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拼音"一词不知始于何时.在文字改革史中,这个词最早见于1897年王炳耀的《拼音字谱》一书.在此之前,一般都说"切音".如1891年宋恕的《六斋卑议》中就出现过"切音文字"的名称.①1900年王照创《官话合声字母》,其中"合声"也就是"拼音",是满文的说法;②"合声"的说法一直没有流传开.清末的文字改革家用"切音"比用"拼音"普遍得多;"拼音"一词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才逐渐代替"切音"的.但是,民国时期出现的三大文字改革方案——"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拉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长期对语言文字问题异常重视,多次就岛内语言文字问题发表意见,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语言文字观点。在语言上,马英九强调以国语为主轴,尊重方言和原住民语言;在文字上,坚持繁体字,主张"识繁写简",积极推动甲骨文入"世界记忆"和申请汉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强调通过"文教论坛"协商书同文;在拼音上,主张教学以注音符号为主,公共场合,尤其是招牌、路牌名以汉语拼音为主;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主张设立"台湾书院",与大陆孔子书院共同竞争。马英九的语言文字观实际上也是国民党语文政策的集中体现,这几年得到逐步落实。对于马英九的某些主张,我们认为应区别对待,并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3.
许长安 《现代语文》2002,(11):43-43
一、全盘否定“国语运动”:台湾的国语运动成绩很大,但也有失误,就是利用强制手段推行。现在,一些人抓住这个错误大做文章,历数推行国语摧残方言的罪恶。说当时推行手段之强硬,己近秦始皇霸道主义方式。他们认为推行国语造成方言的流失,因此主张进行“台语教学”。但是他们把方言问题政治化,认为国民党政府推行国语是为了消灭台湾话,是把中国的语言强加给台湾人,是政治控制的手段。他们全盘否定国语运动,叫嚷要废除国语的独尊地位。一些人还极力避免讲国语,有意识地在公共场合讲“台语”,所以他们提倡台语教学己经不是单纯的学…  相似文献   

4.
在陈水扁紧锣密鼓鼓吹“台独”的噪音中,有一个强杂音,这就是通用拼音的正式出台。通用拼音的出台汉语的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专有名词要译成英文,必须使用拉丁字母。台湾的国语注音符号显然不能用。在台湾使用的拼音法,有国语注音符号、国语注音符号二式、国语罗马字、耶鲁式、威妥玛式、邮政式和国际音标式;近几年又开始使用通用拼音(又称“自然拼音”)和中文拼音。这就是九种不同的拼音法。  相似文献   

5.
1928年由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公布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Gwoyeu Romatzyh,简写为G,R),是由几位著名中国语言学家集体制订的第一个用罗马(拉丁)字母的拼音汉字方案.参加制订这个方案的语言学家在拟订方案之前,就对汉语拼音文字的有关问题进行过探索和试验.《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就是这些探索和试验的结晶.回忆一下他们所走过的道路,对于了解拼音汉字的来龙去脉,无疑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6.
国人要爱国语国文刘煌添国人爱国语国文,我认为这是爱国的一个具体体现。所谓国语,就是祖国的语言,包括汉语和各少数民族语、普通话和各地方言,但代表祖国的统一语言是普通话。所谓国文,就是祖国的文字,包括汉字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字、汉字的繁体字和简体字,但代表祖...  相似文献   

7.
说起洛城三兄弟L.A.BOYS,似乎永远有讲不完的话题。比如他们是第一个将美国街头舞蹈成功移植到台湾的团体,是第一个将英语、国语、台语三种语言溶入歌曲中的三声带团体,想想当  相似文献   

8.
文字作为辅助语言交际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发展,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鸦片战争以来,受到欧风美雨洗礼的中国留学生们,从多个方面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他们凭借对拼音文字的熟稔,发起了国语罗马字运动,想以此来普及教育,从而达到振兴中国之目的.其中,留学生钱玄同、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表文章,开讨论之先河;赵元任、蔡元培、周辨明、林语堂等提出建议,酝酿方案,促成讨论的高潮.在国语罗马字方案制定过程中,留学生们创立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反复研究,制定方案,最后使国语罗马字方案得以正式公布,推动了中国的汉字改革.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一种工具,作为语言的符号,汉字和拼音当然也是工具.本文就对汉字与拼音进行了比较,以此提高汉语言文字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切音有"反切"和"拼音"两重含义.拼音义萌芽于清初,成熟于清末切音字运动兴起之时,并因拼音义的成熟而排斥掉了反切义.切音字这一术语大抵产生于清朝末年,通指世界上一切拼音字(包括非文字性质的拼音方案),这是早期的泛指义.随着切音字外延的窄化,专指清末民初出现的各种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利用拼音原理为汉语设计的文字方案、速记字和为汉字设计的注音方案等),这是切音字的专指义,专指义排斥掉了泛指义.切音字运动的时限学界有多种说法,本文认为,应以卢戆章发表切音新字的1892年为起点,以1911年清王朝灭亡为终点.因此可将切音字运动定义为"发生在1892年至1911年清末20年间的拼音字母运动".  相似文献   

