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框架理论下的国庆60年阅兵中外报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选择中国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卫报》、《镜报》来做对比分析,研究中外报纸对中国国庆阅兵事件的报道,通过框架理论来分析不同的媒体是如何设置报道框架的,从而挖掘中外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2.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灾难性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不同定位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框架不同,对于国外灾难新闻,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报道视角?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对两大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党报对境外灾难报道旨在国家形象塑造,而都市报更多的是新闻本位主义,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3.
孙杨药检风波已成为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运动员争议事件。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选取新华社、《检察日报》、财新网、《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和新浪体育六家媒体的孙杨案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与历时态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媒体的报道框架存在明显变化,不同媒介属性催生框架差异并彼此影响;媒体在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念下于事件伊始直接选择"污蔑-回应"框架,可能造成主题遗漏与错位。今后媒体应更注意客观全面,增加主题丰富度,注重分析式报道与专业意见,在同类争议性议题上扬弃历史宣传语境,做出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4.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以《人民日报》、《贵州日报》、《云南信息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报纸媒体,对其从2010年3月16日到4月15日一个月间所有关于西南旱灾的报道,从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报道类型、消息来源、报道主题和基调等方面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观察以这四家报纸为代表的国内媒体如何呈现西南旱灾议题,以此来研究不同媒体对西南旱灾这一议题的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6.
王天翊 《今传媒》2020,29(3):137-140
近年来,广场舞纠纷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使用内容分析法,选取近十年间部分党报和都市报对广场舞纠纷事件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发现不同媒体的报道框架特征、这些框架形成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报道失衡的问题。通过构建类目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党报设置议程能力更强,都市报关注度更高;党报更具问题意识,都市报侧重宣传治理经验;在话语主体和感情色彩方面,广场舞纠纷事件存在报道失衡现象。本研究希望弥补当前研究空白,对媒体在今后的相关报道中修正倾向性,对平衡报道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安晚报》主动承担,积极创新,坚持把"走转改"作为迎接十八大重大主题宣传的主要形式,开拓了以都市化平民化视角进行重大主题报道的新形式,形成了不同于党报的报道特色,既丰富了重大主题报道的内容,也有力提升了晚报、都市报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影响力,为十八大胜利召开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徐传达 《新闻世界》2014,(9):192-194
近年来,儿童性侵事件屡有发生,儿童性侵及其保护话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媒体在呈现这些事实方面,有着一定的框架:在报纸呈现方面,儿童保护框架是最基本的框架,在儿童保护框架之上呈现出多维视角:首先国际框架转向国内框架的趋势明显;其次党报和都市报框架区别明显,党报采用维稳框架,都市报采用司法和制度框架以及教育框架等多元主义视角。框架的转变体现了社会主流话语的转变,报纸在维护社会稳定基础上逐渐向舆情监督、人文关怀和社会引导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0.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罗坤瑾  丁怡 《新闻界》2012,(5):26-30
贵州屯堡以"历史文化活化石"的身份进入媒介视野,在媒介预设的框架下呈现出姿态各异的镜像。笔者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锁定报纸一种媒体,考察所有关于贵州屯堡的报道(共316篇)。研究发现:党报与都市报、中央级媒体与地方级媒体、本土媒体与外地媒体在对"贵州屯堡"的叙事框架、关注视角、文化态度以及传播流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媒体属性、读者定位以及传播者职业素养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2013年以来《大河报》、《兰州晚报》和《云南信息报》对"抗战老兵"报道中呈现出来的框架,探讨媒体建构的框架对历史记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及其彰显出的政治意涵。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对"抗战老兵"的报道共包含"老兵生活困顿"、"关爱抗战老兵"、"重聚、重访与追忆"和"授勋"这四个框架。总体来说,报道以正面积极的取向为主;采用个人化的叙述框架填充历史记忆;并以"曲线"表达的方式对抗战历史进行再书写。  相似文献   

13.
陈佳芝 《新闻世界》2009,(9):100-101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和《文汇报》三家报纸2008年9月12目至12月25日间有关“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分析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探讨国内媒体如何建构“三鹿奶粉”事件。分析资料表明:三家报纸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主要呈现的版面是国内新闻版;报道类型以消息为主;新闻来源以本报和新华社为大宗;最主要的报道主题为事件追踪、解决办法与应对措施和相关社会议题探讨;消息来源的选取仰赖政府单位、相关业者和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14.
运用报道框架的"梯次模型",选取《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关于2014年APEC会议报道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媒体呈现来挖掘中美主流媒体在重大经济报道中如何构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量化方法对2009年《人民日报》"甲流"报道的媒体框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甲流"报道媒体框架由多种力量和因素参与建构,具有开放性和动态平衡性特点,凸显了中国政府的权威性、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显示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承担国际道义的努力,一改SARS时期被动自闭的形象。同时此框架视角比较狭窄,欠缺批评式和反思性视角,主题较单一,信源较狭隘。  相似文献   

16.
本人关注的问题是8·12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内媒体新闻文本中呈现的新闻框架。将选取国内两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天津日报》在8月13日至8月20日的196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依托,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两家媒体对爆炸事件的报道数量、报道版面、信息来源、报道议题4个方面进行建构分析,从而得出这两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的新闻建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庞遵星 《新闻窗》2007,(5):47-47
当今,主流媒体在市场上面临各种都市报和晚报的严峻挑战,都市报和晚报面向市民阶层,增加实用性、服务性报道,因而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作为主流媒体的城市党报,迎接挑战的最好策略,就是坚持“三贴近”。关注广大受众,增强党报的影响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正从近几年的新闻改革实践看,不论是党报还是都市报,新闻报道策划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凡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新闻报道和宣传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商丘日报》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近些年一直注重新闻策划,特别是深度新闻报道的策划,宣传推出的"商丘好人"报道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关注。本文以最新推出"商丘‘聚’变"策划报道为例,谈深度新闻的策划需要注重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期举行,彼时全球媒体的目光都投向了哥本哈根,国内媒体也不例外。本文以媒介框架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气候大会召开期间的相关报道,归纳出两者在三个方面的异质性,认为这些异质性是不同新闻框架导致的不同诠释之间的合流与互补,并得出两份报纸媒介框架的差异是中国媒介生态更为开放与多元的体现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原仁开 《东南传播》2013,(5):99-100
党报舆论监督的权威性,不仅受到来自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的挑战,还受到晚报、都市报、专业报等纸质媒体的冲击。有的专家和学者担忧,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党报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将被弱化。但《福建日报》的《热线新闻》版(2001年)自创办以来,加大舆论监督报道力度,积极探索新时期党报群众工作的规律,认真落实"三贴近"的要求,紧紧抓住事实、现场、互动等环节,用热血和汗水架起党报与群众的"连心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