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边春华  李蓓 《海外英语》2014,(15):161-162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描绘了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败落。在社会的变迁,家庭的衰败与新旧价值的矛盾与冲突中,康普生一家人表现各异,但南方种植园制度下腐朽的传统道德法规和家族荣誉观念却是造成康普生一家悲剧命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通过康普生家三兄弟以及作者自己之口,多角度地叙述了一个南方望族家庭崩溃的历史。对于康普生家族的灭亡,评论界一般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认为它的灭亡,根源于北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南方奴隶种植园制度的衰落。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康普生三兄弟的人格结构,就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康普生家族灭亡的原因。因为历史的变迁必然在人的心理留下轨迹,而福克纳也认为只有人类的内心冲突才能孕育出佳作来,才值得写.才值得为之痛苦和烦恼。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举世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现代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主要探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班吉篇中班吉、凯蒂和康普生太太的言语与行为。这些不同的言语和行为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美国旧南方家庭关系和其中的感情纠葛,反映了20世纪初期美国旧南方社会中理想与现实、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4.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主要以康普生家的女儿凯蒂的堕落为中心,描写了南方贵族康普生一家的衰落过程,以此反映南方传统的失落和消亡。小说中两位主人公凯蒂和昆丁分别代表了冲击传统道德与对传统道德深信不疑的两方,福克纳通过凯蒂与昆丁在南方传统观念道德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表达了自己在对待南方从兴盛走向衰败时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情绪,以及福克纳在这种反思怀恋南方传统的同时想要表达的爱可以拯救一切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杨婷 《海外英语》2011,(2):189+191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最具创造性的作品,并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小说中黑人女仆迪尔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对康普生家族的忠诚,对班吉明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她对时事变革所表现出的适应性使她成为福克纳笔下黑人妇女的代表。该文旨在分析迪尔西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的主题思想是:美国旧南方的蓄奴制最终要走向衰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历史进程具有不容逆转的必然性。康普生的家境衰败就是蓄奴制旧南方衰亡的缩影。福克纳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是:多角度、意识流和象征。  相似文献   

7.
于艳华  周萍 《教书育人》2009,(11):112-112
《喧哗与骚动》(1929)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具有高度的认识、概括能力。尽管《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显得扑朔迷离,有的部分的确如痴人说梦,但实际上它通过一个南方庄园主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变化的一个侧面。南方原有的社会体制正如康普生家族一样分崩离析,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8.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它通过使用内心对白,时空对位和多视角叙事等手法,成功地揭示了美国南方贵族家庭衰败的全过程。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康普生一家混乱的内心世界和看似混乱的小说结构,揭示小说中独有的秩序,帮助理解福克纳小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怀着无限悲凉悯恤描绘出的康普生一家的受难图。他摒弃传统小说全知式细节描写,把注意力集中在具有变态心理的人物阴暗混乱的“意识流”上。通过叙述角色的频繁更替,捕捉各种思绪、印象、感觉、回忆和梦幻,多侧面立体地凸现人物,揭示精神极度空虚苦闷的西方“现代人”的病态心理。  相似文献   

10.
作为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以娴熟的艺术创作手法在业内取得一致好评。福克纳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全新的叙事手法:多重叙述视角。他分多次讲述同一个故事,而每次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不同的人对同一人或同一情况截然不同的反映。采用多重叙述视角,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完美的描述了衰落的南方贵族康普生家族的精神堕落。  相似文献   

11.
许多评论家谴责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女主角凯蒂·康普生是一个堕落的女人,认为她使康普生家走向了衰落,另有一些人赞扬她是一个敢于反叛传统家庭与社会的英雄。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欠公正。其实,凯蒂从一个纯真美丽、勇敢自信并具反叛精种的女孩沦为妓女,并最终沦为纳粹军官的情妇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应该说,她是美国南方妇道传统与双重标准的牺牲品,凯蒂的堕落和毁灭是来自男权制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势力共同作用造成的必然结果。福克纳借凯蒂的悲剧批判旧制度,谴责各种非人道的道德和社会势力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立足于新的实践,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一是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奠定思想基础;二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三是提出改革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四是通过制度建设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五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3.
作为福克纳《喧嚣与骚动》和《押沙龙,押沙龙!》两部作品里迷惘青年的典型代表,昆丁深知南方古老血液里隐藏的罪恶,却又不能舍弃南方社会曾有过的高贵品德而在新生社会中重生。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中昆丁的形象,阐释了他死亡悲剧的原由和意义,并得出昆丁形象是福克纳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反思之结晶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朱熹和黑格尔的哲学在东方与西方很具有代表性。他们对哲学的思考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哲学的本体探索来看,朱熹的理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都是世界的本源,但朱熹的理是先天完备无缺的精神,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一种不断自我完善着的精神;从哲学的逻辑构架来看,朱熹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逻辑构架都是圆圈式的,前者是从理到理,后者是从绝对理念到绝对理念;从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来看,朱熹和黑格尔哲学体系都存在着两种内在的矛盾,这是他们本人无法解决的。  相似文献   

15.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从四个不同角度叙述了同一个故事,追述了一个南方贵族家庭衰败的历史,反映作家对人性和仁爱的呼唤。作品中的意识流、多视点叙事、内心独白、时空变化和象征主义等艺术手法已经广为研究。通过对比《喧哗与骚动》和《圣经》的结构内容的异同,可以探讨作品中蕴涵的象征模式和圣经隐喻。  相似文献   

16.
威廉·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打破了传统的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情节构思,转向了对人物时间意识的挖掘。小说安排了四个不同的叙述者即康普森三兄弟:班吉、昆丁和杰生以及黑人女仆迪尔西。康普森三兄弟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同一个故事,透露出他们不断变化的时间意识:班吉只看到现在,昆丁却停留于过去,而杰生只在乎眼前和不久的将来。  相似文献   

17.
“国家—社会关系”与“党政关系”是流行于学界的政治分析范畴。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是被“隔离”使用的。基于近年来的村民自治实践及其产生的诸多问题,文章考察了“国家—社会关系”和“党政关系”这两对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国政治的某些特点。通过这一“案例”,论文试图说明中国政治实践对中国政治学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雾都孤儿》中南希这一人物形象徘徊于善恶之间,是整个故事圆满结局的关键人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的悲剧结局无法避免。文本重点分析她复杂性格形成及其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