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新教育之梦》的作者朱永新用自己人生的轨迹给“梦”作出了最好的解释:大队泥水匠、大学生、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副市长。一位编辑朋友说,他去过一处乡村中学,问及教育报刊在学校教师中的阅读情况时,校领导直言,学校的不少青年教师上完课不是搓麻将就是打牌,基本不看书。这并非个案。他不禁为我们的青年教师们担忧起来:“也许他们真的不喜欢这份职业,也许他们喜欢这份工作,但他们的热情被无情地扑灭,他们对自己的前途迷失了方向。于…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21,(50):73-74
新时代的数学课堂应当是多元而包容、生动而有趣、民主而真实,每一位教师应当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倾听儿童真实的声音,追寻课堂最本真的样子,帮助学生大胆绽放思维之花,用心营造一个儿童喜欢的魅力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3.
劳动教育提升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符合教育的社会性目标,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举措,是回归教育本真的正确抉择。中小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良好的劳动品质决定他们对社会、对国家进步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是他们创造自我幸福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素养。  相似文献   

4.
人际吸引力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力。人际吸引力在师生关系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教师来说,自身的人际吸引力越大,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亲密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也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确信教师的正确性,并转化为自我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学生由于喜欢某些教师而喜欢他们所教的课程,而对不喜欢的某些教师则不喜欢他们所教的学科。由此可见,教师有没有人际吸引力,其人际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影响教师人际吸引力有哪些因素呢?一般说来,主要…  相似文献   

5.
<正>长期以来,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评价是学校数学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就此谈谈笔者研究的一些心得.一、当前初中数学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传统数学教育中,教师是数学学习评价的权威,也正是这种权威形象更容易让缺乏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所认同,因为他们把教师的评价作为评估自我价值的标准.大多数教师要求学生不仅回答出问题结果,且要说出过程,这种让学生出声思考的方式,本可以很好的检测学生的推理能力,然而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生存状态受制于教师的生命表现和生命体验、生命信念和生存意向、生存能力和生存境遇、社会角色和自我认同、个体生存和群体生存。教师要找回自己本真的生存状态,就必须重新发现教师职业的内在规定性,即教师是一个被召唤者,教师是一个生命的体验者。  相似文献   

7.
尼采以权力意志为教育立法,力图从根本上改造现代教育,由此确立了冲突中生成的师生观。在他看来,师生是有着权力意志的独立个体,而权力意志追求自我强盛的本能赋予师生斗争的合法性,对抗成为了师生自我超越的一种方式。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抗自己,学生则在认识和肯定自我的同时摆脱教师的依赖,进而获得本真的自由。这种辩证的师生观具有肯定与否定的二重性,天然带有乌托邦色彩,但在审视当前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师生交往时亦有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8.
夏红恒 《师道》2006,(1):16-17
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在我看来,孩子的学习风格可以分成四个类型:认知型、模仿型、逆思型和开放型,每一个类型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些个性是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决定的,家长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这些个性,并顺着个性引导孩子,让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以朋友方式对待认知型孩子如果是认知型的孩子,他在平时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争辩,喜欢追问事情的来源,学习比较主动,但比较固执,常常不理会别人的感受。这类孩子比较适合美式教育,平常要以朋友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以…  相似文献   

9.
韩彩云 《学子》2013,(10):42
赏识教育是一种欣赏和激进教育,是学生普遍受欢迎的一种教育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件法宝。通过赏识,学生可以找到自信。在中等职业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基础差,更应提倡以赏识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也许我们都有同感,那就是如果你的学生语文基础太差,让他们掌握语文这门语言,达到口、笔头熟练应用真是太难了,硬性地强迫他们开口与你对话那简直是难以上青天,难道他们真的要放弃语文,语文也真的要放弃他们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赏识的目光  相似文献   

10.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之所以非常喜欢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它道出了生命的一种本真的、自在的状态。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不禁要问:本真的教育对多彩的生命究竟承担着怎样的责任?是唤醒、放飞?还是抑制、羁绊?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执教英语多年,我越发感觉到英语教育的难度,让小学生学会英语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从基础阶段,让学生建立其语言素养对他们进入初中后的学习能做很好的铺垫。我认为,英语教师要多从新课改中领会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制定出被学生喜欢的课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很多英语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备课、课堂教学、测试。但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对作业的评改缺乏充分的认识。他们忽视了这一教学双方进行思想交流和教师可以得到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忽视了作业批改的重要作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初中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特征,他们往往以成人自居,喜欢自我评价,同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一时期,他们心理上突出表现为被关注心理、被承认心理和比较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抓住他们这些心理并根据他们的不同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对其进行教育,防止学生出现…  相似文献   

13.
本真的教育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化运动是在现代性中开展的,受现代性及其技术型专业观的影响,教师专业化实际上走的是技术型专业化道路。作为主体间的精神交往与建构活动,教育是人文性活动。因为是人文性活动,所以更需要理念,教师职业是理念型职业而不是技术型职业。教育理念选择、重构着教师任教的学科知识,驾驭着教学方式和教学技能,学科知识和教育技术只有在本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才能取得本真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与教师职业知识的灵魂和统帅,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据之一。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应当是理念型专业而不是技术型专业。当下,在教师的学历基本达标之后,本真的教育理念应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  相似文献   

14.
龙胜 《湖南教育》2006,(7):30-31
一、让教师自信起来。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库姆斯在他的《教师专业教育》一书中也认为,一个良好的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我,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自我的能力以及所面对的工作,具有强烈的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教师应该拥有自信,这是教师迈向人生成功的基石。纵观著名的成功的教师如魏书生、斯霞等的教学人生,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都与他们拥有自信分不开。  相似文献   

15.
闫波 《成才之路》2013,(30):52-52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来源广泛,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因此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是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紧抓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及人生目标。同时,教师要转变观念,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珍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找到自己的长处,并多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与家长携手共同培养和教育他们,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16.
调皮学生的潜力无穷,再调皮的学生也是单纯又聪明的孩子。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去奖励调皮学生,激起他们内心的荣誉感。在他们犯错时,教师要尽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去责骂他们,而是好言相劝,使他们觉得老师真的很喜欢自己。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有数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可能都曾获得这样的经验:教师当获得某个(某些)学生具有“学业冲刺”潜力的信息后,就会对他(他们)产生相应的期望,并有意无意地给予关注、激励和辅导;这又激发他(他们)自我期望、自我激励,并把“亲其师”的情感体验化为一种勤奋学习的动力。结果,在学生身上真的产生符合教师期望的效应。这种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孔彩芳 《教育探索》2012,(10):90-92
本研究在对个案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们的外语教师教育中存在一个盲区,即忽视教师自我认同心理的培养;外语教师教育中的这个盲区所导致的后果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自我认同与其对自己的"教师"身份认同间的分离。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中小学教师"十二五"继续教育进程,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人才队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至关重要。如何通过职业道德的修养提升自我,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此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说起教育和教学的追求,李洁玲用到同一个词——“回归”.她说,她追求的是回归儿童本真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回归儿童本真的教育. “回归儿童本真就是要从成人的思路中跳出来,还儿童自主权,使课堂回归儿童味,符合他们的学业水平;使教育贴近儿童的生命状态,满足他们的心灵需求.”李洁玲解释道. 那么,李洁玲怎样实现教育、教学的双双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