11.
早在17世纪,一些西方教士就开始进入越南境内。为了完成在越南传播罗马公教教义的任务,他们按照拉丁字母系统创造出一种记录越南语的拉丁化拼音文字。这种文字后来被命名为"国语字"。从创制期到19世纪初期,国语字仅仅是传教者为了传教工作(主要用来翻译《圣经》和编写教义),而用拉丁字母来拼写越南语的文字,使用范围很窄——会使用这种文字的基本上只有传教者,对于广大群众它还是一种陌生的文字。从1858年起,法国侵略越南并实行殖民政策。侵略者极力控制汉语与汉文化在越南的影响,一面鼓励越南人使用越南语与越南国语字,一面传播法语与法国文化。当时在越南社会上出现了"汉-越-法"的语言竞争局面。其中国语字对汉字和喃字的替代过程是越南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是多民族、多语种共存的国家,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马来语为国语,英语为行政语言。国家教育实行"双语政策——英语加上一种母语",即以英语为第一语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小学国语教育,战前可以说是文字中心教育,而战后的国语教育,则认为文字已不应再做为文字,而应做为语言进行教学,因而便开始着力于语言的教育、词语的教育了。  相似文献   

14.
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含意颇有出入:前者侧重语言与文化,后者侧重传统与政治;前者分布遍及全球,时代专指现今,后者集中于中国本土,具有历史传承。我们共同的语言,台湾叫做"国语",新文学兴起之初,胡适就有"国语的文学"之说。大陆叫做"普通话",以别于各省方言与少数民族的语言,又称之为"汉语"。至于书面语,自然叫"中文"。  相似文献   

15.
有人认为文字的本质是"形",是以"形"示"义",并且,因为文字是不能记录语"音"的,所以不能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这样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文字的本质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16.
国语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确立的。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与国语运动具有一体性。五四新文学运动建立起来的白话文是最好的语言,具有现代思想品质和工具品质,它和清末各种白话文以及中国古代白话具有质的区别。五四之前的白话文不能作为"国语",因为它不构成语言体系,也没有达到"国语"的标准。五四之后各种势力都曾尝试语言变革,提出了各种理论,并有相应的实践,但都没有动摇国语,根本原因是没有产生新的更优秀的文学语言作为支撑,中国近百年来文学语言没有根本变化,现代汉语一直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规范。  相似文献   

17.
正我惊喜地看到:中国人正昂起头颅,迎接新时代的明媚阳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只要谈起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总是一副畏畏缩缩、瞻前顾后的样子。他们怕"友邦惊诧",怕因"思维方式不同"让外国人无法理解,甚至还怕"因不合世界潮流而丢人"——这从我们的文字曾有过"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设想可以窥见一斑。不能不说,在文化方面我们曾经是多么没有自信!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的名称,从最初的群名到"国文",到改"国文"为"国语",到部分恢复为"国文",到改"国文"和"国语"为"语文",到改"语文"为"汉语"和"文学",最后完全恢复为"语文"。其正名的过程,是一个论争的过程,反映出人们对其本质的不同认识。今天,之所以其他名称无法取代"语文"而作为这门学科的名称,是因为"语文"已成为一个能揭示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的"概念",而其它名称只能是揭示其某一属性的"名称"。  相似文献   

19.
在定住五四白话的性质时,一种阶级意识介入了五四文言、白话的语言论争.周作人的"老爷"与"听差"论是对文言保守派的阶级意识的经典分析,而胡适、周作人取消对白话的"二元"态度,并以"国语"取代白话,则体现了他们所追求的民主政治的平等阶级观.  相似文献   

20.
蒋华 《现代语文》2006,(8):80-80
商标语言是指文字商标和组合商标中的所有文字信息,包括商标的名称、商标图形上的汉字或者其变形、汉语拼音或者其缩写、外语译名或者其缩写.商标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古人云:"情欲信,辞欲巧",恰当地使用引用、双关和借代等修辞手法,可以增添商标语言的活力,使之于平淡中见瑰奇,疏落有致,富于节奏,不落俗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