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 ,是时代的产物 ,所有时代的矛盾在他的历史剧中都有所反映 ,且呈现出一种逆现象。这首先是战斗的需要对剧作的双面影响上 ,既表现了历史精神 ,又割裂了历史精神 ;其次表现为大我的膨胀、小我的萎缩 ;再次 ,表现为为了达到为现实服务的目的 ,剧作中大都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阵线分明 ,以致于出现了好人皆好 ,坏人皆坏的现象。以上几种现象既使郭沫若的剧作获得了成功 ,又使其有所局限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浪漫主义诗学传统中,李白和郭沫若是两座屹立的高峰。从思想文化立场来看,郭沫若和李白都是杂糅了儒、道、侠等文化的非常复杂的存在,都是各自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史上的“洄水沱”现象。二者不仅在复杂性上相似,而且在具体的思想文化方面具有相通性。该文就入世品格、叛逆意识、隐逸思想以及任侠精神四个方面对李白与郭沫若的共通性作出了解读。  相似文献   

3.
漂泊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时期,时代的剧变带来了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隔膜感,漂泊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学主题。时代氛围的濡染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郭沫若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漂泊审美特质。物质困窘、耿介率真、愤世嫉俗、毅然奋行是其小说中飘泊的共同特征,离去一归来—再离去是他们共有着的一种行为模式。这些在苦闷中徘徊却依然顽强寻路的漂泊形象既凸现了郭沫若鲜明的创作个性,又表现出其坚韧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公开宣称自己是“标语口号诗人”,我们不必为其忌讳。郭沫若是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歌的实质就在抒情和表现激情。“标语口号”最能成就这样的激情。郭沫若的诗歌是历史时代的“传声筒”,“标语口号诗”并不抹煞诗人的价值,更不是耻辱。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自传集记录了其个人成长的经历,又融进了他的批判性思考及切身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录缩影。通过郭沫若自传了解当时中国经历的变革,因这些变革给郭沫若造成的重要影响以及他对人生的思考,对时代的反思,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郭沫若的风雨人生和当时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20世纪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化名人。一度沉寂的郭沫若研究近来突然“火爆”起来。究其本质而言,这种“火爆”其实是一种混乱。目前郭沫若研究中的迫切课题是探索郭沫若的精神结构,弄清所谓郭沫若“人格现象”的内在原因,使郭沫若研究尽快走出目前的混乱局面。在互渗思维基础上形成的“返祖”情结与当代意识的融合是郭沫若精神结构的突出特征。郭沫若的学创作、学术研究乃至人格现象都可以从这里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以崭新的诗歌形式——白话诗歌唱破旧立新的时代精神,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上第一位当之无愧的新诗人。儿时厚实的旧学功底,留日后视野的开阔,为郭沫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往往能借历史、神话、传说、异域生活的改写,传达出时代的精神。郭沫若的  相似文献   

8.
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封建统治集团的腐败,而其间,权奸贾似道的倒行逆施,加速了宋朝的覆灭。我们把造成贾似道这类典型官僚的社会契机及其演化过程,称之为"贾似道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少年时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任人唯亲的裙带风使他当上了大官,谎报功绩使他骗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权力失控又使他得以胡作非为,贪图淫乐的人生观使他向敌乞降,多行不义使他终于被人民抛弃。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能否正确用人和对权力有效监督,是决定一个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又取决于这个政权的性质与体制;如果坏人当政,必将祸国殃民。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因其人格与文格的善变而为世人所诟病,但他在文学、历史、考古、书法、甲骨文研究等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其成为20世纪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历史存在,要真正走进这位文化巨人,理解他多变的人格与文格,自然绕不过其独特的个性气质——癫狂与理智。癫狂使郭沫若小节不保,但理智又让他大节不亏,宏观审视郭沫若在中国现代史各个风口浪尖的真实表现,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郭沫若的一生:“白玉有瑕,瑕不掩瑜。”  相似文献   

