧、反思、振奋或崇高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9.
构建基于“公共阐释”的当代中国阐释学派,需要对西方阐释学和当代阐释学发展的现状作出深刻反思。反观西方阐释学发展的道路,在西方阐释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私独性”与“公共性”、“私人理解”与“公共理解”、“方法”与“反方法”之间的“阐释”的张力。在这种张力的支配下,阐释学要么演变为局限于某一特殊学科范围内的阐释学,要么成为...  相似文献   

10.
《问说》教材注解对《孟子》“求其放心”的释义为“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这是不确的。既然是“放纵散漫的心”,还要“找回”它干什么呢!查《孟子》原文,知道“放心”的“放’不是“放纵”的意思,而是“丢失”的意思,“求放心”就是“找回丢失的本心”。盂子的哲学思想是“性善”沦,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只是普通的人容易丧失这些“本心”,“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他认为学问之道就是在于找回已经丢失的善良的本心。至于“大人者”,则“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