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实施素质教育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就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懂得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不懂得"扬弃",在高喊素质教育口号的同时,对过去的传统教育大加讨伐,全盘否定。时下有一种怪理论:素质教育就是愉快教育,就是吹拉弹唱蹦蹦跳跳,就是让学生尽情地玩,让学生干自己想干的事  相似文献   

2.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学界观点不一.文章从概念的语素构成、概念的语境生成、概念的理论支撑、概念的基本内涵等四个方面理解人文素质教育,得出,人文素质教育是教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教育,是基于人生命本身的教育,是有社会发展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为依托和支撑的教育,是融汇在人文知识中体现为"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并外化为人文行为从而使得受教育者实现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从元教育理论研究对于本土教育理论发展的贡献这个角度来说,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元教育理论研究是"无效"的。"无效"之因在于元教育理论自身的缺陷、教育学者的学养缺失和制度的规约,而其根本则在于教育学与教育学人缺失其本应具有的"真独立"的生命灵魂和价值品质,为此,追寻教育学和教育学者的"真独立"是制度规约下元教育理论和教育理论发展之必须。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无法成为学科主要是因为找错了研究对象。"目标-手段-结果"是教育实践的整体框架。如果我们把"手段"完整地理解为教育系统,这个系统既是其他学科无法研究的对象,也隐含着对教育的整体理解。在教育系统中,任何局部的信息处理和交互都可以由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解释,但是整个教育系统何以能够具有达到具体教育目标的功能只能由教育学系统机制来解释。研究教育系统能够发展出科学与技术知识,这些知识能提升从教者对教育的理解力和行动力。因此,教育系统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而这种教育学不再是教育术语意义上的教育学,而是新教育学。新教育学包含教育技术学、教育现象学、教育价值学三个分支,主张践行以设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新教育学不宣布一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而是为制定清晰合理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提供理论支撑;不关注泛泛的方法模式,而关注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设计教育系统以达到具体的目标;不关注有效性,而关注教育实践中的一致性;不关注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关注教育自身的规律;不关注实践的成功,而关注教育系统的缺陷。新教育学作为后发学科虽已开始,但其走向实践,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路还很长,至少需要在人员素质、实情数据以及软件工具等多方面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5.
标签理论源自犯罪心理学领域,该理论把个体失范行为定性为"越轨行为",同时对所谓的越轨行为的形成赋予独特的诠释。透视其内涵,其在教育评价方面亦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性质上可把标签划分为"积极标签"与"消极标签",不同的标签反映出不同"教育评价"价值取向,同时,对于学生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及理解"标签理论",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评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通过欣赏赞扬学生的闪光点,给他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使学生自觉地发挥优势,克眼不足。但笔者以为,赏识教育与其叫"赏识教育"不如叫"识赏教育"。因为只有"识"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赏"人。"识"是"赏"的前提,"赏识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识",第二步才是"赏"。  相似文献   

7.
周勇 《上海教育》2013,(13):58-60
近些年,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教育",不少课程及教育专家都在提倡"儿童学"。新近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把"儿童学"列为教师必须掌握的新"教育专业知识"。虽然目前还无法看清楚,为了让学生获得"理解""尊重"乃至"快乐",提倡者将会以什么样的"儿童学"训练教师,但当前的提倡与政策推动倒是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末以来教育界兴起的诸多时断时续或不了了之的"儿童学"运动。  相似文献   

8.
人的形象假设是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思想根源,人们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前提的。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它对"抽象的人"中的"君子"、"宗教人"、"自然人"、"工具人"、"理性人"、"文化人"等不同表现形态的"抽象的人"形象进行了批判,其研究路向也转化到"具体个人",具体表现为教育研究和实践转向生命的主体的人,使教育活动指向个人生活世界,使教育本质的认识走向主体间指导学习,促进个体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9.
爱是一个人活着最基本的要求:有了爱,才会懂得关心;有了爱,才会知道感恩。教师在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关注他们良好情感的养成。尤其是在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抓好学生的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指向教育目的,是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学院教育学和民间教育学作为不同形态的教育学,基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对“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做出了不同的描述。在对两种教育学视角下的人物形象进行汇总、梳理的基础上,找到两者在理解层次上的差异,进行概念理解上的纠偏,以正确理解“受过教育的人”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1.
数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文化;数学具有科学教育价值,又具有人文教育价值。数学课程是进行数学教育的载体,学科教育的目的应是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数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发挥其科学教育功能外,更要注重人文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12.
从人的价值角度审视德育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体。从人的价值角度探讨德育的价值,可以看出德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上,更重要地体现在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上,因为社会是由人来构成的。德育的价值体现为为社会服务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双重功效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教育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为: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教育科学发展观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对人的价值意义的认定,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直接影响,从而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发展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个性得到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把优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平等发展观念注入教育发展的观念中。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自觉地把握和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尊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4.
情感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智力发育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以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及生活幸福为目的教育活动。要实现这一价值,情感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本文在分析情感教育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和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回归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是解读儒家性善论教育思想基础的前提。"性善论"是一种实践理性哲学的概念,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学意蕴,强调性善意味着人与物的区别,人的价值的凸显;强调性善即是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肯定;强调性善才可能确立"道之以德"的正确教育原则,才可能为道德教育定性。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反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心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 ,也是一种教育制度。从教育学视角来看 ,心理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 ,体现在人的心力、人的潜能、人的德性三方面 ;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 ,包括求上心态、自主意识、健全人格三方面 ;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 ,主要表现为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希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代人在获得了物质、思考的极大自由的同时 ,感到了与自然、社会和信仰的隔离 ,感到了价值、文化和意义的危机 ;他渴望着和平、安宁和真正的人道 ,要求加强与提升精神生活。唯理式与机械式的科技社会导致人的价值的沦落和生活内在意义的丧失 ,以及教育过度地服务于实用和功利是造成现代人困惑的两个主要原因。人类的理想追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都呼唤着新的教育 :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祈望真正人道的教育、重塑人的价值、重塑人的信心、谋求新的精神境界 ,已成为现代人越来越普遍的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讲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正是人们的希望所在 ,也是新教育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8.
高校定位是高校对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的理性选择,高等教育系统秩序的形成是建立在高校定位基础之上的组织化过程。高校分类只是对高等教育系统秩序认识的特例,仅仅用高校分类与自生秩序相结合来建构高校定位机制是不够的。高等教育系统秩序的形成是一个组织化过程,既有人类理性的安排,又有自组织方式。因而,高校定位应该由政府宏观引导、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理性选择三者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属人的世界,人性是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坚实基础.教育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为了人的发展和人自身素质提高的实践活动.教育必须以人性为基础,真正开展人性化教育,具体做到:教育要以人性为基础,关注"育人"与"成人";教育人性化要克服"人的空场",并善用"惩罚";教育人性化要坚持鲜明的生命立场.  相似文献   

20.
教育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主体性。教育目标的建构与实现就是要探索人的主体性的合理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关注主体性的提升,并最终达到人性的自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只有在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其本源的教育目标。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唤醒人的主体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