10.
作为开一代诗风的五四新文坛的杰出抒情诗人和作家郭沫若.从叙说自我情感体验出发,把自我的热情灌注到他的文学作品里,同时又把巨大的历史忧患感和社会使命感融合在自我情感中,让个人情感浓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使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感召力.郭沫若是一位主情的文艺大师,他的作品就是他抒情的产物.研究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应该说是郭沫若研究中的一大课题之一.本文谨就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和抒情风格,阐述本人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先秦关学史研究,卓越地将审美形式和审美意识及其美学史结论融汇在一起,有着浓厚的经验理性色彩。他以青铜器皿上的器型、铭文和纹饰为切入点,从业经抽象的线条、图案和组配的结构形式,发掘其审美意味,彰显蓬勃旺盛的生命生机和历史性的深重涵值,并首次原创性地运用青铜器花纹来解读和确定关学史的时代内涵和特征。郭沫若以时代精神和时代审美理想为核心,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宏深语境中考察关学现象的变化,反转过来,美学现象则成为社会、历史、文化的表征,呈现双向互涵相协之关系。郭沫若同时兼具了青铜时代的社会史和美学史的开山祖身份和地位,他对先秦关学史精神、特征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说。郭沫若坚守实践美学观,从社会文化实践层面上加以解读、阐释和动态说明,他所进行的是社会学、文化学的美学史研究,所形成的论述话语和逻辑结构,至今仍是治先秦美学史学者的范例。他采用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器皿学、文字学等原理,独得先例地创造了“标准器论”和“波动论”,这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研究,进而在先秦美学史的研究方面是世纪性的创获。他谛听远古美学史的“心音”,从文物和文献出发复原和复现美学史的现场。郭沫若先秦关学史研究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缘自科学的实证精神、先进的方法论、优越的学术生态环境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尼采认为,超人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但他的超人却是以少数强权者的需要来进行符合个人利益的弃旧换新的。郭沫若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以“激情天才”形象实现了对尼采超人哲学的“变异”,使之成为“五四”时代革命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通过具体事例考察历史发展中的精神现象和历史认识中的精神现象的同时,揭示了历史精神的实质,阐明了历史的关系最终表现为人的精神关系的集合,历史最终表现为人性的展示。人与人之间彼此依赖,在相辅相成的原则下共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二者是人的力量的外化,是人性增殖的结果。并力求在历史与精神之间寻找一种联系,在历史发展中探寻历史认识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由于传统社会学批评模式的局限,郭沫若历史剧的研究者主要探讨其社会价值,很少从郭沫若的精神个性及生活经历等方面考察其创作的心理动因及其艺术价值。本文主要阐述郭沫若历史剧作中所潜藏的一种“流浪”情结,并论述它在郭沫若各时期创作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及其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多重影响。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在其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忏悔情结。由于郭沫若自身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时代主题的不断变化,使其注重自我升华和民族拯救的双重追求,实现了自我—家庭—社会的忏悔发展历程,显示了郭沫若文学创作与基督教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以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为研究对象,描述和分析其作品中表现出的创作与时代政治、与同时代作家的错位又同步的现象,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客观原因以及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媒体传播取代了单一媒体传播,成为媒体传播的基本形态。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与差异化的信息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受众分化现象应运而生。全媒体时代受众分化的基本类型包括技术性分化、内容性分化和交互性分化,其社会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使社会分层进一步加剧;二是使社会凝聚力面临挑战;三是使个体话语权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8.
长征,人类历史上永远无法复制的史诗般英雄壮举;长征,穿越时空永恒的精神坐标;长征,"一切皆有可能"真切的历史回应。什么是长征精神,如何深刻认识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什么关系,如何结合时代主题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此历史性时刻,王向阳同志独辟蹊径,以自己的方式和思维诠释着长征及其精神。他的分析鞭辟入里,既从历史角度回顾了长征精神的起源,分析长征精神的影响及重要意义,又从现实角度揭示了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读罢此文,心底顿生攻坚克难的壮志豪情,耳畔久久回荡"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时代强音!  相似文献   

19.
重男轻女的社会历史现象在潮汕地区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生育观以及教育、社会与家庭地位、婚姻等方面对妇女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造成潮汕地区严重的重男轻女社会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潮汕传统社会生产、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家族、人口等社会客观条件的影响。严重的重男轻女社会现象对潮汕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彻底铲除重男轻女这一现象,使广大女性自尊、自信、自立,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燃点,以现实主义的时代精神相灌注,而使“屈剧”产生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他的诗意化的艺术表现和超越式的艺术思维,更为作品增添了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