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同样是一首清丽的小诗,抑或一篇隽永的散文,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有的同学读起来却结结巴巴;有的同学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意会出诸如“春雨”“秋日”等自然之物的丰富内蕴,有的同学却漠然置之,没有反应。这就是人们不同的语感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现象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一首清丽的小诗,抑或一篇隽永的散文,有的同学读起来声情并茂;有的同学读起来则结结巴巴、毫无美感;有的同学还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意会出诸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之物的丰富内蕴,而有的同学则漠然置之,无所反应。  相似文献   

3.
杨子荣 《教育论坛》2004,(5):22-22,19
所谓语感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对于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学语言的准确、敏锐、强烈的感觉、感受、感知的能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的感觉、感受、感知是否准确、敏锐、强烈,就是一个人语感能力高低的标志。举例来说,几个同学同时阅读朱自清的《春》:“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当读到这些文字时,有的学生从语言文字里获得的只是关于春天的一般印象,模糊的杂乱的印象;或者只是笼统地感觉到春天的美好,没有多少强烈的感受。而另一些学生从“朗润”、“涨”、“红”等词语,立即想象到自己曾经见过的春山、春水、春阳,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山、水、太阳的真切形象的感觉;从“钻”“嫩”“绿”“悄悄”“绵绵”等词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到春风的轻拂,春草的色、形、质,从而产生了舒适、恬静、怡乐的感觉……显然,后一类学生从《春》的语言文字里感觉、感受、感知到的东西比前一类学生要多得多,此之谓有较强的语言感觉能力。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需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和“感悟”呢?一、掌握方法,以多读促进感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  相似文献   

5.
刘岭南 《云南教育》2001,(10):19-21
2000年 3月,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 (以下简称“新大纲” )。“新大纲”全面总结了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改所取得的成绩,强调培养语感是成绩之一。新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节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长期下学校看课发现,阅读课凡朗读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学生,课后一了解,几乎是语文成绩好的;朗读干巴巴又读不通畅的学生,大多语文成绩不好且怕学语文。到底是会读提高了…  相似文献   

6.
(三)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认为应从“七个加强”入手。  一、加强朗读训练,读中感知。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语)小学阶段学生的内部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所以更需要朗读理解所读的文字。因为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  相似文献   

7.
陈惠平 《教书育人》2009,(11):44-44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见这样一种观象:同一年龄段的同年级甚至是同班的学生,给他们一段文字,有的学生读起来流利且富有感情,有的学生读起来则结结巴巴,与噪音相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概括地讲,这是学生个体语文素养高低的差别,具体地来说,是学生个体语感强弱的差别。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上看,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牢牢地把握好语感培养这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指出: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那么什么是语感呢?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读到此处,有的同学在头脑中立刻现出萧条、冷落、破败的旧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有的同学却会漠然置之,甚至会提出“荒村怎么会横着”等疑问。这种差异,正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方面的差异。这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简言之,就是语感。即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所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可见。没有“读”这个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认为“读——品——诵——用”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刘翠芹 《农村教育》2006,(10):54-54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让学生重视读。理解文本的含义学生查字典,辨字形,遣词造句。分析语法,句型变换,可以单独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或情感。但有些字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与本义是不相同的,用上面的途径是不能实现的。篇章的内容更无从入手了。必须用读的手段,将字词句连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课堂教学中读的形式有:默读,朗读;读一段,通篇读。抒情散文、诗词曲赋要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读,从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海燕》通过朗读,体会了海燕的战斗豪情。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指出:“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对言语对象能够迅速做出判断的感受和领悟能力,一种以感性形态为表征的,渗透着逻辑理智因素积淀下来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意会能力。语感是读者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内心深处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体察语言、把握语言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读 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名成熟的语文教师,都会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但笔者以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方面存在的两个典型的“误区”。误区之一:以为广采博览就能积累语言、习得语感。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要培养学生语感,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来实现。于是,他们把语文课堂当成朗读、背诵的战,以读代讲,让生对大量优美生动的语言材料生吞活剥。学生要多读,作为例子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多读,这本身并没有错。语文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也没有错。但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课文滚瓜烂熟,但迁移理解欠佳;课…  相似文献   

13.
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实质问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从哪里来的?有些同学读书则深得其旨,写作则笔下生花,其奥妙又是什么?难道我们在语文课上所作的那些烦琐的讲解,我们在作文本上所画的那些条条杠杠,真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来自课外的读和写。尽管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个答案未免过于残酷,然而,它却是一个不容置否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李喜碧 《新课程研究》2009,(12):132-133
何为“语感”?语感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有人认为语感就是对文字灵敏的感觉。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则认为语感包括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等。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专家王尚文同样指出:“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相似文献   

15.
何为“语感”?语感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有人认为语感就是对文字灵敏的感觉。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则认为语感包括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等。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专家王尚文同样指出:“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相似文献   

16.
华全红 《学语文》2005,(5):41-42
对于语言的作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精彩地表述:“只有语言才能使人成为作为人的生灵。”这一表述的意义不妨理解为:创建富有生命意义的生活世界是从语言开始的。如果说语言是把人、社会和文化连结起来的纽带。那么语感就是把人和语言连起来的纽带。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他的语感不断深化、美化的过程。可见语感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林夏慧 《福建教育》2006,(11A):22-23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学“识字课文”识字。“识字课文”是编者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和多种识字方法而精心编写的识字教材。识字课文中的词串识字,分开来看,是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又像一首音韵和谐的诗歌。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既识了字,认识了事物,又可以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相似文献   

18.
丁霞 《山东教育》2006,(6):33-33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向学生强调语感的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感,如何训练语感呢?语感,实际上就是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叶圣陶语)。郭沫若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9.
方洁 《现代语文》2002,(11):32-33
一、关于语感1、语感是操某一种语言的人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于这种语言和运用的正误、优劣、常殊的一种直觉能力。2、语感能力也是一种语言能力,广义语言能力必须包括语感能力。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而语感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和前提。3、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地、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二、语感的基本特征和类型1、模糊性。语感是一个外延较宽的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它一般又表现为多种语言感知能力的综合,因而它对千姿百态的语言现象的把握也是呈现一种模糊状态。如一个“打”字用法多多,“打…  相似文献   

20.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感司和语言运用中获得的一种对语言的理性的直觉能,略语中感的产生来自大量的言语实践,语感训练应遵循实践性原则,听说读定的言语实践是培养英语语咸怕一条正确途径,在外语教学中要正确认识传授知识与培养语感之间的,掌握好传授语言知识的“度”,将语感训练和传授语言知识结合起来,借助语言知识进行语感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在口头上的书面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