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文化理论   6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是在同一切剥削阶级的反动文艺思潮进行激烈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为了更加自觉地贯彻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必须继续深入批判种种修正主义文艺观点,肃清流毒。林彪宣扬的“灵感论”就是其中之一。林彪鼓吹创作来源于所谓“灵感”,据说这种“灵感”“如同电光石火”一般,“稍纵即逝”,必须“抓住不放”。对文艺创作的过程,他提出了一个公式:“使这些‘零件’逐渐  相似文献   
2.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呤长恨曲,胡儿独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3.
江苏海安青墩遗址代表了江淮地区原始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填补了新石器化在南通地区的空白。在大量出土物的解读中,可以看出其化史的延续性,揭示出了美和美学史的发展规律。青墩遗址具有首次化性质和原创性审美特征,诸如鹿角回旋镖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为最早制造和使用,它和带柄穿孔陶斧、长江北岸五六千年前的“干栏式”建筑,均为我国所首次发现。其鹿角剖纹是《易》起源的最早证明。青墩遗址的化渊源十分深厚悠长,青墩人的智慧和思维及其方式得到了极早的开发。青墩遗址的出土物以有形的载体承荷着大量无声的历史化信息。其石器同农耕化、陶器同饮食化、骨器同象数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青墩遗址大量出土器皿造型的精致性、线条的流变性,体现了水化的智慧性、机巧性特征,它与环太湖圈的吴化区的审美格调如出一辙,代表了当时华夏化-美学的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4.
六朝园林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六朝园林的第一次系统研究。文章把六朝园林作为历史文化形态来考察,认为现今存在的明清江南园林,其历史母体是在六朝。六朝园林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转捩期和定型期,改变了先秦两汉以来的园林文化观念和建筑形态,趋于山林化和精约型。文章对六朝皇家、佛家、私家三大园林系统分别进行了考察,并对南北方园林作出了比较,论述了六朝园林的内部结构及其美学特征,从而确定了它在六朝文化史和整个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建构中国美学史的学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学术史上相对年轻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依然存在着不少盲点、空白,整个领域存在着失衡和研究框架的跛足现象。这就要重新确立起研究对象和领域,实现美学思想和审美形态在总体的整合。在这一建构过程中,需要有新的美学史观,寻求美学史框架的平衡性。中国美学史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复活、现代视界、现象描述、经验揭示。史识、史感是对历史事变、事实、事例、人物等,经过评判、评说所得出的理性结论和真知卓识。历时性解读更具有史的本体性意义,包含有承绪与变异,或同化与“异化”的两种发展方向,而异化更应给予学术重视。异化表征了历史发展的曲折经历,使其更真实地体现出历史的演交情形。而异化过程借助于“中介”得以完成,从而形成了基本演化图式。在基本研究方法上应体现史的本体性机制、美学的根本特征、研究主体素质发挥的综合要求。用中国美学史的思维方式体认美学史,从而实现审美的诗性体验的目标。美学史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构应当具有和焕发个人的学术风采,要有个人独特的体认、领略、把握、感受,甚至属于其个人的话语系统。这一切需要学术创新和遵守学术规范,才能在良好的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内建构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6.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杰作,写成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唐都长安受权贵们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越中,这首诗是行前书赠友人的。全诗托以梦幻,设以虚境,用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寄以情怀,向山东诸公申明心迹。  相似文献   
7.
《失亍亭》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二部长篇章回小说。它以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描写了从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公元184)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统一中国其间近百年的波澜壮阔、风云变色的斗争史实。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诗词具有两个方面的经验品格 :以美铸诗、以诗证史。我们必须注重从审美的视角入手 ,去探究毛泽东的情感世界、诗词学养、审美个性、意象塑造、主体风范 ,并联系毛泽东的诗词美学主张和晚年生活 ,进而对毛泽东诗词作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游赏作为文化、美学现象,在明代以独立而丰富的形态拓展了游赏视域,形成从台阁到山林、从自然到世情、从古雅到平俗的走向;它构建了独特的品味型游赏方式,产生了以“趣”为中心的游赏情调,并广泛整合了多种游赏心态而成一体;标识着从古典理性主义到近代感性主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六朝乐舞之审美格调、美学思想 六朝乐舞之审美格调首先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人的情调、风度,即体现了六朝风流气度。《宋书·隐逸》载,“衡阳王义季镇京口”,“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戴)顒憩于此涧,义季亟从之游,顒服其野服,不改常度。”谈宴终日,“为义季鼓琴,并新声变曲,其三调《游弦》、《广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太祖闻其好乐,赠正声伎一部。音乐成为六朝时尚和名士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