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18世纪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欧洲的一个音乐文化中心,也是古典音乐的发祥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都在维也纳度过了创作的成熟时期。所以,以他们为代表的作曲学派被称为“维也纳古曲乐派”,形成这个乐派的时间约在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现在,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一时期的首位音乐大师。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出身贫苦,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1791年在埃期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其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曾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  相似文献   

2.
“告别”交响曲《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并不是一部伤感的作品,而是有着幽默的情趣。标题“告别”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海顿的雇主尼古拉斯亲王非常迷恋他在艾兹德哈齐城堡的宏伟宫殿和美丽花园,每年都要带乐师们去那里驻留。1772年,尼古拉斯亲王停留的时间比往年更长,乐师们越来越无法忍受,便向海顿求援;于是海顿就创作了这部《告别交响曲》,并在第4乐章急板后面加上了慢板的第5乐  相似文献   

3.
剃刀四重奏     
1787年11月,伦敦出版商勃兰德到维也纳去访问海顿,那时海顿还住在埃斯特哈齐公爵的新邸埃斯特哈茨。勃兰德就赶到埃斯特哈茨去见他。当时海顿正在刮胡子,因为所用的剃刀太不锋利而发牢骚说:“我愿意把我的最好  相似文献   

4.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发表于他30岁那年,普遍认为这部交响曲与海顿、莫扎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宏观与中观的层面来论述贝多芬分的《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浅探这部交响曲中的戏剧性体现。  相似文献   

5.
贝多芬(1770-1827) 是欧洲乐坛上的一颗巨星, 他是德国波恩科隆宫廷歌手之子,自幼从父学音乐。他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的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音乐成果,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他创作的九部交响曲,特别是第  相似文献   

6.
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1732—1809)[奥]一生作有一百多首交响曲、八十多首弦乐四重奏(别怕,大部分都不长),最终确立了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形式。1德国国歌。假想海顿哪天从地下醒过来,逛到了二战论坛,只消旁人通报一声:各位,这就是那首威武雄壮的德国国歌的作者!保证欢声雷动,镁光灯猛闪,一堆签名本递过来;就算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一溜儿排开也镇不住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只是很可能海顿会严重怀疑自己有失忆症和妄想症,因为他脑子里有个残留信息在说:不对啊,我满怀激情写这调儿那阵子这个叫奥地利国歌啊!海顿不知道他死后8…  相似文献   

7.
海顿(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出身于贫苦车匠家庭,曾给公爵家里当长工。后在新兴市民阶层影响下,曾两次去英国演出,并创作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名震全欧。我的乐团指挥来了!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曾在一公爵家当乐团指挥公爵根本不懂音乐,只是为了显示自己富有,  相似文献   

8.
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  相似文献   

9.
并不是奉承     
写了大量交响乐和重奏曲的海顿虽然早已声名遐迩,可是他相信一定会有不错的同行,即使他的名声并不那么响。一天,怀着这种寻求的心情,海顿信步踏进了伦敦一家经营乐器和乐谱的店铺。“请把真正的好作品拿来给我看看。”海顿对老板说。“请问阁下要哪一方面的?这里有几首很不错的海顿的作品。”“不,这我不感兴趣。”“怎么?阁下对海顿的音乐有意见吗?”“那可多了,所以请你给我看别的吧,难道你们只有海顿的  相似文献   

10.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开创者、形成古典乐派的器乐风格的奥地利伟大作曲家海顿是音乐史上多产的作曲家之一,他以乐观主义的精神来正视生活,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反映发展中的现实、人道主义倾向及思想的民主性,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启蒙运动”对他的影响.在50多年创作生涯中,他把弦乐四重奏形式发展得十分完美,对后世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莫扎特、贝多芬早期的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中,都能明显地看出海顿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其整体风格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通过对呈示部的分析就能感受作者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海顿和莫扎特奠定了交响曲的曲式结构 ,在他们的交响曲作品中第三乐章几乎无一例外全是小步舞曲体裁 ,贝多芬在交响曲创作中引进了谐谑曲 ,并以此取代了小步舞曲 ,大大拓展了交响曲的表现功能。凡此 ,都在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 ,我们力图以客观的分析来论证交响曲第三乐章由小步舞曲到谐谑曲的演变 ,论证谐谑曲巨大的情绪包容量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城,世界上许多声名赫赫的音乐大师.都云集此城。1787年春天,正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事业辉煌之时,他17岁就任大主教宫廷乐师,写过意大利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德国民族歌剧《魔笛》,还写过交响曲49部。这时,一位17岁的德国青年来到莫扎特的居室来造访。他穿着讲究.举止潇洒,风度翩翩。他找莫扎特是为求师的,但莫扎特对他并不十分热情.因为他正在房间里  相似文献   

