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爽 《辽宁教育》2023,(10):66-69
劳动教育是生命成长教育,是全人教育。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在“儒雅教育”哲学思想的指引下,以“尊重友善、团结奋斗、求实创新”为学生行为标准,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三园一区”劳动育人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劳动教育评价,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新的综合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教育活动是课程的生动演绎。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小学从“幸福+”教育理念出发,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创新形式开辟出多元“节仪育人”活动,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基本技能。学校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实现“五育”在新时代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何朝阳 《贵州教育》2023,(13):56-59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条件,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深刻认识和把握劳动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论断,以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创新的劳动教育形式开创劳动育人新模式,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贵州省毕节市实验学校立足校情,围绕课程凝聚力、文化承载力、活动促进力、社会实践力和育人协同力五个方面,着力构建“五力协同”的小学劳动教育培养模式,以劳育人、正心立德,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阎岩 《辽宁教育》2023,(6):72-74
<正>大连市甘井子区李家振兴路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以“实施和美教育,奠基幸福人生”为办学理念,其中的“和美教育”,即核心理念是和谐施教,以美育人。学校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适时整合,确定三套劳动课程体系:端午爱国课程(香飘万“粽”,端阳传情美),重阳孝老课程(孝老家和,敬亲久久美),劳动育美课程(协同育人,劳动创造美)。这三套劳动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是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发挥其育人功能的教育活动,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小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应基于全“时域”贯通、全“场域”覆盖、全“领域”渗透、全“视域”参与的策略,强化劳动教育在时空环境中的情境创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渗透,以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小学劳动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积极建构劳动课程体系,从“小”入手,创设“小巧手”“小边角”和“小公益”课程,分别指向生活能力、探究精神和感恩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朱燕 《上海教育》2023,(18):52-53
<正>我们围绕“一颗种子的力量”项目,结合“学院制”培养模式,以“劳动教育”为引领,以“尚蔬农耕”为举措,开展劳动教育各类活动,实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达美、以劳强体”,最终实现“五育融合”。“五育”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五育”并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结合当下的教育新时代背景,上海大学附属小学确立了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涵。学校积极加入宝山区“行知行”劳动教育实践与研究项目,立足实际,打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五彩课程,创造积极的教育生态环境,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开展实践与探索,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多角度对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思考,提出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策略,提高劳动教育质量,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地。一、加深对劳动教育独特育人价值的理解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许多教师不重视劳动教育,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教师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育人价值,那么开展劳动教育势必困难多多。  相似文献   

9.
<正>劳动是获取真知的实践起点,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为让劳动教育给学生成长赋能,给家庭教育缓解“焦虑”,青阳县第三小学牢固树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的意识,因校制宜,通过“五个加法”丰富劳动教育形式,赋予劳动教育新内涵。  相似文献   

10.
姚辰 《知识文库》2023,(10):189-191
<正>2022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劳动教育2022年课程标准,指出劳动教育应以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体会劳动价值为主要目的。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某农村小学结合实际情况,打造劳动实践基地,开发相关劳动课程,让学生沉浸其间,以景入情,以情育人。通过劳动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意志,进而自然形成对于劳动价值的认知与评价,以此发挥育人导向与反馈功能。  相似文献   

11.
王情 《江西教育》2024,(19):87-89
幼儿园劳动教育是指幼儿在亲历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体力和智力改造外部世界,从而获得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并在劳动中获得各领域学习与核心经验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三全育人”,培养幼儿崇尚劳动的品德,使其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本文结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从“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国强 《辅导员》2010,(4):40-40
思想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五育并重,以‘德’为首”已经成为所有办学者的共识。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在办学过程中,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思想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工作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胡皓月 《林区教学》2023,(12):95-100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大思政”的“整体观”思维和“三全育人”方法论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巩固中小学劳动育人成果,促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时,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缺乏全方位、整体性、协同化育人的机制等现实困囿,基于“大思政”视角探索式提出大学生劳动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4.
自从“三全育人”和“加强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有关意见提出之后,高校后勤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实践基地,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三全育人”和劳动教育。但由于主责厘析不准确,导致高校“三全育人”片面化、形式化,无法纳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相关的育人配套条件也不成熟,育人积极性不高。要使高校后勤“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必须建立统一的“三全育人”学生培养体系,后勤作为劳动教育主要实践基地,应当参与劳动教育教学大纲制定,申报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学校应配套好相关“三全育人”条件。  相似文献   

15.
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教师可以在小学高年级劳动课堂构建“五创”模块教学:创设主体能动情境,激发兴趣;创设具体学习任务,自主探究;创造多维思考空间,引导合作;创建分层交流平台,多元评价;创设多向延伸项目,激励创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乡村小学如何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城西小学基于实际,构建了“劳以致远:新时代乡村小学劳动教育模式”,并进行了实践探究。学校研制“三维”目标体系,指向新时代新思想;构建“三级”教育内容,指向新时代新使命;创设“三条”劳动教育途径,指向新时代新能力;创建“三展”教育评价,指向新时代新希望。学校的劳动教育循序渐进式推进,教学质量实现螺旋式上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品质得到了跟进式培养,取得了理想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五育”融合视域下,以初中生劳动教育为中心环节,探索以班级为单位,协调各方,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机会,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实践路径。实践表明,初中生劳动教育实践应加强学科融合,构建班级劳动课程体系;健全评价制度,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创设劳动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相似文献   

18.
刘素芳 《天津教育》2023,(10):110-112
<正>“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学科教学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语文学科教育不仅要以校园为主阵地,调整课内外教学节奏,还要将“五育”融入学科教育中,使语文教学的重心由“知识本位”“成绩本位”逐渐向“素养本位”“能力本位”转变。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需承担的教育责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予以充分重视,借助语文教学为劳动教育赋能。本文以“双减”为教育背景、以语文学科教育为主阵地、以发展学生劳动能力为教学目标,探究劳动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正>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波罗赤镇中心小学地处偏僻的辽西,是一所乡村薄弱小学。三年前我到这里任校长,针对师生阅读基础薄弱的现状,为学校量身定制了 “以读立校,以写育人”的办学理念,力争走出一条“标本兼治”的教育发展之路。实施“以读立校,以写育人” 三年来,学校提高了教学质量,开启了“用阅读补足农村小学教育的短板方法研究”“作文评价数据单在小学作文中的应用研究”两项省级课题研究,“阅读+”课程体系获得辽宁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逐步实现智联万物互通,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多元价值观复杂交错,使得德育面临更大的挑战,对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将劳动纳入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之中,要求各级学校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体系的建构指明了方向。一、“以劳立德”融入小学教育实践的意义在实践中,将劳动教育理念与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相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