14.
学校乐队的练习这是一所音乐学校,学校的管弦乐队正在练习。双簧管、长笛、大管、圆号和铜鼓按照乐谱奏得正欢,提琴手拉得神采飞扬。首席小提琴手是个大孩子,他在学校已学了一段时间,提琴拉得很出色。他们在演奏什么乐曲?估计是海顿的交响曲。这所音乐学校在维也纳,海顿和贝多芬那时都在维也纳。他们的乐曲在维也纳是家喻户晓的。贝多芬的交响乐较难,所以我  相似文献   

15.
渝文 《甘肃教育》2014,(12):96-96
正2009年7月4日,负责人类智力发展的机要负责人路易斯·阿尔维托·马查多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他对记者们说,他准备邀请大家参加国家青年交响乐队9月19日举行的一次音乐会。演出内容包括海顿的一部交响曲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最后乐章的合唱部分。他说:"小提琴将由我周围的60个5至9岁的儿童演奏。其中35个儿童从未见过小提琴。他们是从亚马孙河畔来的印第安儿童,他们连西班牙语也不会讲。"  相似文献   

16.
教法提示: 作品赏析《惊愕交响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海顿(1732—1809)第94交响曲的别名,“标题”来自第二乐章的强烈效果。第二乐章1~8小节为主题(见谱例),开始由小提琴用断奏方法轻轻奏出,然后以更轻的力度反覆,但在结束时,全乐队突然爆发性地一击,奏出一个全奏和弦,令人大吃一惊,于是使这部交响曲得到“惊愕”之名。本曲1~8小节结构方正,节奏平稳,旋律清晰。第9~16小节旋律较前部分显得生动、活泼、流  相似文献   

17.
海顿和莫扎特奠定了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在他们的交响曲作品中第三乐章几乎无一例外全是小步舞曲体裁,贝多芬在交响曲创作中引进了谐谑曲,并以此取代了小步舞曲,大大拓展了交响曲的表现功能。凡此,都在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力图以客观的分析来论证交响曲第三乐章由小步舞曲到谐谑曲的变,论证谐谑曲巨大的情绪包容量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8.
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当时的自然科学领域中,特别是在电磁学的实验研究方面,作出了划时代的伟大贡献,他的伟大功绩,如同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现在回顾法拉第所走过的成功之路,以纪念这位科学伟人的200周年诞辰。一、自学成才法拉第从少年时代起就勤奋自学,这与他早年身处逆境有很大关系。法拉第的父亲是伦敦附近纽文顿地区的一位铁匠,家境贫困,常靠救济度日,法拉第仅上了两年小学便退学了,这就是他仅有的学历。法拉第12岁当报童,14岁那年全家迁居伦敦,他  相似文献   

19.
1812年10月,大名鼎鼎的英国化学权威戴维教授,准备在伦敦大不列颠皇家学院举办讲座。正在学装订的徒工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1791—1867)知道后,弄到了一张听课证。在课堂上他细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回到店里又把笔记一笔一划地抄写清楚,还不厌其烦地做化学试验。 法拉第这样做,引起店主的不满,说他整天不务正业,胡思乱想,并下令不许他再在店里看科学书籍,否则就开除他。这突然的打击,曾一度使法拉第  相似文献   

20.
同事     
门德尔松9岁开始登台演奏钢琴,每次登台都获得听众的一致好评。12岁,他开始创作,先后写出了交响曲、经文歌、赋格曲和奏鸣曲。门德尔松15岁那年,他的老师蔡尔特庄重地对他说“:亲爱的孩子,从今天起,你不再是我的学生了,而是我的同事。我以老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名义,授予你同事的称号。”同事@韦尔乔 @王玉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